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Labubu,右手拼好饭,当代消费的冰与火之歌

寻空·2025年09月04日 18:56
当今的商业模式就两种,性价比和情价比

上海某婚礼现场,新娘将传统手捧花替换为Labubu玩偶抛向宾客,引发社交媒体热议。这个长着獠牙的丑萌精灵,限量款曾在二级市场溢价超过30倍,香港拍卖会上甚至拍出108万元天价。

与此同时,根据美团披露的数据,2024 年三季度,拼好饭的单日峰值订单已突破900万单,还在继续增长。无数消费者正为省下几块钱的餐费而精打细算。

一手握着Labubu玩偶,一手打开美团外卖看看拼好饭频道有什么便宜的饭,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哲学正在物质与精神的两极间寻找平衡点。

这种看似分裂的消费图景,指向了当下中国市场并行不悖的两大商业模式——性价比与情价比。

经济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务实的理性,而精神的焦虑又激发了情感的代偿。

从名创优品、蜜雪冰城,到泡泡玛特、博物馆文创,市场正在沿着这两条看似平行却又在同一个消费者身上交汇的轨道,飞速演进。

01右手性价比,理性消费的极致回归

当消费降级的讨论甚嚣尘上时,一个更精确的图景正在浮现:消费者并非停止消费,而是在进行一场价值重估。他们首先挥刀砍向的,是那些溢价过高、体验边际效益递减的面子工程。

去年不同时期的一些数据,LVMH在华销售额下滑16%,全聚德营收下降7%,周大福销售额下跌12%,就是明证。

当品牌光环褪去,一种更务实的消费哲学成为主流——积极寻找优质平替。高性价比,正逐步取代高品牌性,成为购物车里的第一决策要素。

如今的消费者变得空前精明,他们手持信息的放大镜,审视着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成分、功能与体验。

这股来自需求侧的强大压力,正倒逼供给侧进行一场变革:品牌方必须回归商业本质,将目光转向朴素的价值链,聚焦于供应链效率、成本控制和产品品质的优化。

因为消费者要的,不再是廉价货,而是有品质的低价。

来自河南的两家企业,蜜雪冰城和胖东来,提供了两个范本,此前有人说河南的钱是比较难赚的,在河南能卷出来的企业,其效率必然做到了极致。

蜜雪冰城的成功,是通过对整个价值链的深度控制和极致效率的追求,构建了难以被模仿的成本壁垒。

3元一支的冰淇淋,4元一杯的柠檬水,背后是一台庞大而精密的供应链机器。

从柠檬采购、茶叶种植,到自建工厂生产核心原料,再到覆盖全国的密集加盟网络,蜜雪冰城将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压缩到了极致。它让价格回归到产品本身,从而成为一个国民品牌。

而胖东来,则诠释了性价比的另个一维度——体验性价比。它的商品或许不是绝对的最低价,但它提供了远超预期的服务体验,提升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附加价值。

例如商品去皮称重、沥水称重,供免费衣物熨烫、免费存车服务、免费医疗急救箱等多种超出预期的增值服务。

这种无形的服务价值,使得消费者觉得即使商品价格与他处相当,但获得的整体“价值感”却远高于其他超市。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性价比。

再举几个例子,以前去商场吃饭,我们都去大品牌连锁店,现在我逛商场吃饭的时候经常会直奔 B1,那里已成为餐饮性价比的集中地。

醉面、谷田稻香,还是米村拌饭、喜家德水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极致的效率,换取亲民的价格。

米村拌饭将SKU精简至20个左右,大幅提升了供应链和后厨效率;谷田稻香采用中央厨房模式,以预制菜的规模化生产,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喜家德聚焦于饺子这一单品,只推5款核心产品,并坚持明档现擀现包,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也赢得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信任。

更变态的如农小锅,它硬生生地将火锅这个高客单价品类,打到了人均三四十元的快餐价,直接冲击了传统火锅的市场。没有对供应链的极限压榨,这样的价格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在这些餐厅,人均二三十元便能享受到一顿环境、服务、口味俱佳的饱饭。而在过去,这样的价格你只能选择街边的苍蝇馆子。

这一切,都是商业效率的胜利,其核心始终围绕一点:做好性价比。

但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性价比早已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消费者变得既要又要,既要价格低,又要商品品质靠得住。

上述所有品牌,无一不是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而非无名的白牌。性价比的底层逻辑已经完成了升级。

02左手情价比,感性消费的精神慰藉

如果说性价比的回归是消费理性的极致体现,那么情价比的爆发则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深层的感性需求。

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这不是说消费升级的问题,而是在面对高压、不确定性和普遍性精神内耗时,当代人寻求自我疗愈和情感寄托的一种必然出口。

我曾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出过一个概念,情价比 = 产品提供的情绪价值 / 价格。

当一个品牌能将商品的情绪价值做到极致,即便价格高昂,消费者依然愿意买单。

因为此时,价格本身已不再是首要考量因素,核心的心理驱动变成了“我买的不是商品,是快乐”和“千金难买我喜欢”。

潮玩手办、博物馆文创、宠物陪伴、艺术品收藏……这些看似无用之物,恰恰提供了最充沛的情绪价值。

Labubu的爆红,完美地诠释了情绪消费的逻辑。这个丑萌精灵,精准地击中了年轻人的反叛心理,映射出他们不愿被定义、拒绝随波逐流的态度,并迅速成为表达自我的精神符号。

许多消费者通过收藏、改装甚至带着它去旅行,来缓解现实压力,形成了独特的“Kidult”文化,满足了内心对可控童真的需求。

其盲盒机制创造的惊喜感,以及限量款带来的稀缺性,更是将购买欲推向高潮。

更重要的是,Labubu已成为年轻人融入圈层、进行社交分享的社交货币,可以说,Labubu的成功,是IP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叠加的产物。

同样逻辑也适用于博物馆文创的火爆。

我朋友跟我讲了他去甘肃博物馆的例子,说他逛完博物馆后去了博物馆的文创店,买了一堆东西。

我问为什么?因为逛了博物馆,了解了历史,对文创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文创馆里各种看的买的人,熙熙攘攘,情绪烘托到这了,不买都不行。

这背后,是当代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文创产品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厚重的历史转译为融入日常的美学符号。

消费者购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参与感。

无论是奢侈品承载的自我奖励,艺术品带来的文化品位,还是文玩手串提供的心灵疗愈,其核心都在于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这些高情价比的商品能够与消费者的理想人格产生共鸣,提供情感支撑,并成为其独特品味的外在彰显。

这标志着我们的消费文化,正在从炫耀性消费向悦己性消费转变。

归根结底,情价比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这条赛道上的成功品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消费者感觉这种体验,值得?

03融合与分裂,当代消费的冰与火之歌

“左手Labubu,右手拼好饭”,这幅当代消费的浮世绘,并非精神分裂,而是消费者在不同场景和品类中,进行选择性消费的体现。

这像一曲商业世界的“冰与火之歌”,冰,是性价比驱动下的极致理性;火,是情价比驱动下的热烈情感。

消费者并非单一的理性人或感性人,其决策受到功能、品牌、价格、个性化和情感价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行为是高度场景化和身份认同驱动的。

在工作日的午餐场景,他追求效率与节约,扮演着一个务实的职场人;而在周末或社交场,他则通过购买潮玩或文创来表达个性、融入圈子,切换成一个寻求慰藉与认同的生活家。

这种角色的无缝切换,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下的自我调适能力。

当前环境下,一方面,消费两极化与分层将持续深化。市场将不可逆转地向一个哑铃型结构演变:一端是极致的性价比,另一端是极致的情价比。

而那些定位模糊、价值主张不明确的中间品牌,将在这场结构性的洗牌中,面临最严峻的生存挑战。“不上不下”将成为最危险的处境。

另一方面,一个更深刻的趋势正在浮现——价值融合。未来的优秀品牌,正在积极探索性价比和情价比的创新性结合。

回头看我们分析过的案例:胖东来极致的服务体验,本身就是一种高情价比;蜜雪冰城雪王IP的成功,不也为品牌注入了情感资产吗?米村拌饭窗明几净的环境,同样是在基础性价比之上,提供了超越预期的体验价值。

它们用实践证明:性价比是品牌的骨骼,支撑其稳立于市场;而情价比则是品牌的血肉,赋予其独特的魅力与温度。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品牌方应采取更精细化的战略,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精准洞察与细分定位:

必须明确你的核心战场在哪里。是为大众提供好用不贵的解决方案,还是为特定圈层提供精神慰藉?清晰的定位是所有战略的起点。

●价值链重塑与效率优化:

对于主打性价比的品牌,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必须从供应链、生产到运营,进行全链路的效率优化和成本控制,构建对手难以复制的成本护城河。

●情感连接与IP构建:

即使是性价比品牌,也应思考如何构建情感连接。一个深入人心的IP(如雪王)、一个有温度的品牌故事,或是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都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成为差异化的利器。

●服务与体验的差异化:

当产品功能趋同,服务和体验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无论是胖东来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便捷,卓越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能有效对冲价格的敏感度。

结语:

性价比与情价比的并行,与其说是一种消费策略,不如说是一代人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重构。它标志着我们正在从一个追求拥有更多的时代,悄然过渡到一个渴望成为更好的时代。

性价比的流行,本质上是对过去三十年品牌神话和符号消费的祛魅。它让我们剥离不必要的身份标签,回归生活的本真需求,这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

而情价比的兴起,则是人们在物质相对丰裕后,开始大规模投资于内在世界——知识、审美、情感健康和社群归属。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自我实现。

因此,这个看似分裂的消费图景,背后潜藏着一个统一的文化动向:人们开始将消费作为一种工具,而非目的。

他们利用性价比工具,从繁杂的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更多的资源;再利用情价比工具,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投入到能滋养内心、构筑独特自我的领域。

未来的商业,或许不再是简单地售卖商品或服务,而是要成为消费者“成为更好自己”这一旅程中的价值合伙人。

品牌需要回答的终极问题是:我究竟帮助我的用户,从哪个维度上,成为了一个更丰富、更自洽的个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作者:寻空2009,36氪经授权发布。

+1
2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游戏产业正在海外市场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浪潮。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