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个智能马桶,总共分几步?
在海量攻略中做功课、线上线下疯狂比价、下单苦等物流、预约师傅上门拆旧换新、甚至还会遇上改电路水路的问题——你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数字来回答——从挑、买、装再到用,环环都有太多“踩坑”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而每一个“坑”都会在原定流程外多生出几道坎来。
这背后,是整个家居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蜕变。当地产红利消退,增量市场见顶,行业步入了以智能换新为核心的存量竞争时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有”,而是追求价格、品质和服务三位一体的“优”。
洞察到市场需求的转变,京东以自身在供应链、自营模式以及服务体系上的优势,将困扰消费者的漫长链路一再压缩——省心下单、送装一体,现在购买一个智能马桶,从买到用只需两步。
“如果从某天开始,你用声音控制窗帘开关,可能之后都难以想象用手拉窗帘了。”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向36氪表示,不止是马桶,存量竞争倒逼着家居行业各品类朝着电器化、智能化的趋势转变。
这也是他在今年京东家装节12周年上捕捉到的最显著变化,“智能家电家居商品的销售增速非常快”,“未来,京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智能家电家居产品的成本持续优化,提升智能家电家居产品的市场普及率。”
一个智能马桶,到底值多少?
10年前,“去日本背回智能马桶盖”一度成为被热议的话题——即便是远赴他国、语言不通、一个马桶盖动辄一两千且携带不便,依然有不少人乐此不疲。
人们对于智能生活的渴望如此强烈,可为何实现起来却如此困难?想要买一个好用的智能马桶,究竟难在哪里?
“很少有人能快速说出一个智能马桶的大概价格。”在多年的销售中,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观察到,消费者极易在线下家居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建材)行业和消费者本身有一定距离,他们对大多数建材品类的价格锚点没有认知。不像一瓶可乐,从3元涨到10元,大家都能有感知。”
这种价格上的认知门槛,让行业乱象有了可乘之机。目前中国家居建材行业主流的供给模式是多层经销商制的租赁式卖场,这意味着一件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一个多层的分销体系,其中每一层都有一定加价。有瓷砖品牌的调研显示,每件产品在最终销售前平均将经历超4个销售环节。
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告诉36氪,尤其在此前行业红利期,家居建材产品普遍供不应求,但缺乏对商品价格和品质的严格监管,“卖场里的零售人员大多不会控货控价,就连很多商业购物中心和贸易市场的操盘手,也不清楚场地内商户具体在卖什么,只是做‘场地分割出租’的生意。”
“结果就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在层层加价中被无限放大,整个行业的供给效率也受到影响。这根本不是可持续的良性增长模式。”36氪注意到,京东上售价3000元的智能马桶,目前在一些建材市场上还会卖到5000至6000元。
与此同时,部分家电家居品牌精准抓住消费者对“智能”的偏爱,用高科技名词包装低成本配件。于是溢价30%乃至翻番的各路新品上市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却在原地踏步。
36氪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智能家电家居产品相关关键词发现,投诉量高达3000条,其中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不合格、商家虚假宣传等。同时,《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技术服务商研究报告》显示,63%的用户因智能家居家电设备的功能冗余放弃使用。
也正是受这些乱象的影响,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出现了高增长和低渗透并存的现象。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8.7%,在全球占比超40%;但智能家居整体渗透率仍低,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的渗透率仅在15%左右。
“过去,不少品牌在智能产品的研发投入有限、效率偏低。如今,多数智能产品的智能化功能已显著丰富,依托京东的供应链优势,能以更具优势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更优的产品。未来产品成本还将持续优化,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普及率必将持续提升。”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表示。
“又好又便宜”的秘密
“无法用传统方法去解决线下家居生意的问题,那么能否借助电商破局?”面对行业内价格不透明、品控难保障等乱象,京东家电家居采销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消费者省心、放心地买到又好又便宜的产品。
去年5月,京东正式宣布其在家电家居品类的“大单机”战略,即通过规模化的大单采购模式,降低品牌商家在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的边际成本,并将这些边际成本全部让利给消费者。
其中,知名卫浴品牌恒洁便是这一全新模式的一大受益者。恒洁陶瓷马桶S3,选择和京东采用底价供货、大单包销的独家合作模式,在主推日上线28小时内销量便已超2300台,成为全行业陶瓷马桶中的“销冠”。这样火爆的销量也让双方更有动力冲刺全年30万台的销售目标。
然而,“大单机”战略从理论上看似轻松,真正落地起来却绝非易事。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告诉36氪,唯有一个在自营供应链能力上有绝对优势的平台,才能真正做好这件事。
“首先要有相对成熟的用户洞察和历史销售数据积累,否则难以取得品牌方对其销售大单能力的信任;其次是扎实的供应链能力,包括仓储、物流、配送等,如果定制包销的商品需要频繁从工厂进货,将难以摊薄出货成本;还需建成相当规模的零售终端网络,以确保品牌产品能够高效触达市场、实现大规模通路覆盖。”该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
他向36氪透露,随着对行业市场的深耕和对用户的日益了解,目前京东在建材品类上的自营业务比例已得到了全面提升,“和最开始以POP业务为主的情况大不相同”。
这种以自营为核心的深度把控模式,也让京东不仅能做好“卖货者”,也能做好“造货者”。目前,京东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已与多个品牌方开展深度专项共建,联合打造出多款智能家居家电爆品,精准匹配并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再结合“大单包销”的销售模式,不仅极大降低了研发和生产的不确定性,也为品牌方带来了销量的确定性爆发与规模化增长。
孩视宝S3护眼台灯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针对传统台灯照明范围有限、桌面明暗不均等痛点,京东建议孩视宝将立式大路灯的“上下双光源”技术融入台灯设计,推出适配0.6-2米多种书桌的T形智能台灯。依托京东JC集采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化,该产品在价格上优势明显,上市后2个月内销量迅速突破3000台,好评率近100%。
智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家电家居产品有了更好的价格和品质,这就够了吗?
中国家电网在2024年发起的一项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2%的消费者会因为拆旧换新麻烦而放弃购买智能马桶。如何为用户提供省心的换新服务,已成为智能家电家居迈向大众普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观察到智能产品消费中的这一痛点,京东推出了智能家居送装一体的服务,智能马桶、智能锁等品类只需一次上门即可完成配送、拆旧、安装和清运,部分区域已实现“今天买明天用”的高效购物体验。
“送装一体服务的难度非常高”,该名负责人向36氪指出,相较于普通建材产品,智能产品的安装难度对“送装一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安装的复杂程度远超其他品类,需要培训相应的安装人员;对原有设施的拆旧处理也很复杂,甚至有些换新场景等我们拆完旧的,才发现换新还得改水改电。”
在京东看来,实现送装一体是件难而正确的事,尤其在行业迈入存量竞争的当下,送装分离的客户体验将远小于送装一体的效果,“这会是非常重要的壁垒能力,这也将是京东的优势,因为我们会在自营方面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
早在2023年,京东就推出了建材“1家1”计划,旨在以更多高质价比的商品达成“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一台智能马桶”“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一把智能锁”等愿景。今年8月的京东建材超级品类日数据显示,建材“1家1”JC系列商品成交额环比增长超200%。
与此同时,针对家电家居产品需要“眼见为实”体验的特性,京东在线下线上两手抓。京东MALL家居品类负责人告诉36氪,得益于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京东MALL的家居品类在线下卖场中极具性价比优势,“我们卖五六千的沙发,同等配置在其他传统卖场得卖上1万多。顾客来京东MALL购物时,每件商品只需扫码就可以将价格、材质、功能等信息看得清清楚楚,绝对透明。”
他补充,传统线下家居卖场通常是经销商入驻模式,欠缺产品丰富度;但京东MALL和线上京东主站打通,以自身的供应链能力解决产品丰富度问题,又配备搭配师团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线下体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焕新家居生活,京东已连续12年举办了一年两次的春秋季家装节,优惠活动覆盖家具、建材、厨卫、家电等全品类商品,多个类目都曾推出价保、送装一体等优质服务,大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今年8月的京东秋季家装节,智能家电家居产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增长主角。根据京东数据,本次秋季家装节期间,“智能门锁”的搜索量同比增超600%,“智能床多功能床”的搜索量同比增超700%,“智能扫地机器人”和“智能电视”的搜索量同比增长均超100%。
京东家装节的热卖,本质上是一场用户、品牌和平台的三方共赢。对于消费者来说,又好又便宜的智能家电家居产品和送装一体等贴心服务,让高品质的智能生活变得触手可及;对于行业中的品牌商家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绝佳的销售增长契机,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跳板,销量爆发带来的直接收益可以转化为研发新品和优化服务的投入,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正持续助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和行业内优秀品牌深度合作,将供应链能力发挥到极致,让更好的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效率触达更多消费者,实现家电家居的普及。”京东家电家居建材业务负责人表示。在这场智能家电家居的持久战中,京东已重新定义了好的智能家电家居消费体验,让品牌厂家能放心跟,让消费者敢闭眼买。而这,或许才是存量时代中最稳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