中国城市更新坎坷难行,究竟问题在哪里?
在经济放缓、消费低迷的背景下,商业地产运营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空置率攀升、租金议价空间缩小、ROI测算屡屡“算不过账”,餐饮、零售各业态承压,购物中心运营两级持续分化,抱怨与焦虑随之而来。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世界只有已发生的事实构成可能性,唯有通过行动才获得意义。看清之后的分工与行动,比情绪和内耗更可能成为构建新事实的可能。真正的问题不是辩驳“谁做错了”,而是周期位置与价值链位置决定了:商业地产作为产业末端,缓慢且深度承受经济下行的疼痛,却最晚迎来复苏的稳态。
从美国、日本等市场的历史经验,到中国企业财务报表的现实演变,再到消费者行为的深度转向,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存量市场需要国企担当,但更要放开民企活力;需要调整算账方式,从ROI转向NOI;需要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
城市更新改造,为什么必须由国企担当?
在全球经验中,处于下行周期下,商业地产往往承压最深、修复最慢。根据MSCI及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商业地产与GDP的走势高度相关,但通常滞后于宏观经济复苏。研究表明:商业地产作为“慢动资产”,从经济放缓启动到房地产投资成交与资产价格开始企稳,往往需两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国情况亦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5%,其中零售和餐饮相关的商业物业去化最慢,购物中心空置率一度接近20%;相比之下,写字楼和酒店虽然同样承压,但受益于企业复工与出行恢复,反弹节奏早于零售商业。因此,零售、餐饮、购物中心作为价值链末端资产,总是最晚感受到消费收缩的冲击,也最晚迎来复苏。这不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是产业位置与属性交织下的宿命。
正因如此,涉及二次基建、长周期改造与系统性投入的城市更新,几乎只能由国企来担当:改造资金量巨大、周期漫长,而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国企具备低成本、长周期资金优势,能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在经济放缓和复苏不确定的情况下,只有国企才能稳住基本盘,给市场和民企创造缓冲空间。
这并非“国企过度介入”,而是一种制度与周期决定的必然。国企的角色,是承担起城市更新的“底座责任”。
为什么要鼓励民企活跃:唯有灵活机制,才能回应复杂市场
城市更新的改造环节必须由国企兜底,但真正能决定项目成败的,是与市场紧密衔接的招商与运营阶段。而这一环节,离不开民企的灵活性。国企的优势在资金与稳定,但商业价值的兑现,取决于运营效果。运营需要快、需要准,需要敢于试错,这恰恰是民企的长处。
从常识角度看:城市更新的目标不是“把楼建好”,而是“让楼好用”。如果没有运营团队在前端介入,后期只能用高昂的返工去修正。建筑应服从运营,工程应服从招商,这是存量市场的朴素规律。
从行业逻辑看:行政与工程讲求合规和流程,而招商与运营追求效率与灵活,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把“工程节奏”强加给“运营节奏”,结果就是上新慢、调改难、错过市场窗口。
从组织现实看:许多城投和城发在组建商管团队,但新文化要在旧体制落地,往往要“先出业绩、再换权限”。空降团队在旧体系中跑通新业务的成功率本就不足三分之一,而市场窗口却不允许这样的漫长磨合。
从市场需求看:消费正在加速分化。一端是山姆、奥乐齐、盒马代表的高性价比逻辑;另一端是Labubu爆红、二次元与小众运动带来的情绪溢价。这样的市场既碎片化又快速迭代,只有竞争才能逼出创新,而民企的灵活招商与即时创新,是唯一能跟上这种变化的机制。
从周期规律看:政策可以托底,但托底带来的只是安全感,不是活力。在存量时代,活力必须来自竞争。没有竞争,组织就不会快速反应,也不会真正创新。就像车子被推上坡,如果不松手,它永远跑不起来。
简而言之,国企兜底是“必要”,民企活跃是“必需”。没有民企的灵活机制,存量市场就无法真正释放活力。
当下的矛盾与解决:旧机制难解新问题
今天城市更新推进缓慢,并非资金不足,而是治理逻辑错位。旧有的行政—工程体系,试图同时解决“基建生态”和“运营生态”,结果就是既慢、又常陷入追责,决策难以真正落地。
问题很清晰:运营团队常被纳入工程逻辑,缺乏独立决策权;行政审批链条冗长,市场窗口期屡屡错过;考核依然沿用开发时代的ROI,存量项目的KPI天然“解不开账”。
数据和事实也在证明这一点。华润置地2024年购物中心租金收入达到193亿元,同比增长8.4%,出租率保持在约97%,零售额同比增长19.2%;龙湖集团2024年运营与服务业务收入约267.1亿元,同比增长7.4%,在集团总营收中的贡献已超过21%,展现出经营现金流的稳定性。机制和市场化更为灵活的长三角区域,商业盘活以国企、区域政府领衔,无论是修复性更新、低效资产再利用,还是社区商业发展,其项目成功率和成果的多样性均明显优于北方地区。结论很明确:在存量时代,ROI逻辑已失效,唯有NOI和现金流才能说明“活得下去”的能力。
要化解这些矛盾,需要在五个层面做出调整:
组织独立
商管团队必须从行政体系中尽快独立出来,平行于原有的地产开发业务,甚至将涉及更新的开发建造也纳入商管体系,形成清晰的架构和决策机制。唯有如此,市场的反馈才能被快速转化为运营动作。
行政管理BP化
行政逻辑要从管控转为协同,成为业务的伙伴(Business Partner),而不是上级。行政强调程序,而运营需要试错和迭代,二者必须分轨,但保持支持关系。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周期漫长,既受市场,也受宏观环境影响。唯有顺应消费变化、因需调整,才能确保起点正确。这需要依靠专业、技术判断与理解基础上的支持,而不是“一锤定音、不可更改”的行政式管控。
政府统筹与服务平台化
政府一方可以成立城市更新专项服务平台或专班,将“投、管、资、政”等环节统一纳入系统整合。避免因汇报条线和责权边界分散而导致推进困难。我们看到朝北大悦城B1当时更新改造的规划方案,正是得益于政府的统一吹哨与统筹协调,效率才得以大幅提升。
算账转轨
不能再用开发时代的ROI逻辑套存量项目,而要转向以NOI和Cap Rate为核心的运营逻辑,并辅以REITs、ABS等金融工具,建立动态、可退出的评价体系。
能力升级
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不仅要形成跨项目、跨周期的复制与迭代,还要推动各方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治理与运营机制,把存量市场从“单点突围”带向“系统稳定”。
矛盾的根源在体系,解法的关键在分工。国企提供兜底与安全,民企释放活力与创新,而政府通过平台化与协调机制,才能真正打通更新全链条,避免资源浪费,提升城市资产的整体效能。
存量市场的复杂性,如同一片历经多年生长的“老城区森林”——树木高低错落、根系盘根错节、生态多元共生。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种植规划,也没有单一树种主导的“最优解”。每棵树的生长轨迹都受土壤、光照、水源和周边竞争的影响,正如每个存量项目都嵌套在独特的历史路径、产权结构与市场环境之中。试图用一种“万能药方”去修剪、施肥或移植,往往适得其反。所以,真正的管理智慧,不在于寻找统一答案,而在于构建一个“分层治理、权责清晰、能力互补的生态系统架构”。唯有厘清“谁来种树”“谁来护林”“谁来规划生态”,才能实现从“建筑存量”向“运营增量”的根本转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