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培养更强的意志力?试试海豹突击队的40%法则

神译局·2025年10月01日 08:00
思想往往比身体先感到疲惫。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科学表明,“坚持”这个成功的关键因素,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激励机制。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Getty Images]

想象一下,你已拼尽全力,奋战良久,身心俱疲,再难坚持。

但此刻有人承诺:若你能再坚持十分钟,便可获得1万块钱。

霎时间,你又重燃斗志。

请记住这个场景。

心理韧性、决心、意志力、毅力,无论你如何定义,这种突破身心疲惫实现长期目标的能力,往往是成功人士的制胜法宝。当他人放弃时,最后坚持的人,尤其是对自己绝不妥协的人,往往就是最终的赢家。

但为何有人能坚持到底?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本能理解“40%法则”。

其原理简单明了:当大脑宣告我们精疲力竭、心力交瘁时,实际仅消耗了40%的能量储备,仍有60%的潜能未被激活。

那么为何我们会停下?《神经科学杂志》最新研究指出,当人们感到精神疲惫时,大脑的两个区域会同时激活。(身体疲劳本质上是精神疲劳。肌肉不会因疲惫而放弃,是思维更早地投降了,否则人们会坚持到身体彻底垮掉。)

罪魁祸首之一是右侧岛叶,这个深藏于大脑的区域与疲惫感密切相关。另一区域则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位于大脑两侧,负责控制工作记忆。这些区域协同运作,决定何时该停止认知努力,即何时该收工。

但它们的决策并不特别准确。

研究人员指出:

本研究旨在诱发认知疲劳,观察人们在疲惫状态下如何调整努力程度,并定位大脑中做出这些决策的区域。

然而,认知疲劳的感知与人类大脑实际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偏差。

以激励机制为例:当参与者疲惫时,更倾向放弃更高回报的任务。疲劳程度越深,所需回报就越高。但若回报足够诱人,他们显然仍能继续坚持。

这符合直觉认知,放弃与否始终是权衡收益的决策。比如,在推销过程中,你如果你认为大概率会成交,就会更加卖力地给客户进行讲解。

你的大脑会权衡付出与回报。正因如此,当我提出支付1万元换取你多工作10分钟时,你就突然能挖掘出原以为不存在的精力储备。

时间因素同样关键。《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的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固定阻力自行车上持续骑行约12分钟后便宣告力竭。

但当他们随后进行五秒全力爆发测试时,输出功率竟是耐力测试的三倍。肌肉并未耗竭,真正枯竭的是意志力。

即便自认精疲力竭,再坚持五秒相对而言也没什么。

耐力测试则是另一回事。被困在单车上,像仓鼠般不停蹬踏,心脏狂跳双腿剧痛,却不知痛苦何时终结?无限期的努力会同时消耗身心,这种双重消耗让你更难突破自认的极限。尽管如果有正确的激励,你本可以做到。

这才是核心要义。突破身心疲惫的能力确实可以培养。但在短期内,若想坚持到底,关键在于找到坚持的理由,一个有意义的理由。

为了让衣服更合身而锻炼身体是一个值得的目标;为了活得更长久、更健康,陪伴家人而锻炼身体才是有意义的目标。

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更宏大、更长期的“深层动机”,这个动机将压倒你觉得自己已经完成的错觉。同时,要为努力设定时间限制。不确定何时该停下?你可能会在30分钟后决定停止——即使你本可以坚持更久。但如果你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小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会发现自己能调动能量储备去达成它。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时,其实并未真正到达极限。只是你的右侧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擅自替你了决定。

而只要有恰当的激励和视角,你同样可以轻易地推翻这个结论,告诉自己:我还能继续。—— 杰夫·哈登(Jeff Haden)

译者:Teresa

+1
5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全球化不是一场独行,而是需要汇聚顶尖智慧的联合远征。

1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