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发布30款新车,汽车媒体都不够用了
“不是在参加活动,就是在去参加活动的路上。”
这几天,和身边的同行们聊起出差的话题,绝大部分人都认为9月的新车密集发布,让人身心俱疲。而作为一名汽车媒体人,我同样感受到今年“金九银十”这般行业的疯狂。
据不完全统计,9月上半个月的15天里,就有近20款新车上市,它们覆盖10万~50万元价格区间,涵盖新能源与燃油动力,车型包括轿车、SUV及旅行车。其中,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的集中亮相,更是反映出市场对这一技术路线车型的旺盛需求。
而到了9月下旬,上述新车扎堆上市的盛况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更胜一筹。有媒体列出的新车上市表格显示,9月最后一周,有超过30款新车即将迎来预售或上市。各大品牌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将积压已久的新品一股脑地抛向市场。
车企的狂欢之下,参与活动报道的媒体同仁们早已变成“空中飞人”。有媒体表示,前脚刚在上海参加完发布会,当晚就要飞抵广州准备第二天上午的试驾,下午又匆忙赶往机场去成都参加新车上市活动,有同事吐槽“光是9月前三周去了5趟成都。”一场跟着一场的发布会就和成都的火锅局一样--去不完,根本去不完。火锅让肠胃遭罪,而活动让身心俱疲。
此言非虚。每当和大家在机场相遇,往往都是行色匆匆,擦肩之际偶有寒暄两句,但上了飞机发现“好巧,你也在。”甚至有同行苦笑道:“两个品牌同时接机,最后差点去错了发布会。”
不过,这种疲于奔命并不是只有媒体在“遭罪”。
新车扎堆背后的行业焦虑
“太多新车上市,参加活动报道的汽车媒体都不够用了。”
当9月22日的周一例会上,同时晒出接下来一周新车发布的表格时,超30款即将上新的新车让与会人员傻了眼,开玩笑地吐槽了上述这句话。而这句玩笑话背后,同时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
我们都知道,车市的内卷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尤其是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演进,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变革大幕就此拉开。而随着汽车品牌越来越多,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涌入,使得汽车产品的数量和换代频率呈爆发式增长,不断绷紧汽车行业的神经。
因为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一方面是由于车企数量较少,产业格局相对稳定,从汽车厂商到供应链,再到销售端,行业各个板块都在有条不紊地发展。往往一款新车的换代最多一年一小改,大换代周期需要5-7年,因此,围绕着产品作业的行业齿轮并未提速。
而到了新能源突飞猛进的今天,一方面由于车企的数量在增加,市场格局正在重塑,让大家的神经愈发紧绷。从产品端来看,“一年磨一剑”的大换代甚至都成了常态。这种快节奏的产品更新模式,迫使所有参与者不得不跟上步伐。毕竟,落后真的会挨打,甚至会被淘汰。
当然,从更深层次看,新车扎堆上市是车企在存量市场中争夺份额的必然选择。
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消费者购车需求趋于理性,而新车销售又主要来自于消费者的换购和增购。这意味着,一家车企多卖一辆车,很可能就是另一家车企少卖一辆车。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竞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抢蛋糕游戏,内卷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车企只能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刺激消费,维持市场热度。尤其是在“金九银十”这个传统销售旺季,车企更是寄希望于通过新品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即便有更多好的产品投放,也不一定会有好的销量反馈。因为汽车“新四化”这场技术革命,在创造了新的赛道,也加剧了竞争。
在这其中,技术壁垒的破碎造就了产品更加同质化的局面,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壁垒极高,头部车企有很深的护城河。而在电动车时代,“三电系统”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电池,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第三方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手中。
而当大家都能买到相似的电池、芯片和智能座舱方案时,车辆的基础性能和技术参数容易趋同。你续航600公里,我就要做到650公里;你屏幕大,我屏幕就要更多。因此,为了脱颖而出,车企只能在配置上堆料,在参数上军备竞赛,导致成本上升和内卷。
于是,不同品牌车型在配置、性能、设计上的差异逐渐缩小。当产品无法形成绝对竞争优势时,车企只能通过“以多取胜”的策略,试图在数量上压倒对手。结果是,市场细分越来越极致,几乎每一个价格区间、每一种车型风格都有多款产品竞争,投入市场的新车越来越多。
内卷之后,路在何方?
当焦虑情绪开始蔓延,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分子,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拿新车密集上市来说,将直接导致车企、代理公司、销售、媒体甚至零部件供应商们工作量的激增。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持续数月,让大家的身心俱疲不可避免。
从媒体端来看,当活动密集到需要“赶场子”时,我们很难对每一款新车进行深入体验和思考。试驾时间从原来的2-3天压缩到半天甚至更短,深度评测变成了“走过场”。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内容难免流于表面,难以给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参考。
与此同时,当所有媒体都在赶同样的活动,听同样的产品讲解,试驾同样的车型时,产出的内容难免千篇一律。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都是缺乏独特视角和深度分析的内容,不仅无法帮助消费者作出明智选择,甚至会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价值。
当然,品牌方也不好过。如此陷入“军备竞赛”的怪圈,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腰部以下的车企,品牌声量不够、产品竞争力不够,只能人云亦云的跟风推出所谓新产品,只为抢夺有限的存在感,而不惜损失时间、金钱甚至品牌原本的发展节奏,往往得不偿失。
然而,回头望去,我们不禁发问:汽车行业的内卷是否正常?
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是健康的,有利于优胜劣汰和技术进步。但当竞争演变为纯粹的数量竞赛和营销竞赛时,就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和反思了。
车企需要考虑频繁推出新车的策略是否可持续?一方面,新车开发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频繁换代会增加企业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产品更新会导致老车主车辆保值率下降,损害品牌忠诚度。
同时,媒体同样需要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专业性和独立性。或许,我们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或许,我们需要改变内容生产模式......总之,为了报道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追求深度、独特性,是媒体人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而对于消费者,在这场内卷中又是受益者吗?表面上看,他们有更多选择;但实际上,面对海量相似的产品,他们可能更加迷茫。
眼下,我们站在2025年的“金九银十”,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车密集上市,媒体疲于奔命,这不仅是行业表面的现象,更是深层次问题的体现--行业内卷是市场饱和、技术变革、新玩家冲击、消费升级和供应链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这本质上是一场淘汰赛。存量时代,市场容不下这么多汽车品牌。通过内卷让行业加速洗牌,最终留下那些在技术、产品、成本、用户运营和资金链上都具有综合优势的头部企业。
因此,虽然内卷过程对车企乃至全行业来说都是极其痛苦和煎熬的,但从长远看,这也是驱动整个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动力。
而作为行业的一分子,大家无疑都希望熬过大雨,看见彩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李思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