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没出路?不好意思,现在哲学就业碾压CS

新智元·2025年09月09日 09:18
2025 CS就业崩塌:失业率6.1%超哲学,AI裁员+扩招致困境

CS曾被视作「神仙专业」——高薪、前景好、就业容易。可到了2025年,这个神话轰然倒塌:失业率飙升到6.1%,比哲学还惨。连MIT、斯坦福的毕业生也难逃「毕业即失业」。CS学生该何去何从?

在过去十多年里,计算机科学被奉为「最稳的选择」。

高薪、有前景、容易就业——这是无数学生和家长的信念。

但到了2025年,这个神话突然破碎。

CS毕业生的失业率飙到6.1%,几乎是哲学的两倍。

所谓的「铁饭碗」,正在眼前裂开。

铁饭碗不香了,名校也不能避免

扎心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专业的坍塌。

数据显示,虽然CS毕业生的起薪依旧最高——8万美元,但他们的失业率却在所有专业中排第七。

计算机工程更惨,失业率高达7.5%。

而和他们对比强烈的,正是那些被嘲笑「学了也没用」的专业:

  • 哲学:3.2%
  • 艺术史:3%
  • 新闻学:4.4%

这种反差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强烈共鸣。

推特用户@kimmonismus写道:

「这完全颠覆了学生们过去听到的说法——CS曾经被认为是安全的职业选择」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也没能幸免。

调查表明,从MIT、斯坦福、卡内基梅隆、伯克利等精英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大厂的比例从25%骤降至11%-12%。

整体就业率也从8成跌到7成,两年之内,直线腰斩。

过了巅峰之后的现实:顶尖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今也很难找到工作,更别提拿到理想岗位了

OpenAI最近在谈到CS的未来时,虽然强调逻辑思维的价值,却并没有明确保证这个领域还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前景。

这无疑是对铁饭碗敲响了丧钟:高薪光环之下,是就业市场的全面崩塌。

谁砸碎了CS的铁饭碗?

如果说失业率飙升只是结果,那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三股力量的叠加。

AI变成了裁员借口

最近,METR的一项实验结果相当扎心:

在2025 年初,他们让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完成246条编程任务。

结果出人意料:在使用 AI 的情况下,经验开发者平均比不用 AI 慢了 19%。

当然,实验背景是老项目与资深开发者,其他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还有研究显示,在这些环境下,AI 工具确实能提升生产效率:

有研究员对三家使用GitHub Copilot的公司进行实验。

结果是,使用Copilot后,任务完成量提高了26%。

正是这种「认知与现实的错位」,让企业易于把AI当做「裁员的借口」。

于是,在企业眼里,AI 不仅不是提升生产力的工具,反而成了裁掉年轻工程师的最好理由。

万人失业:CS人首当其冲

2024 年,全球科技行业裁员超过15.1万人,而2025年初至今已有2.2万岗位被砍,仅2月就超过1.6万。

有报道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家科技公司裁掉了超过6万多人,其中包括谷歌、微软、Meta 等大厂。

微软今年宣布两轮大裁:先是7000人,紧接着又裁了9000 人,总规模近1.5 万。

英特尔计划到年底裁撤约24000人,并取消多个芯片工厂项目。

在这种背景下,新毕业生不得不和这些「被裁下来的老兵」竞争。

结果就是——应届生岗位骤减,市场被大量经验丰富的候选人占满,年轻CS学生几乎无从下手。

扩招潮下的就业困境

过去十年,美国的CS教育几乎进入「全民热潮」。

大学招生办、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宣传「CS = 稳赚不赔」,结果就是一窝蜂似的扩招。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CS学士学位的授予量在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从5.1万人,涨到11.2万人。

这意味着,每年走出校园的 CS 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市场能够提供的岗位。

更关键的是,很多大学虽然开设了AI、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课程,但整体仍偏重理论教学,更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变化。

美国高校教授和就业指导专家也直言:

学生们仍然在学「旧教材」,而行业早已切换到新技能需求。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毕业生越来越多,但岗位越来越少。

学校一边源源不断地培养「未来工程师」,另一边却把他们推向一个饱和甚至萎缩的市场。

更讽刺的是,大厂嘴上喊着「缺少合格人才」,身体却很诚实地去申请海外劳工。

微软在2025年申请了4712个H-1B签证名额,与此同时却在美国本土裁掉成千上万名工程师。

结果是,大学拼命往市场输送「未来工程师」,可岗位不增反减,还被海外工程师以低价抢占。

这种错位,让应届生的处境更加尴尬:既被嫌弃没经验,又要眼睁睁看着岗位被海外工程师占去。

CS的毕业生不仅没捧到铁饭碗,反而被夹在AI和裁员的缝隙里,成了最无力的一代。

市场的新需求,学历不再是「通行证」

虽然眼下是最冷的冬天,但就业市场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学历红利见底

过去,大厂招聘喜欢看「名校+学位」。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去掉硬性的学历要求,转而强调技能和项目经验。

Indeed数据表明,2024年初,美国有52%的职位不再提及任何正式教育要求,而要求本科学历的职位比例也从五年前的 20.4% 下降到了 17.8%

折线图表明,雇主越来越不愿意在招聘信息里包含大学学位要求

IBM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岗位中取消了对学位的硬性要求,其「新领新蓝领」理念更强调技能,而不是学历。

在北美,近半数岗位无需四年制学位,约20%的入门级岗位竟聘用了非学位者。

此外,谷歌、苹果等公司,也都在某些岗位逐步取消了学位要求,尤其面向「技能更重要」的职位。

换句话说,毕业证不再是万能门票,专业能力和实践经历才决定了位置。

旧岗位在消失,新岗位在崛起

就业市场正在发生质变。

不是简单的少机会,而是岗位类型、技能要求都在重塑的过程中。

当前市场市场最抢手的不是传统编程岗,而是 AI/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网络/云架构师以及网络安全分析师。

数据显示,这些岗位的增长速度和薪资水平远超平均价值,成为招聘市场的「香饽饽」。

同时,云计算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岗位将增长 15%,企业的技术投入也从本地硬件大规模转向云基础。

虽然整体看来,网络安全招聘次数减少,但专业岗位需求持续上升,增长率高达10‑12%,并逐渐与AI结合。

尽管软件工程师岗位在AI的影响下有所减少,但美国劳工统计局仍预测:

「未来十年,计算机相关职业仍会增长」。

但驱动力已不再是基础编程,而是云计算、数据工程、网络安全等 AI难以替代的「硬核技能」岗位。

这意味着,写基础代码的「流水线工人」会越来越边缘化,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程师,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劳动力。

大厂关门后,CS学生的另一条路

成绩单已经不再是雇主的关注点,公司更想看到的是付一个可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尽早积累真实经验和可验证的技能。

这意味着要搭建属于自己的作品集,把项目放到GitHub,让别人看得到成果。

哪怕是修复一个小 bug,也可能成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美国的一名学生在招聘时屡屡受挫,但他另辟蹊径参加了Hackathon。

Hackathon比赛现场

在活动中,他和队友一起快速构建了一款3D游戏模型。

这个项目让他脱颖而出,拿下了亚马逊的实习机会。

之后凭借这段经历,他又顺利进入微软和Meta,完成了大厂实习闭环。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一场Hackathon翻身。

比如Dawn Choo,他在被Facebook拒绝后,先进入美银做量化分析师,后来选择降薪40%加入亚马逊积累经验,最终才跳进Meta。

现实是:有的人靠作品杀出重围,有的人靠策略慢慢迂回。

路径不同,但共性都是——不能停下改变

正如就业顾问所说:

「雇主最在意的,从来不是你的GPA,而是你能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掉」。

稳定的铁饭碗碎了,高薪的金饭碗也没了。

但只要还在不断创造,你随时能为自己敲打一只新的「手艺碗」。

参考资料

https://x.com/kimmonismus/status/1957732011474342184

https://www.finalroundai.com/blog/computer-science-graduates-face-worst-job-market-in-decades

https://www.hiringlab.org/2024/02/27/educational-requirements-job-posting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倾倾,36氪经授权发布。

+1
3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丝之歌》文言翻译引差评,Team Cherry致歉优化。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