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们不再为了流量吹牛,挺好的
“今年的广州车展是最冷的一届。”
“没错,往常穿短袖就行,今年得穿卫衣。”
在参加完广州车展回来的路上,有不少同行都表示“今年是最冷的一届广州车展”,这种声音非常熟悉。尤其是近几年,车市变化巨大,加之传统营销模式正处于变革期的背景下,我们动辄能听到“某某车展是冷/最冷清/最无聊......的一届”,以至于大家对这一现象见怪不怪,因此,也有同行打哈哈地从天气下手,表示“确实冷,都从短袖改穿卫衣了。”
不过,回过头来细想,说本届车展历年最“冷”,是有原因的,除了温度降低不少之外,无论是展车数量、展馆数量还是品牌缺席数量,2025年广州车展都更为冷清。从广州车展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广州国际车展上共有展车1085台,相较于2024年的1171台减少86台,取消了商用车展馆,并缩减了1个展馆,展馆数量从16个缩减至14个。
另外,和规模缩减相对应的,还有车展声量的缩小。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的A级车展上,车企高管们化身流量网红的经典画面还历历在目。在各大发布会上,高管们都在“身先士卒”地拼命为智驾、智舱吆喝,甚至不惜“大放厥词”博关注......业内人士调侃道,深知没有“端到端”这样的高级词汇都不好意思登台。
但是进入2025年,随着监管法规的收紧和行业的自省,上述现象也开始收敛,类似拼命吆喝、流量至上的声音正在消减。这一转变体现在本届广州车展上,便是没有大规模出现车企高管们为了追求流量而“献身”的现象。
对于这一变化,有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挺好的”。
高管们被流量“拖着走”
我印象里车企高管们在车展上的流量巅峰,大概是2024年的北京车展。
那一年,哪吒汽车投资人周鸿祎穿着象征他“红衣教主”身份的红色长袖爬上车顶,被网友称为“北京车展历史上最老的车模”,相关照片迅速冲上热搜。随后,他参与直播逛展并与蔚来、长城、宁德时代等车企高管互动,提出产品改进建议,又将热搜延续了很长时间。
除了这一袭“红衣”之外,同一天里,身着绿色短袖的小米汽车CEO雷军也高调亮相车展。
当天下午,北京车展W2展馆小米汽车的展台上,人群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甚至部分人已经蔓延到了整条过道,更有甚者站到了隔壁友商的展台上,只为一睹雷军的风采。
随后在人群的簇拥下,雷军先后去了比亚迪、方程豹、理想、蔚来、北汽等展台。并与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等众多车企领导交谈。这一刻,雷军化身“行走的流量”,去到哪里,哪里就是全场最热的焦点。
以雷军和周鸿祎为代表的大佬亲自下场带流量的行为,肉眼可见的让营销成本向下、营销效果向上,这种略微抬手就抵得上整个顶尖营销团队的玩法,自然让不少车企的营销部门萌生出“造神”计划。他们让车企BOSS走到台前,走向群众,通过接地气儿的方式和消费者产生互动,以此提升品牌影响力,收获路人缘。
于是为了品牌销量和市场份额,强如企业掌权者,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被迫营业。
一向不拘言笑的长城魏建军,开通微博搞品牌营销,直播智能驾驶辅助测试;奇瑞尹同跃直播挑战3小时高速智驾,巩固奇瑞“技术理工男”人设;吉利李书福和东方甄选俞敏洪的梦幻联动,以朋友闲聊的方式展现出吉利的造车理念和硬核技术。
不仅老板们快被“玩坏了”,甚至连不同级别的车企领导们都要下场开通各大社交平台的账号,要么直播与消费者互动,要么积极发言参与到时评当中。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因为个人IP属性不强,要么因为不善言辞,要么不适应网络互动方式......甚至他们也猜到效果可能会不好,但依然苦于各种原因,前赴后继地参与其中。
当然,企业家亲自下场直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诚意。这种亲民的姿态,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形象和口碑。而且,大佬们的专业解读和独到见解,也能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流量而打造企业家IP,这种做法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毕竟,汽车是一种耐用消费品,用户购车时考虑的因素远不止于价格、外观和配置那么简单。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的品质、性能、售后服务以及品牌的信誉度。如果企业家IP的打造不能真正提升这些方面的竞争力,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短暂的噱头而已。
更甚者,有些高管不仅是身体上被“控制”,成为流量工具人,更是为了流量不惜浮夸宣传与包装概念、拉踩友商与阴阳话术、数据注水与营销泡沫......上述行为不绝于耳,连新华社等官媒多次批评车企“重营销轻研发”,呼吁回归技术本质。
流量至上?别跑偏了
除了官媒呼吁之外,今年以来,有关部门针对汽车行业多次出手,叫停了比拼销量周榜、夸大宣传智能驾驶的乱象,要求汽车企业严控账期,对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电池热失控等方面提出了新标准。
不久前,公安部组织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默认状态,旨在从技术层面限制过度追求加速性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讨论“虚假营销认定方法”,后续可能会针对汽车行业的夸大及虚假宣传进行治理。这意味着那些夸张的测试和宣传成绩、无法核实的订单海报也将逐步消失。
而当国家出手来纠正偏离的营销轨道后,效果是明显的。加之,用户对“高管互撕”的负面评价增多,市场正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很多车企高管都相继呼吁停止恶性竞争,达成回归技术创新和产品力提升的共识。
于是,到了2025年广州车展,展台上的聚光灯悄然转向,不再只聚焦于CEO们的身影。
那些曾摆出各种姿势供媒体拍照的现象没有了;那些隔空喊话“三年内必将碾压特斯拉”的现象没有了;那些在展台发布会上一口气列出了十余项“全球第一”的现象也没有了。
在很多发布会上,高管的演讲时间压缩到了十五分钟之内,其余时间要么交给了技术团队,由他们详细讲解新平台的创新之处;要么交给媒体,让他们更多和高管们沟通交流。
另外,展台设计也悄然改变了风格。前几年常见的巨型舞台、炫目灯光和庞大明星阵容减少了,更多空间留给了车辆本身。一些品牌设置了深入的技术体验区,让参观者能够真正了解产品的核心优势。在某个自主品牌的展台上,只摆放出一台车,看似展台空荡荡,实则该车型单月销量破万,是实打实地将主推车型给予消费者选择。
“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的声音大,而在于谁的产品能真正打动消费者。”一位参展车企的营销总监表示,“这次我们的展台预算更多地投放在了互动体验和技术展示上,而非单纯的造势。”
同时,有同行表示,“展台安静下来,闪光灯不再只对着车企领导,而是更多对准了车辆本身,这也是一种行业的成熟。”那么这样看来,“冷”一点的广州车展也没什么不好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李尘埃,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