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合伙人最新判断:AI创业只有两条路,要么油井要么管道
前不久,A16Z 合伙人乔·施密特和安吉拉·斯特兰奇发表了一篇关于 AI 创业路径的深度思考。
在这篇文章里,他用一个来自能源行业的经典隐喻,概括了当下创始人面临的两种选择:
第一,钻一口“油井”,深耕在某个具体场景,掌握核心数据,最终形成完整的记录系统;
第二,修一条“管道”,把分散的系统和流程打通,自动化那些原本依赖人工判断和跨部门协作的工作。
两条路看似不同,但都可能孕育出规模庞大、壁垒坚固的公司。
A16Z 认为,油井与管道并非对立,而是 AI 时代两种互补的财富逻辑。关键不在于谁更好,而在于创始人能否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玩哪一种游戏,并坚定地走到终点。
01
油井路径:替换与重建
在能源行业的早期,财富的积累方式有着鲜明的两极。油井意味着“找到一个点”,只要打通一口含油量丰富的井,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现金流,靠单一的储量吃上几十年。
管道则意味着“连成一线”,它不是拥有资源本身,而是成为资源流动的必经之路,靠规模化输送创造稳定回报。简单来说,油井依靠稀缺性,管道依靠连接性。两种策略都曾铸就巨头。
今天的 AI 创始人,面对的就是类似的抉择。要么选择“钻一口井”,深耕在某一个具体工作流,把流程、数据和客户都吃透,最终形成完整的记录系统;要么选择“修一条管道”,把不同的系统和流程打通,自动化掉那些需要人工判断、跨部门流转的工作。
两条路看似不同,却都能孕育规模化的公司,只是构建方式、销售逻辑和护城河来源各不相同。
回顾企业软件史,最赚钱、最有韧性的 B2B 公司,几乎无一例外是“记录系统”。ERP、CRM、HRM 这些系统,本质上都通过掌握企业的底层数据,把客户锁定在了自己的生态里,让工作流程依赖自己,从而构筑出持久的护城河。
人工智能的到来,极大加速了这一趋势。不同于 30 年前那些架构笨重、功能固定的系统,如今的 AI 初创公司能够提供数量级的效率提升。
旧系统在 AI 面前显得迟钝而脆弱。董事会和管理层已经在讨论“买 AI”,这意味着,销售周期在缩短,替代机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
“油井”策略,最适合那些数据非结构化、分散在不同系统里的场景。一旦有人能把这些杂乱数据整合成清晰的模型,带来的客户体验提升将是颠覆性的。这种方法有两类机遇:
第一类,替换与重建。
当旧系统因为太落后、问题太多,已经没法支撑 AI 时,初创公司就能用全新的、AI 原生的系统来替代它。只要新方案带来的提升足够大,让客户觉得换掉旧系统很值得,机会就来了。
比如,Valon 从零做了一套房贷服务系统,把过去分散在 25 个不同旧系统里的流程,全都整合进了 Valon OS。这个系统能自动生成可查账本、设置可编程的工作流,还有 AI 助手帮忙做合规检查和客户服务。结果就是,原本只能勉强不亏的业务,现在利润率能超过 60%。
再比如,Vesta 开发了全新的房贷审批系统。以前的数据架构太落后,一个贷款流程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人操作,这也是为什么贷款审批常常要拖上 30 多天。Vesta 的系统能让不同环节并行处理,把审批速度和准确性都提升了好几倍。
第二类,从零起步。
当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软件系统,很多流程都只能靠人工处理时,初创公司就有机会切入,先拿下客户,再跟着客户一起成长。通常会先从 中小企业(SMB) 做起,等功能越来越完善,再进入大企业市场。
比如,Rillet 做的是 AI 驱动的 ERP 工具,能自动化财务工作,比如月末结账、实时出报表。很多早期客户以前都是靠纸笔、Excel 或 Quickbooks 来记账。Rillet 成了他们的第一个正式系统,并伴随他们一路扩展。现在,Rillet 已经成长到可以挑战 NetSuite 这样的老牌系统。
这些拥有核心数据模型的公司,不仅能开发出别人无法复制的功能,还会逐步让客户产生工作流依赖,从而形成极高的转化成本。就像油井,钻探的周期漫长,但一旦成功,就能坐拥深厚且长期的护城河。
02
最适合“管道”模式的两种场景
传统观点里,有人会说:围绕记录系统构建,只是一种功能,并不足以撑起一家公司。确实,在一些场景下,老牌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新的编排工具。
但现实是,很多传统“油井”已经根深蒂固,迁移成本极高,或者受到严格合规限制,无法快速转型。与此同时,市场对效率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这就为 AI 带来了新的窗口:智能代理如今能承接以前太小、太零散而无法被覆盖的市场机会。
“流水线”不是要替换掉核心系统,而是把人原本在系统之间做的“粘合工作”交给 AI。比如:处理杂乱的非结构化信息、根据上下文做判断、在不同流程和部门之间跑来跑去完成任务。过去这些只能靠人来做,而现在 AI 能接手,就给了软件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巨大机会。
具体来说,适合“管道”模式的场景主要有两种:
场景一:分散的旧系统。
很多大公司用了十几年的老系统,彼此之间完全不兼容。结果就是,信息分散在各个角落,部门之间沟通低效。但要把这些核心系统推倒重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所以他们更看重“立刻见效”。
这时,“管道”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能把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和流程统一起来,就像在旧机器之间加了一层“总控台”。
比如,Further 给保险行业搭建了一个 AI 工作空间,可以自动化纸质化的流程,比如报送、损失记录和合规。它用少量常见的行业文档(保单、ACORD、SOV 等),就能把原本分散的系统“串”在一起,形成顺畅的工作流。
场景二:人工“中间层”。
在不少行业,软件虽然已经存在,但运行起来还需要大量人工来“补丁”。人被迫充当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中间层”:搬运文件、录入数据、做检查。
现在,大模型(LLMs)能接管这些工作,把原本只能靠人力的操作流程数字化,从而实现规模化。这类机会过去没法解决,现在反而成了“能养出独角兽”的新市场。
比如,Concourse 为企业财务团队开发了 AI 助手,不需要更换底层系统,就能接入公司所有财务软件,自动完成查询、分析、出报告,取代过去几个小时的人工操作。
Sola 做的是 AI 原生的后台自动化工具。用户只要在电脑上用插件录一次操作流程,Sola 就能生成一个实时运行、会自动适应的 AI 代理,去执行像发票对账、理赔处理、数据录入这些过去全靠人工的工作。
与“油井”相比,“管道”的魅力在于:它不需要客户推倒重来。
企业里大量的人工劳动,本质上是系统之间的“粘合剂”——手动搬运文件,跨部门沟通,处理非结构化信息,结合上下文做决策。这些工作恰恰是 AI 的长项。
管道能快速减少人力投入,把原本孤立的系统连接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每接入一个新的工作流,平台的价值就会复合式增长,形成越来越强的粘性。
重要的是,客户并不需要二选一。在复杂的企业里,这两种需求往往同时存在:有的业务板块需要彻底的新记录系统,有的业务环节只需要轻量的自动化。真正需要做出选择的,是创业者自己。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油井和管道哪个更好”,而是要清楚自己在玩哪一种游戏:如果机会在于掌握关键数据,能解锁全新的工作流,那就去挖油井;如果市场过于分散、劳动密集,不可能一次性替换旧系统,那就去铺管道,通过自动化释放价值。
底线是:油井与管道并非对立,而是两种互补的路径。
油井的价值在于掌握基本事实;管道的价值在于围绕事实做出高效编排。两者都可能成就深远的公司。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两手都抓,而是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并坚定地走到终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