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圈如何成为存量时代的城市增长引擎
在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是一场“向外奔跑”的竞赛——新区开发几乎等于城市增长本身。新的产业区、住宅区和交通枢纽不断拉大城市半径,很多承载几代人记忆的传统商圈,则在这股浪潮中逐渐退居二线,悄然被甩在繁荣的背面。然而,当城市进入存量更新时代,这些商圈的意义正在发生逆转。
在“高密度、多功能、强文化”的消费趋势下,传统商圈的核心地段、公共交通与历史文化符号,不再只是怀旧情绪的寄托,而成为激发新一轮商业复兴的稀缺资源。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传统商圈不仅承载了商业功能,更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代际情感与空间认同。一旦激活,它们可以同时服务本地居民、吸引外来游客,并成为文化传播与城市品牌的关键节点。
失速的繁华
老商圈衰退的多重根源
过去二十年,郑州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三倍以上,人口与就业机会的重心快速向新区迁移,老商圈失去了原本的自然客流优势。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特有——底特律在上世纪中期因郊区化与汽车工业外迁,曾让市中心商业陷入长期萧条;大阪心斋桥在90年代因地铁延伸和新商业区开发,也经历了大量铺面空置的阶段。
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国际城市较早认识到“中心空心化”的风险,并通过重新定位、功能混合和公共空间改造,使老商圈重新焕发活力。例如,旧金山的联合广场在上世纪末就经历过衰退,但通过将艺术展览、品牌旗舰店与社区活动结合,不仅恢复了客流,还成为全球时尚与文化的交汇点。相比之下,中国部分老商圈在快速扩张的城市格局下长期停留在“维持现状”的状态,对业态迭代和硬件升级的响应滞后。
快时尚、奢侈品、潮流集合店等几轮关键的消费升级周期,老商圈因缺乏投资与改造,未能抓住机遇,被新区购物中心率先锁定核心消费群体。结果,许多老商圈的业态结构逐渐固化为低价零售与低客单餐饮的组合,品牌层级下滑,缺乏吸引力。硬件方面,层高低、机电系统老化、动线封闭、停车紧张等问题长期存在,公共空间的缺失更让新兴消费群体难以在此停留。这种物理空间与消费心理的双重滞后,是其竞争力下降的深层原因。
不可复制的稀缺性
老商圈的三大“基因优势”
从城市规划与空间运营的角度来看,老商圈是不可替代的“高价值空间节点”,拥有三重优势。首先,核心区位是它们的根基——地处城市几何中心,通常位于多条轨道交通与公交线路交汇处,天然具备强大的聚客能力。其次,老商圈承载了代际记忆与城市符号,这种文化叙事不仅可以唤起本地居民的情感共鸣,也能成为外地游客的文化打卡地。第三,它们往往与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绑定,形成稳定而高密度的人流。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更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9年,巴黎市政府启动更新计划,将行人空间扩大一倍,车辆限速降至20公里/小时,街道绿化和临街座椅大幅增加,让这条著名的商业大道重获公共生活功能,成为“市民客厅”。伦敦考文特花园则在保留历史市场外立面的基础上,引入剧院、精品零售和特色餐饮,让其成为文化与商业的复合空间。东京涩谷通过站城一体化改造,将原本复杂的交通节点改造成垂直立体的综合枢纽,日均客流达到200万人次,周边商业由此持续焕发活力。
精神需求的回潮
老商圈与新兴消费的天然契合
在以物质型消费为核心的年代,老商圈的优势曾建立在货品丰富、品牌集中与价格竞争之上。然而,当这种供给逻辑在新城扩张和电商崛起的双重冲击下失去稀缺性,老商圈陷入了长周期的低迷。它们被贴上了“过时”的标签——铺面老化、业态单一、客群断层、品牌低端化。但消费结构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写这种命运。
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重心,已经从“拥有物品”转向“获取体验”。精神型消费与体验型消费的兴起,让老商圈原本看似“落后的空间形态”,反而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拥有了独特优势。当代年轻人更在意自我表达、社群归属感与即时情绪的满足。他们常常先在线上形成兴趣共同体,再在线下寻找能够承载集体记忆与互动体验的真实场域——这正是老商圈天然具备的条件。
核心区高密度、多元化的业态组合,以及天然的步行可达性,使老商圈能够承载多场景切换与跨业态的即时消费转化。从一杯咖啡到一场快闪展,从主题演出到手作市集,消费者可以在一公里范围内完成整段沉浸式体验。这种“即刻满足”的能力,不是新区封闭型商业综合体或远郊文旅小镇所能轻易复制的。
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老商圈通过与新兴文化的深度契合完成复兴。郑州二七塔的大上海城,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引入二次元文化后,这里迅速成为全省相关圈层的核心聚集地。以核心活动吸引流量,再通过周边餐饮、零售与主题场景完成消费闭环,不仅提升了客流密度,也形成了难以替代的社群纽带。
首尔弘大则展示了另一种路径——依托艺术院校和独立音乐文化,发展出音乐演出、街头涂鸦、咖啡小店与手作市集等多元组合。这些业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同一街区内形成了相互渗透与联动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本地年轻人,还是慕名而来的国际游客,都能在此获得属于自己的情绪共鸣与文化认同。
当物质型消费的优势被压缩,老商圈的复兴不再依赖“换新硬件”,而是要找到与当代消费者精神诉求的契合点。它们的竞争力,将不在于提供多少商品,而在于创造多少独特的情感触发与社群体验。这也是老商圈在新一轮消费变局中真正的生长空间。
更新不是翻修
让建筑、功能与运营形成更新合力
在城市规划的语境下,老商圈的更新并非简单的建筑翻修,而是一场跨越物理、功能、运营三大维度的系统重构。对于一处核心商圈而言,其“生命系统”由空间骨架、功能器官与运营血液共同构成,任何单一环节的改善,若缺乏整体联动,都难以形成持久的更新效应。
在空间骨架层面,需要彻底打破原有的封闭式和单一流线布局,重新引入“多节点—多轴线”的空间网络结构。这意味着商圈的步行系统不仅要连接主要商业体,还应通过公共空间、街角广场、屋顶连廊等多层次路径,将不同功能节点串联起来。国际经验表明,这种网络化布局能显著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例如,东京表参道通过多层步行系统将沿街旗舰店、背街小巷与地下空间连接,形成了纵深体验链。
在功能器官层面,规划应引入能够“造节”的核心功能,而非仅依赖零售。例如,可将大型城市剧场、公共图书馆、艺术中心或科创体验馆融入商圈肌理,使商圈具备跨时段、多类型客群的吸附力。这种功能的导入可以带动周边商业形成稳定的“主次关系”,避免不同业态之间的无序竞争。
在运营血液层面,应建立事件驱动与运营周期管理的机制。与新区购物中心依赖持续品牌投放不同,老商圈的运营更需与城市事件、季节节庆、文化热点紧密结合,形成周期性的客流高潮。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就是典型,通过春季花市、夏季音乐节、秋季美食节和冬季灯光节,全年维持商圈的热度。这种周期性运营不仅需要商业运营商的策划力,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在政策、交通、治安等方面的协同保障。
多样性引擎
用产业重构时间与空间的活力曲线
从规划视角来看,老商圈的更新不能仅着眼于零售业态的调整,而应将其视为城市功能再平衡的核心节点。简·雅各布斯提出的“多样性生成器”理论在这里具有高度的现实指导意义:多样化的功能组合不仅能带来不同时间段的活力,还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形成相互增益的循环。
这种多样性应体现在三类功能的融合:一是高频生活功能,如精品零售、日常餐饮、社区配套,保证商圈在日常时段的基本活力;二是稀缺性体验功能,如高端餐饮、主题娱乐、品牌旗舰店,形成城市范围内的吸引力;三是公共文化功能,如美术馆、表演空间、公共展厅等,提供非消费型的公共价值。
国际上,香港中环在产业配置上的经验值得借鉴。中环并非仅依赖高端零售,而是将甲级写字楼、文化地标(如大馆文物艺术馆)、精致餐饮、城市步道等功能紧密融合,使得商圈在工作日、周末、白天和夜晚都具备持续的人流。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纽约布莱恩特公园周边,白天以商务办公为主,午后和夜间则由活动、餐饮和公共演出接管空间,实现客群与时间的全覆盖。
对中国的老商圈而言,构建这种多样性引擎需要在规划层面打破用地属性的刚性壁垒,允许商业、办公、文化、住宿等功能在同一片区进行更灵活的布局。更重要的是,在交通组织上应当形成“站城融合”——即将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无缝衔接,从而让不同功能节点间的转换成本降到最低。
重塑公共舞台
老商圈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再定义
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老商圈的更新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与文化的命题。核心商圈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高密度承载地,具备重新塑造市民公共生活方式的潜力。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零售额,还在于重构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在物质空间层面,规划更新应兼顾历史延续与现代适配。这意味着既要保留街巷肌理和标志性建筑的外观记忆,又要在内部进行符合当代使用需求的结构改造。例如,将老建筑的楼板荷载、层高、采光条件优化,以满足当代商业和文化活动的需求。巴黎玛黑区的更新就是成功范例:保留了17-18世纪的建筑外观,却在内部植入了现代化的功能系统,使其既是历史街区,也是时尚前沿。
在精神文化层面,商圈应当成为城市记忆的物理载体和文化表达的舞台。伦敦西区剧院集群的成功,除了高水平演出外,还在于它成为不同阶层市民共享的文化符号。即使是不进入剧院的市民或游客,也会因街区的文化氛围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社会关系层面,老商圈应当具备包容性与交互性。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兴趣偏好的群体能够在同一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这种“交叉使用”是构建社会融合的重要方式。东京代官山就是这样的例子:高端精品店与平价咖啡馆、小型书店、开放公园混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社交场景,让不同人群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发生连接。
在中国的语境下,要实现这样的社会价值重塑,除了空间和功能的重构,还需要制度与政策的支撑。例如,给予文化类业态一定的租金补贴或税收优惠,制定公共活动的开放与安全管理规范,并通过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的优化,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到达。这些都是老商圈能否真正回归城市生活中心的关键保障。
结语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疆域的扩张赛跑,而是内核的生命对话。新区的生长,像少年蓬勃向外伸展的骨骼;而核心存量区的焕新,则是成年人向内探寻的精神重塑。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未来质感的,不是它能盖多少新的高楼,而是它是否能让旧的街巷依然跳动、有温度、有呼吸。
老商圈记载着人群汇聚的节奏,承载着公共生活的记忆。这里曾是相遇与交易的广场,是城市精神的露天剧场。随着时间流转,它们或许失去光彩,沉睡在钢筋水泥与霓虹背后,但那条深藏的脉络并未消失,只是等待被重新唤醒。忽视它们,等于放弃城市最具辨识度的灵魂舞台;激活它们,则是在历史的河流上安放一枚新的涡旋,让城市在存量时代依然可以持续涌动、不断生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