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顶尖高手,为什么常常主动扮演“菜鸟”?

哈佛商业评论·2025年09月05日 09:11
学习“策略性业余主义”。

策略性业余主义并非要彻底重塑自我,而是暂时抛开已有的领导形象,让思维接触那些鲜有的情境:新奇、不确定以及富有成效的不适感。这些经历不仅是挑战,还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诸如开放、谦逊、好奇等创造性特质。当你没有专业知识作为依靠时,思维便会朝着日常工作极少涉及的方向延伸。如果你积极且持续地践行这一做法,不仅能够重拾这些特质,还能强化在日常工作中的认知灵活性。

在当下的商业文化中,专业知识就是硬通货。我们对专业精湛的人才推崇备至,对具备模式识别能力的人予以奖励,对那些能够从纷繁信息中迅速提炼出关键信号的领导者更是赞赏有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间给自己挖了个陷阱:在所选领域,你越是功成名就(获得认可、成就斐然、权威十足),思维就越容易变得僵化,进而限制了自身的灵活性与创造力。管理学学者埃里克·戴恩将这一问题称作 “认知固着”,研究人员也在诸多行业广泛证实了这一现象。

出人意料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极为简单:不断让自己置身于全然陌生的新手情境。不妨考虑在工作之余开启全新的探索,比如学习一门语言、弹奏一种乐器、尝试单口喜剧,或是钻研陶艺。主动寻找那些你既无先前知识可依傍,又无过往成功可凭借,更无外部指标可追逐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大脑能够重新塑造,变得更为灵活,更具创新思维。

我将这种行为称为“策略性业余主义”,它对成为一名充满活力的领导者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尝试陌生事物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多巴胺并建立全新的神经连接,而这正是神经可塑性的基础。体验新奇事物不仅能刺激大脑,还会促使其实时重构,提升认知灵活性。其他研究也显示,新的挑战不仅能够加速技能提升,还能拓宽领导者日常工作中的思维范畴。

在全球加速变革的大背景下,拥有这种特质正逐渐成为领导者的优势。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创造性思维、灵活性、好奇心和终身学习将是未来雇主最为看重的技能。该报告还表明,到2030年,近40% 的劳动者技能需要更新。随着人工智能承担越来越多的技术与模式识别任务,人类的优势将体现在创造力与适应能力上,这进一步凸显了培养这种思维可塑性而非局限于静态专业知识的价值。

但要明白,策略性业余主义并非要彻底重塑自我,而是暂时抛开已有的领导形象,让思维接触那些鲜有的情境:新奇、不确定以及富有成效的不适感。这些经历不仅是挑战,还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诸如开放、谦逊、好奇等创造性特质。当你没有专业知识作为依靠时,思维便会朝着日常工作极少涉及的方向延伸。如果你积极且持续地践行这一做法,不仅能够重拾这些特质,还能强化在日常工作中的认知灵活性。

突破“熟练瓶颈”

我在担任Mailchimp首席营销官时,意外发现了策略性业余主义的价值。那时,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进入了所谓的 “熟练瓶颈” 阶段。在这一阶段,你花费数年掌握的技能虽能持续产出稳定成果,但探索新事物的兴奋感已然开始消退。这并非倦怠,而是一种更为微妙的状态:在默认重复与常规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出色的表现。

我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遭遇了这一瓶颈。我与团队的工作十分出色,战略布局合理,见解深刻,成果显著。要是在两年前,类似项目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定会满心欢喜与自豪。但此刻,我不禁觉得我和团队取得的创造性突破变得越来越小,且可预测。我们并非在重复工作内容,而是在重复思维方式。我深知我们具备进一步突破的才华与远见,只是需要跳出这一熟悉的定式。

那段时间,我与一位刚退休的导师喝咖啡,他分享了自己在职业转变时得到的建议:一年内对所有新事物都说“好”。我很喜欢这个主意,心想为何要等到退休才尝试呢?于是,我决定投身两项工作之外且毫无经验的活动:水彩画与卡拉OK。起初,这两项活动都让我感到极不自在,但这正是我的目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焕发出新的活力。摆脱了 “无所不知者” 的包袱后,我重新找回了被专业精通消磨的警觉与专注,对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变得更加好奇,也更愿意接纳。

我本没抱太大期望,只希望这些活动能让我的个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出乎我的意料。在工作中,团队察觉到我在创意评审时的方式有了细微变化。当内部团队提出意想不到的参考案例或新奇想法时,我不再急于将其纳入惯常框架,而是给予更多空间任其发展。涉足绘画领域让我更能接受设计师们为素材选用更大胆色彩的提议。深夜的K歌时光让我体会到,不受评判地创作是何等畅快。这种心态也延伸到我对待早期粗糙想法和假设的态度上。这些改变共同助力我和团队创作出一些极具特色的作品。我们打破了B2B行业常规,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果,并获得了行业认可。

从“无名小卒”到“行业大咖”

策略性业余主义无需对生活做出重大改变,但确实需要明确的意向。正如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困难不在于产生新想法,而在于摆脱旧观念。”以下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三个步骤:

1.挑选一两项与职业无关的活动

与你的专业领域距离越远越好。目的是摆脱专业能力的束缚,让大脑建立新的连接。

2.公开做出承诺

向同事、朋友和家人分享你的新尝试,并将其定位为对学习的承诺,而非对表现的追求。分享不仅能让你更有责任感,坚持新的探索,这种定位还能减轻追求成果带来的压力。

3.拥抱“有益的不适感”

体验力不从心的感觉至关重要。要明白,这并非无能或失败的表现,而是成长的契机。如果挑战开始变得轻松,或者你开始感到安逸,那就提高难度。

当然,只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你自然会取得进步,这种进步也会带来成就感。但作为策略性业余者,你的目标并非精通,而是通过反复以新手姿态投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优秀的从业者而言,抑制衡量、比较和超越他人的本能并非易事。但正是这种克制,让这一过程更具成效。看似矛盾的是,通过经常在新环境中让自己成为 “无名小卒”,你将在领导岗位上成为更出色的 “行业大咖”。所以,下次当你感觉自己陷入熟练瓶颈时,不要在熟悉的领域加倍努力,而是勇敢踏入未知的领域。

关键词:#自管理

米歇尔・泰特(Michelle Taite)| 文

米歇尔・泰特身为营销高管与主题演讲家,凭借在创造力、技术与情感联结的交融地带塑造品牌而声名远扬。她近期任职于Mailchimp,担任首席营销官一职。

周强 | 编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将如何主导下一代浏览器?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