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换个“姿势”再战社区团购,剑指多多买菜、叮咚买菜
社区团购战火重燃,新一轮的市场卡位战悄然开启。
近日,有消息称京东拼拼在北京悄然开店,这些门店大多通过与现有社区店共开门店的模式进行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据京东拼拼的内部人员透露,门店老板若是想与京东拼拼合作,需要提供10平方米左右的店内面积摆放冷藏柜和货架,地址得在小区门口附近,小区居民入驻体量至少要超过600户。
在价格上,京东拼拼的价格战,矛头直指多多买菜便宜。打出低价王牌的京东拼拼,想要快速在市场中撕出缺口,依托供应链和规模化采购优势发起正面进攻。
其实,社区团购在经历快速扩张和激烈竞争后,像每日优鲜、十荟团、呆萝卜等,昔日明星选手早已黯然退场,背后不知还有多少不知名的“烈士”。而这一方向,美团今年上半年也有所收缩、调整。
此时,京东再次高调入局,与京东外卖一道,想借其供应链、物流优势,争夺本地消费,与线上电商业务板块互补。但能否从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叮咚买菜等对手杀出重围,还要看京东拼拼有哪几把“刷子”。
京东对社区团购“不死心”
作为京东社区团购的重要布局,京东拼拼门店里陈设了冷藏柜和货架,用来存放消费者下单的冻品和生鲜商品。工作人员表示,用户当天下单后,团购的商品会陆续在次日上午9点左右到货。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拼拼的产品价格基本上都比多多买菜便宜。例如,1KG海天上等耗油、1.8KG维达超韧四层卫生纸、12瓶农夫山泉纯净水的价格都比多多买菜便宜2元左右。可以看出,低价依然是撬动市场的关键武器。而京东拼拼依托“京东”品牌背书,整合供应链资源,并调整运营模式,意在撬动下沉市场并反哺主站。
事实上,京东的社区团购业务从很早就开始了。在2018年,京东就曾在内部孵化过蛐蛐购、友家铺子、京东区区购等多个社区团购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大多受限于分散的内部资源和局部的供应链协同能力,最终没能成为京东业务的新增长点。
2020年底,京东整合旗下社区团购业务成立京喜拼拼,并于2021年1月正式上线。京喜拼拼依托京东供应链体系,通过低价策略,以自营的方式发展社区团购业务,为社区消费者提供服务。
其上线初期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成功入驻12个省、70多个城市。
不过,社区团购本身是一个低毛利、高运营复杂度的生意,高度依赖订单规模效应,即便头部玩家也难以轻松盈利。京喜拼拼也未能逃脱行业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败下阵来。
2021年年中开始,京喜拼拼陆续关停了福建、甘肃、贵州、吉林、宁夏、青海等地业务,并在同年8月退出了山西市场。2022年3月,京喜拼拼被爆出多地退市,只剩下北京、山东、河南、湖北四个省份的业务。
并且,同期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淘菜菜等各具优势。其中多多买菜凭借庞大的农产品上行网络,对成本的控制几乎达到极端,美团优选则是那有较强的地推团队和线下运营团队,确保了教工啊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感。这二者在当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均已实现了扭亏为盈,从烧钱转向了精细化运营和可持续盈利。这也是当时京喜拼拼失败的原因之一。
2022年6月,京喜事业群被解散,这意味着京东的社区团购业务也告一段落。
大起大落后,京东社区团购进入重整阶段。2023年,京东整合京喜拼拼、京东七鲜等业务,并成立创新零售部,由闫小兵担任负责人,直接向CEO许冉汇报。这一架构凸显了京东对社区团购的战略重视,打破以往的资源协同壁垒,寻求更高效的决策路径。
重整后的业务以“京东拼拼”的新品牌亮相,其核心策略转向务实与轻量化。在区域拓展上,选择了安徽等地进行试点,模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上预售+自提,而是融合线下“惠农直通车”服务。由平台提供透明的源头采购价和供应链支持,商家根据自身需求采购并在店内进行销售。
显然,京东的战略意图在于,不再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致力于打造一条差异化的竞争力路径。通过优化商品结构,极致压缩流通环节,找到成本与品质的平衡点,逐渐确定用户“低价优质”的心智。
尽管京东精心筹备着“卷土重来”,但当下的社区团购赛道里,头部效应显著。京东拼拼希望瞄准细分战场和差异化模式,寻求可持续的立足点。其与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巨头的较量,将是一场关于供应链深度、模式效率与区域运营韧性的长期考验,而非简单的价格火拼。
社区团购几大“军阀割据”
目前的社区团购主要还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还有即时零售与生鲜电商的跨界竞争者,比如叮咚买菜、盒马等等。
尤其是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是经历了从疯狂扩张到冷静收缩的社区团购的“幸存者”。
上文已提到二者的优势,在于极致效率与成本控制。多多买菜凭借拼多多深厚的农产品供应链根基和“Costco+迪士尼”的爆款运营模式,在低价上建立了极高壁垒。
美团优选则与美团“零售+科技”战略形成互补,虽然近期大幅收缩,但其探索也为集团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他像叮咚买菜、盒马这样的跨界玩家,虽不属于传统社区团购,但其前置仓或店仓一体模式更侧重品质、即时性,吸引了对价格不敏感但追求便利和品质的用户,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尤其是叮咚买菜,根据其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叮咚买菜Q2实现GMV 65亿元,同比增长4.5%;营收实现59.8亿元,同比增长6.7%。在盈利方面,Non-GAAP标准下的净利润为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9%。这得益于其对供应链的深挖,加上在全国核心城市布局超1400个前置仓,叮咚买菜形成了“即时配送+品质溢价”的盈利闭环。
那么,京东拼拼现在入局,是时机吗?
社区团购是“弯腰捡钢镚”的生意,盈利依赖整个链条的极致优化。
京东选择此时重启社区团购,有其自身的考量与无奈。
首先是战略上的“必选项”。下沉市场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京东也不例外。若完全放弃社区团购这一形态,意味着将巨大市场拱手让人,这是京东无法接受的。加上现在的社区团购度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监管趋于理性,市场从烧钱抢规模转向了效率比拼,这更适合京东这样具备供应链和品牌力的玩家。
还有这些年京东自身能力的建设,其在物流基础设施、京东京造自有品牌,以及与产业带合作上有了更深积累,具备了优化成本结构的基础。
但风险同样巨大。市场心智已被培养,用户习惯趋于稳定,后来者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去改变用户习惯。同时,盈利难题依然困扰行业,京东拼拼需要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非一味追求规模。
若想突围,京东拼拼必须打出差异化,并将京东的核心优势发挥到极致。
具体而言,京东拼拼需深度融合京东生态,与京东的超市、折扣店等业务共享供应链资源,降低京东拼拼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与京东主站的合作,高频打低频,也能互相引流,互相协同,降库存。同时,京东拼拼的“低价优质”生鲜产品,能强化用户对“京东也有便宜好货”的认知,扭转其在下沉市场用户心中的形象,为后续全品类销售铺路。
在商品层面,京东拼拼为强化商品力与差异化,充分利用京东的自有品牌,如京东七鲜、京鲜坊、京悦等,提升商品竞争力,而不仅仅是更便宜的白牌货。
在“店中店”这种轻资产模式中,有利于京东拼拼快速扩张和降低成本。关键在于提升团长收益和积极性,通过培训、工具支持将他们转化为真正的“社区服务管家”,而不仅仅是提货点。
当京东拼拼真正具备“性价比+服务”的差异化体验时,或许其可以逐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其他平台形成体验差。
只是这种与主站的协调和差异化竞争并非一日之功,如果京东拼拼不能带来显著的新增量用户,其导流价值将大打折扣。毕竟其他对手并未停止深化各自的优势。
京东要后来居上,有什么牌?
此次京东拼拼入局,不少业内人士思考,京东拼拼模式还能够带来爆发吗?
诚然,社区团购的“爆发”时代已经终结,行业进入“深耕”时代。毕竟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已经形成了双寡头垄断格局,渗透率极高,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并且,资本市场和母公司都已无法容忍无休止的亏损。
所以笔者认为,京东拼拼更多的是模式创新而非颠覆。它更像一枚打入高频消费场景的“楔子”,其核心使命是作为前置流量节点与数据探针,为京东主站输送下沉市场的活水,并在供应链与用户数据层面实现反哺,最终服务于集团全域零售生态的宏大的战略拼图,而非让成为一个巨无霸业务。
面对新玩家,头部巨头的防御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依托既已筑起的系统性壁垒。
其中,美团优选在今年6月,大规模退出业务城市。美团官方回应称,美团优选目前的闭仓暂停接单只是一个战略升级,美团还会继续探索社区零售的新方向。
此举意味着其战略重心正明确转向即时零售,以美团闪购和小象超市为先锋,向上侵蚀生鲜电商腹地。而美团优选则进一步利用已建设的供应链及仓配网络,集中资源聚焦优势区域,继续探索“次日达+自提”模式和社区零售新业态。同时,深耕生鲜食杂供应链,为美团用户提供更具质价比的商品。
可以看出,美团优选等竞对也在进化,向上侵蚀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的市场。这意味着,它们不会给京东拼拼安心发育的空间。
至此,社区团购的竞争维度已彻底升维。它不再是资本加持下的闪电战,而是一场关于供应链的深度、运营的精度与商品的差异化的持久消耗战。
京东拼拼的机会在于,背靠京东的全球供应链、自有品牌与物流资产,它或许能走出一条差异化、重效率、能盈利的窄路。
未来,京东的生态可以与京东拼拼进一步融合,通过生鲜果蔬是每日最高频的消费需求,吸引和粘住用户。一旦用户习惯使用京东拼拼,就为京东主站打开了新的流量来源,尤其是下沉市场和中老年用户。
京东拼拼还能在区域市场积累的消费数据,反哺给京东主站,帮助其优化品类规划、精准选品和预测区域需求。在京东的产地仓、本地仓资源层面,可以与拼拼业务尝试协同,进一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
总之,这都不是容易解决的事。
京东拼拼不仅要直面已占据绝对优势的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还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与巨头们的降维打击。
这条路荆棘密布,但作为京东破局下沉市场与高频消费的关键落子,这场战役,京东不得不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鲸商”(ID:bizwhale),作者:潇杰,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