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哈”光伏翻车,宁波首富600多亿投资要打水漂?
科技圈有句老话,“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发生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发生的变化”。
而在光伏行业,产业周期的演变速度,要比之快上好几倍。这也意味着,企业更容易在错误的时间节点,做出一些“不太明智”的决策。
前段时间,国内工业硅和有机硅“双料龙头”合盛硅业公布了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净亏损近4个亿,为该公司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而拖累公司业绩的一大“元凶”,正是两三年前斥600多亿巨资,寄予厚望的光伏项目。
罗立国当初做决策时也不会想到,光伏并没有成为合盛硅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反而带来一屁股负债,将公司一步步推向悬崖边缘。
截至6月末,公司流动负债高达370亿,而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只有不到1.5亿元。
豪掷600亿押注光伏
2022年是中国光伏高光又魔幻的一年,对整个行业造成的“后遗症”持续至今。
当年赚钱实在是太容易,各大光伏企业“钞票数到手抽筋”。大全能源年净利润191亿,超越过去10年的总和。通威股份年净利润257亿,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32位,刨除一堆中字头企业后,能排进前6位。
彼时二级市场可谓是“沾上光伏”就涨停,以至于许多企业都有一个“光伏梦”,不管是卖酒的、卖房的、卖玩具的,甚至还有卖兽药的,都宣布转战光伏。
合盛硅业原先的产品线是工业硅和有机硅,而工业硅是多晶硅的主要原料,二者是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大全、协鑫都是合盛硅业的客户。
创始人罗立国家族连续几年问鼎宁波首富,最高一年身家达1400亿,位列胡润富豪榜第21位。
看到客户“卖多晶硅”这么赚钱,合盛硅业坐不住了。同年2月,公司宣布,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部合盛在乌鲁木齐甘泉堡进行“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估总投资175亿元。
目的很明确,公告中提到“基于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为进一步拓展公司全产业链布局”。
与其他跨界玩家相比,合盛硅业有两大关键优势:一是自备电厂,解决了能源问题;二是自家就生产工业硅,解决了原材料问题。
也正因底气十足,罗立国的“野心”不局限于多晶硅,而是向光伏全产业链疯狂扩张,试图将合盛打造为覆盖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所有环节的企业。
23年4月,合盛硅业接连抛出三个重磅投资项目。
一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部合盛进行“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GW光伏组件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估总投资205亿元。
二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部合盛进行“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制作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估总投资44.6亿元。
三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东部合盛在鄯善工业园区内进行“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计投资176.3亿元。
上述三个项目总投资近426亿元,外加中部合盛上一年规划的175亿多晶硅项目。仅这四个项目的总投资已经超过600亿元。
而在2022年末,合盛硅业账上的货币资金才23.8亿元,净资产才不到240亿。
尽管当时圈内已经有不少关于“产能过剩”预警,投资者对于合盛硅业斥巨资“梭哈”光伏提出颇多质疑。但都没有动摇罗立国押注光伏的决心。
罗立国曾自信地谈到,“(前年)多晶硅价格一下子卖到30万元/吨,这个太可怕了。即使1吨赚1万元,40万吨也是40亿元,所以我说它能干”。
合盛硅业的对外投资公告中也提到,“本次对外投资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公司在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的布局”、“有利于公司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为公司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历史无数次证明,“自信过头”往往会付出代价。
自23年四季度开始,光伏行业逐步陷入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的泥潭。到24年,从晶硅、到组件,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陷入普遍亏损。
与许多跨界企业的遭遇如出一辙,光伏不仅没有成为合盛硅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反倒成了公司业绩的“拖油瓶”。
去年1月,合盛硅业宣布,中部合盛年产20万吨多晶硅项目的第一条10万吨生产线已实现高品质量产,已产出满足下游N型电池用料需求的高纯多晶硅。
但在2024年报中,合盛硅业披露了工业硅和有机硅的产量和出货量,唯独没有关于多晶硅的产销数据,仅仅含糊地提到 “已经与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
不过从其他数据能找到“蛛丝马迹”。去年,合盛硅业计提了9.3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是上一年度的15倍以上。
除了多晶硅销量不明外,合盛硅业的组件产品也在“亏本甩卖”。
去年12月,国能巴州抽水蓄能项目配套博湖县60万千瓦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公布招标结果,参与投标的企业有16家,合盛硅业0.629元/W的报价在所有报价中倒数第二,仅略高于恒羲光伏的0.625元/W。
要知道当时光伏行业“反内卷”呼声高涨,光伏协会连续两个月公示组件最低成本价,但作为头部企业的合盛硅业,依旧选择进行低价投标。
尽管光伏业务不赚钱,但好在有工业硅和多晶硅业务“托举”,合盛硅业去年的业绩才没崩盘。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虽较上一年度下降超过三成,但相较于大全、通威、隆基、天合等企业动辄数十亿的亏损,已经算是一股“清流”。
但进入2025年后,合盛硅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自去年11月开始,工业硅主力连续合约价格开启下行趋势,从约13000元/吨的价位,到今年6月初一度触达6990元/吨的历史低点, 累计跌幅逾46%。尽管这两个月有所修复,但价格仍旧在8000元/吨上下波动。
合盛硅业年报披露,其去年工业硅产品收入为137.63亿元,成本为101.71亿元。工业硅的生产量约为187.14万吨,销售量约为123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出,去年合盛硅业生产工业硅的单位成本约为8269元/吨。如果按照这个成本计算,今年五六月份,工业硅主力连续合约价格已经低于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了(成本中还没有算上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合盛硅业前段时间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今年1-6月,公司实现营收97.75亿元,同比下降26.34%;归母净利润-3.97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公司在半年报中直言,业绩承压主要系报告期内主要产品工业硅销售价格下降、光伏板块停工损失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综合影响。
据合盛硅业披露,截至6月30日,公司暂时闲置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87.79 亿元,账面价值76.92 亿元,主要为光伏板块固定资产暂时停产检修中。
370亿流动负债、1.5亿现金及等价
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合盛硅业已失去三年前大举进入光伏行业的锐气,多晶硅、组件产品距离盈利遥遥无期,此前的“现金牛”工业硅行情也不景气。
罗立国当初做决策时也不会想到,光伏并没有成为合盛硅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反而带来一屁股负债,将公司一步步推向悬崖边缘。
这几年,接连投入上百亿的大项目,让合盛硅业的“盘子”越摊越大。
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账上的固定资产高达321亿元,在建工程为352.8亿元,二者合计673.8亿元;而在大规模进军光伏之前的2021年底,其固定资产为138.7亿元,在建工程为51.2亿元,二者合计为190亿元。
三年半的时间,合盛硅业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就翻了3.5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350多亿的在建工程已经近乎“停滞状态”。
据合盛硅业24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中部合盛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已累计投入147.3亿元,项目进度92%;东部合盛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已累计投入109.4亿元,项目进度为63%;中部合盛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GW光伏组件项目)已累计投入72.6亿元,项目进度为42%。
(图:合盛硅业2024年半年报-重大的非股权投资)
然而25年半年报中,中部合盛2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进度仍为92%,与一年前一样;东部和盛的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进度为65%,仅推进了2个百分点;中部合盛20GW光伏组件项目进度仍为42%,与一年前一样。
(图:合盛硅业2025年半年报-重大的非股权投资)
在建项目停工背后,一方面受行情不景气影响,另一方面是合盛硅业已经债台高筑。
前面举出的几个百亿大项目的资金来源,都是合盛硅业自筹资金。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账上的流动负债高达369.8亿元。其中包括57.1亿元的短期借款、185.5亿元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84亿元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报告期末,合盛硅业账上的流动资产只有112.2亿元,不足流动负债的1/3。该部分流动资产中还有79亿元的存货,实际的货币资金只有10.2亿元。
现阶段,合盛硅业的“现金流”已经相当紧张。由于“花钱”不节制,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迅速消耗。截止今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不到1.5亿元。
而合盛硅业光是上半年增加的应付职工薪酬的10.15亿元。也就是说,这点儿“钱”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
整体而言,由于前几年的激进扩张,目前合盛硅业的处境相当危险,工业硅价格持续低迷,越滚越大的债务,现金流逐渐“捉襟见肘”。
包括合盛在内,很多光伏企业都会陷入“规模误区”,执着于把产能“做大做强”。但回顾光伏行业这二十多年的历史,已有无数血淋淋的案例证明,这种“激进扩张”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尽管光伏技术经历数轮迭代,但无论晶硅还是薄膜,无论是P型还是N型,都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绝对的技术壁垒。一旦新路线出现,资本可以轻松入局。而老玩家的产能越大,“包袱越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能圈”,作者:Jabin,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