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怎么成了中年人的避风港?

寻空·2025年10月10日 12:00
是中年人爱上酒店,还是酒店在找新出路?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提出异托邦的概念,意指那些存在于现实世界,却又仿佛与之隔绝、遵循不同规则的空间。对于当下的许多中年人而言,离家不远的酒店,正成为他们的异托邦。

最近社交媒体上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多。

有人把酒店的钟点房当成洗衣房,洗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积压的生活疲惫;

有人在酒店健身房挥汗如雨,仿佛在那里,他们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还有人,宁愿花钱开一间房,只为独处几个小时,不被家人、不被职场、不被琐事打扰。

酒店,这个曾经代表着远方和在路上的临时居所,似乎正悄然成为越来越多本地中年人的避风港。

我很奇怪,是这一代中年人集体抛弃了家庭,开始向往生活在别处的诗意与自由?

还是在这看似个人化选择的背后,有一股精准而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敏锐地捕捉、迎合甚至设计着这份逃离?

01 酒店是中年人的避风港?

当家越来越多地与责任、琐碎和无休止的需求绑定在一起时,酒店,出人意料地成了一代中年人寻求喘息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洗衣、健身、独处,将原本属于旅途的临时落脚点,变成了一种日常的情绪出口。

酒店洗衣,中年人的性价比

这股风是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的。不少合租青年、大学生会用钟点房在酒店洗衣。例如,在武汉,一名网友用约130 元开了4小时房间,用酒店商用洗烘设备洗烘多件衣物,比送洗便宜又高效。

原因也很简单,酒店的洗烘设备远胜于家用。许多连锁酒店配备 LG 等品牌的商用洗烘一体机,一台设备动辄五万,能轻松搞定羽绒服、被褥等大件衣物,洁净度和烘干效果远超家里的小机器。

更重要的是,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往往没有烘干机,衣服洗完还要看天气,费时又费心。而酒店洗衣房实现洗烘一体,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取走。等待的间隙,还能在房间里休息、办公或娱乐,把碎片时间最大化利用。

当这股潮流蔓延至中年社畜群体时,性价比的内涵悄然发生了变化。对他们而言,在家洗衣服,永远无法成为一件独立事件。

洗衣机转动的同时,他们可能还要应付孩子的哭闹、准备家人的晚餐、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但在酒店,一切都变得纯粹。

他们可以真正沉浸式地洗一次衣服,静静地看着烘干机内的衣物翻滚,伴随着规律的轰鸣声,将大脑彻底放空,这更像是一场短暂的精神净化。

在这里,付出的金钱换来的不只是高效,更是一种宝贵的、不被打扰的专注与平静。

酒店健身,中年人的仪式感

当中产阶级开始将崩溃包装得体面,酒店健身房便成了最佳舞台。正如一篇热文标题所言,《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在酒店健身》。

为什么不是商业健身房?因为那里的拥挤、混杂的汗味、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无处不在的私教推销,早已背离了放松的初衷。对于只想专注锻炼、不想进行无效社交的中年人来说,商业健身房反而成了一种新的负担。

酒店健身房则提供了完美的替代方案。这里通常人少、安静,设备精良且维护到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奢侈的环境体验——开阔的落地窗、高级的香氛、整洁的更衣室,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种远超普通健身房的舒适感和私密性。

我身边不少在大厂工作的朋友,出差必去酒店健身房,他们会在跑步机上挥汗一小时,然后在落地窗前拍下城市的璀璨夜景,配上一句类似“自律给我自由”的鸡汤,发到朋友圈。

对于被家庭、工作和社会角色层层包裹的中年人而言,去酒店健身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自我放逐,

在这短暂的一两个小时里,他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琐碎,重新找回对身体和生活的掌控感,满足了内心深处对自律、优雅和秩序的渴望。

酒店独处,中年人的自我空间

我们都熟悉那个经典的中年男人画像:开车回到地库,却不急于上楼,而是选择在车里点上一根烟,刷会手机,享受一天中最后片刻的宁静。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移开,会发现中年女性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同样迫切,甚至更为隐秘和不被言说。

于是,当中年女性开始频繁地独自开房,酒店便成了她们的地库。

《亚朵酒店,挤满了偷偷开房的中年女人》一文说,亚朵这类以木质温暖氛围、特色早餐和人性化服务著称的中端酒店,正凭借其相对亲民的价格和舒适的体验,成为她们的避风港。

这背后,是中年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个人空间的严重缺失。在酒店房间里,她们可以暂时不做那个时刻待命的妻子、母亲或员工,她们只做自己。这里是她们从多重社会角色中短暂出逃的秘密基地。

她们或许只是为了在这里心无旁骛地练一套瑜伽,和闺蜜进行一场私密的谈话,甚至只是锁上门,敷一张面膜,安安静静地发会呆。这些看似寻常的活动,因为拥有了一个不被打扰的专属空间而变得奢侈。

这既是对被家庭与工作挤压得所剩无几的自我的一次补偿,也是一次主动的、积极的能量找回。

酒店独处,最终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自我关怀。在这里,她们重新确认自己的存在,为疲惫的生活充电,然后才有力气,继续扮演好那些重要的社会角色。

02 是中年人爱上酒店,还是酒店在找新出路?

仔细观察那些将酒店与中年人绑定的文章,会发现全季、汉庭、亚朵等中端酒店品牌的出现频率异常之高,且相关服务都被描述得细致入微。

如果说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现象而非策划的营销,只能说你对这个行业还不够了解。

绑定热门议题,提升品牌曝光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干净整洁早已是酒店业的基本功,而非能够激发大众兴趣的传播点了。消费者对此习以为常,无法形成记忆点。

酒店品牌开始巧妙地将自己与互联网上最具流量的热门词汇绑定:中产、中年、社畜、体面崩溃、独处…… 每一个词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庞大的、有着强烈表达欲和共鸣需求的群体,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流量。

当酒店与这些词汇并置时,一个充满张力的话题便诞生了。

于是,酒店洗衣房不再只是一个功能设施,而是社畜的解压阀;酒店健身房不再只是锻炼场所,而是中产体面的精神角落。

这种策略能迅速激发大众的讨论、调侃甚至争论,无论观点如何,都为酒店带来了持续的曝光。

我们甚至能看到一套标准化的传播路径:由微博热搜引起话题,在小红书发酵为热门生活方式,最后沉淀为公众号深度长文进行解读和价值升华。

挖掘新的应用场景

话题的热闹背后,是酒店业迫切的生存焦虑。疫情的冲击余波未平,消费降级的趋势又接踵而至,人们外出住酒店开始精打细算。如何提升营业额和入住率,成了悬在每个酒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连五星级酒店都开始放下身段摆摊卖餐饮,便是这一困境最真实的写照。

开源节流,核心在于盘活存量。如何提高客房和公共设施(健身房、洗衣房)在白天时段的利用率?答案是将目光从外地的差旅、观光客,转向本地居民的日间消费。

酒店不再只是一个需要出差、旅游才能进入的空间,它开始主动邀请本地人:“你可以来我这里洗衣服、健身、游泳,或者只是开一间钟点房独处。”

对于酒店而言,这是一笔极具性价比的买卖。健身房、洗衣房等设施在大多数时间的闲置率相当高,吸引本地消费者前来使用,几乎不增加多少边际成本,却能实实在在地提升酒店的入住率和非客房收入。

这可以说是酒店营销场景的一次创新,它打破了酒店与本地人之间的无形之墙。

酒店概念升级,贩卖生活方式

近年来,酒店业竞争日趋激烈,硬件设施的同质化迫使品牌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亚朵、汉庭4.0等品牌的升级路径表明,住宿刚需只是基础,附加服务和情绪价值越来越重要。

亚朵的枕头为何能成为爆款?因为它贩卖的不是枕头本身,而是一种“亚朵式”的舒适、温暖、有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消费者购买的,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向往。

循着这个逻辑,酒店的营销概念也完成了根本性的升级。

它们不再枯燥地罗列硬件设施,而是开始讲故事、卖概念,将酒店这个物理空间,塑造成一座喧嚣都市中的庇护所;一个安放自我的精神角落;一处高效便捷的健康管理中心;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日常延伸……

通过这种方式,酒店不再单纯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它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试图成为消费者的精神归宿。

这让酒店的品牌形象更加丰满,也为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如零售、会员服务、社区运营等,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03 结语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是中年人爱上了酒店,还是酒店在寻找出路?

答案是,这二者共同促成了一场当代商业中最精准的情绪价值交易。中年人交出金钱,购买的不是几个小时的房间使用权,而是一剂宝贵的情绪解药;酒店付出的则是闲置的资源,换来的是全新的市场、更高的坪效和更有想象力的品牌故事。

这标志着酒店业态的进化,它试图从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服务商,悄然转型为一个情感性的情绪服务商,成为都市生活的情绪基础设施。

这场看似双赢的交易,也映照出一个现实:当家庭和工作无法完全满足我们对安宁和自我的需求时,商业力量便会见缝插针,将这份缺失包装成精美的商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作者:寻空2009,36氪经授权发布。

+1
3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资深营销人,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

下一篇

国信、国泰海通等多家券商同步调整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