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从空间改造到心智占领?

RET睿意德·2025年09月02日 14:01
由注意力转化为黏性,再由黏性升华为归属感的过程,才是城市更新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走过很多历经商业更新的街区,总不免感到一种恍惚的熟悉。那些被镁光灯照耀的改造项目,往往遵循着相似的剧本:裸露的工业风吊顶、刻意做旧的清水混凝土墙、点缀其间的绿植装置,再加上几家标榜“独立精神”的主理人店铺。开业当天的确人头攒动,社交媒体上也短暂掀起打卡热潮。然而当新鲜感如潮水般退去,这些空间很快又回归沉寂,只剩下精美却空洞的躯壳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阴影。

作为长期观察城市演变的从业者,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依靠空间美学的升级已难以真正激活城市商业的持久活力。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设计手法不够前卫,也不在于招商能力不足,而在于一个更为本质的维度——我们是否成功在市民日常生活的认知地图上,植入了不可替代的“注意力锚点”?这种心智层面的占领,远比物理空间的改造更为深刻,也更为持久。

注意力经济:城市更新的新战场

从土地稀缺到注意力稀缺:城市资源的价值迁移

《注意力经济》一书中的洞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城市更新的关键视角:“注意力不是信息的一部分,而是它的前提。”这句看似简单的判断,实则彻底颠覆了传统城市更新的逻辑链条。它意味着成功的更新不再是简单的“改造空间→吸引人流”的线性过程,而应该逆向思考为“捕获注意力→激活空间价值”的认知重构。在物质丰裕的当代城市,真正的稀缺资源已经从物理空间转向了市民的“在场时间”——那些愿意为某个空间驻足、探索、消费乃至反复造访的珍贵时刻。

注意力经济=竞争用户的时间与专注

我们发现,一个商业空间的存活概率,本质上取决于它能否在市民每日有限的“城市注视”中赢得那决定性的几秒钟。这种注视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当人们穿行在城市街道时,他们的视线和脚步总是在进行着无数个微小而迅速的价值判断:这里值得我投去一瞥吗?这种判断往往在瞬间完成,却决定了城市空间的生死存亡。

传统更新模式的三个认知陷阱

基于大量城市更新案例的深度分析,我们发现导致项目失败的往往不是执行层面的问题,而是三种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建筑决定论  

“只要外立面够惊艳,人流自然来”——这种将建筑物理改造等同于商业成功的简单思维,忽视了当代市民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误区二:品牌万能论 

过度依赖“网红品牌”的引流能力,却未能构建项目自身的独特记忆点,最终沦为同质化商业组合。

误区三:事件营销论  

将短期活动炒作误认为长期吸引力建设,缺乏可持续的注意力维系机制。

成功案例中的三大注意力锚点构建

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研究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时,我们发现它们都精准打造了至少一种核心注意力锚点。

纽约高线公园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性锚点”案例,它将废弃高架铁路转化为线性公园,不仅创造了独特的空间体验,更巧妙占据了曼哈顿城市肌理中的关键连接点,成为市民和游客必到的“城市阳台”。

东京宫则展示了“内容性锚点”的力量,这个巴黎当代艺术空间通过不断更新的实验性装置和参与性艺术项目,保持了对城市创意人群的持续吸引力。

而上海上生·新所的改造则堪称“情感性锚点”的典范,通过精心保留和再现哥伦比亚圈的历史建筑与生活记忆,成功唤醒了市民对这座城市黄金时代的情感共鸣。

这些案例证明,真正持久的城市活力不是靠表面装饰获得的,而是通过构建深层次的空间认知实现的。

策略升级:从“招商先行”到“注意力先行”

马德里Azca区的启示:从“建筑更新”到“认知重启”

西班牙马德里的Azca商业区曾是二十世纪中期马德里商务办公的心脏地带。但进入新世纪后,办公人口迁移、电商冲击和线下消费退潮使其逐步“空心化”。Azca 此后启动了长达十年的城市更新工程,尝试通过绿地改造与艺术空间引入提升人气,但效果一度有限,根本原因在于项目缺乏明确的“注意力锚点”,没有真正找准“用户为什么愿意来、愿意久留”的文化理由。直到2021年,Azca选择将部分地下商业空间打造成“地下嘻哈实验区”(Underground Hip-Hop Lab),吸引了大量青年亚文化社群,这才逐步找回属于它的“城市标签”。

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洞见:城市更新应先做认知定位,再做空间设计。基于这类案例的研究,我们萃取了“注意力优先”的更新流程框架:

城市认知测绘:识别未被满足的注意力需求

文化基因解码:发掘可转化为空间叙事的本土元素

锚点原型测试:通过临时性介入验证概念可行性

空间响应设计:将验证过的注意力锚点物质化

柏林Holzmarkt:用8年时间培育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德国柏林的Holzmarkt发展模式。它原是一块位于施普雷河畔的工业荒地。而改造者并没有直接“造Mall”,而是通过引入独立戏剧、手工酿造、共享社区厨房等“反主流文化内容”,逐步在青年创作者和文艺社群中累积“注意力资本”。这个由社群主导的开发项目,用了8年时间培育用户认知,最终成为柏林的“自由创意地标”。

这再次证明,注意力不是营销的事情,而是规划的起点。没有注意力锚点的更新,只是换了一个更好看的躯壳,依然没有灵魂。

注意力设计三问:每个更新项目必须通过的灵魂拷问

基于广泛的案例研究结合大量项目实践,我们总结归纳出了城市更新前的三个重设问:

身份之问:这个空间在市民每日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而不仅是“有什么功能”)

记忆之问:离开后,访客会向朋友如何描述这里?(检验是否形成独特认知)

节奏之问:有哪些自然机制能保证市民季度性、年度性重返?(超越一次性吸引)

若这三问不能被清晰回答,更新就很可能变成“自我感动型美学工程”。

黏性设计:如何让注意力转化为持久吸引力

旧金山渡轮大厦:将商业空间编织进城市生物钟

在旧金山湾畔,一座始建于1898年的渡轮大厦(Ferry Building Marketplace)的蜕变故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本。这座曾经繁忙的码头交通枢纽,随着跨湾大桥的通车和电商时代的来临逐渐沉寂,却在2003年的更新改造中找到了全新的生命韵律。改造团队摒弃了常规商业项目追求高坪效、快周转的开发逻辑,转而将空间重塑为一个与城市呼吸同频的“生活节拍器”。

这个项目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时空双重嵌入”机制。在空间维度,它聚集了本地农场直供的食材摊位和手工艺人的创作工坊;在时间维度,则通过农夫市集、季节庆典和文化展览等持续性活动,将自身编织进市民生活的自然节奏中。每周六清晨的有机市集成为健康生活者的固定仪式,圣诞季的特别活动则化作家庭年历上的红色标记。这种设计使得渡轮大厦不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升华为标记城市时间的文化符号。

这种“时间锚定”策略产生的效果远超预期。渡轮大厦逐渐从旅游指南上的打卡点,蜕变为旧金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时钟”。居民们不再需要特别理由到访,而是形成“周末就应该去那里转转”的身体记忆。这种深度绑定带来的不是脉冲式的客流高峰,而是稳定持续的社会黏性。

巴黎Le Carreau du Temple:用文化编程创造重复到访的理由

巴黎的Le Carreau du Temple,原本是一座百年铁结构市场,曾是社区的生活中心,却在时间的侵蚀下渐渐沉寂。城市更新之初,它并没有被改造成常规的零售商场,而是被赋予了一个更长远的角色——成为巴黎人的“文化日常练习场”。这里的运营逻辑,不是一次性的大型活动刺激,而是通过全年不断的文化编程,把城市生活拆解成一段段情绪与兴趣的固定节奏:舞蹈排练、手作工坊、哲学沙龙、独立书展、亲子活动……这些内容像季节更替般有序发生,让居民与游客都能在不同的时间点找到“必须去一次”的理由。

这种结构化的情绪节奏,不仅让人形成稳定的到访习惯,更在潜移默化中,把这个空间嵌入了他们的生活坐标系中,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不是记得它的外观,而是记得在这里跳过舞、讨论过一本书、和孩子完成了一次手作的瞬间。对运营者来说,这种记忆是可再生的资产,也是商业可持续的真正底层逻辑。

在这里,注意力并非一次性的捕捉,而是被不断调用、反复确认的关系循环。许多失败的商业更新项目,恰恰是忽略了这种“被记住的密码”,只停留在视觉冲击或短期热点的层面。真正的更新成果,写在城市人的生活习惯里,而非设计图纸上。坪效比、租售比固然重要,但只有当一个空间能在时间里被持续占据、在情感上被重复使用,它才具备超越业态和租期的生命力。

注意力结构的四大设计原则

在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运营中,注意力并不是一次性吸引的烟花,而是一套需要被长期调度、精心维护的系统。我们将可持续城市注意力的构建,总结为四个相互支撑的设计原则——它们更像一组“编程语法”,决定了一个空间能否被人反复记住、持续使用。

在城市更新和商业空间运营中,注意力从来不是一次性的抓取,而是一种可以被设计、被维护、被循环激活的结构。我们将可持续城市注意力的构建,总结为四个相互支撑的设计原则——它们更像是“心智工程学”而非单纯的空间设计。

层次性原则:同时提供即时吸引点和深度探索可能

可变性原则:保持30%空间用于临时性、实验性内容

参与性原则:设计让用户成为内容共同创造者的机制

节奏性原则:建立与城市生活周期共振的事件日历

注意力结构的四大设计原则

结语

那些真正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最终都实现了同一种魔法:让市民自发地说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去那里待着”。这种难以量化的情感连接,恰恰是注意力经济的终极产物。它可能表现为街角咖啡店里的常客与店主之间的默契点头,也可能是某个社区花园里定期相遇的邻里闲聊,或是某个艺术装置前总会聚集的摄影爱好者。这些微小的社会仪式和空间习惯,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真正质感。

作为项目的营建者,应该少一些对形式美的执念,多一些对“如何让人愿意在此处浪费时间”的思考。因为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用户愿意为你支付的最珍贵货币,正是他们有限的生命时光。那些能够承载记忆、激发情感、培育习惯的空间,终将成为城市不断生长的活力源泉。这种由注意力转化为黏性,再由黏性升华为归属感的过程,才是城市更新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政策赋能到全球合作,“中国式方案”以独特的“技术+场景+生态”模式,改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版图。在此关键节点,行业面临核心命题:“中国式方案”如何持续深化赋能千行百业?中国的AI企业又将如何重构“场景化智能”的边界?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