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微软“Windows”霸业,OpenAI的阳谋与野心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左手拉拢AMD造芯,右手把应用装进ChatGPT。OpenAI要做“Windows”的野心藏不住了。文章来自编译。
OpenAI 铺天盖地的公告简直让人应接不暇。仅摘录上个月的部分内容(根本列不完!):
与甲骨文 (Oracle) 合作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
英伟达 (Nvidia) 1000 亿美元的投资及购买 10 GW 英伟达芯片的相关协议;
针对长尾电商推出的全新“即时结账”(Instant Checkout) 功能;
与三星 (Samsung) 和 SK 海力士 (SK hynix) 合作开发 AI 芯片内存;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及 Sora 应用程序;
与 AMD 达成 6 GW AMD 芯片的交易协议,并入股这家芯片制造商;
DevDay 上的一系列发布,包括 ChatGPT 中的应用、AgentKit、API 中的 Sora 2 和 GPT-5 Pro、Codex 的正式版 (GA release) 等等。
最后两项公告让上述所有布局的脉络清晰了。简而言之,OpenAI 正在谋求成为“AI 领域的 Windows”。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智能手机,特别是 iOS,一直是人们讨论平台时的重要参考。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苹果的软硬件一体化战略利润极其丰厚,但也不可避免地为竞争平台的出现敞开了大门。作为一家硬件公司,挑战在于你必须实实在在地制造设备,这决定了你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苹果,既没有能力也无意愿走向低端市场,这就给安卓创造了机会——不仅建立了一个竞争平台,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实现了对 iOS 的大幅超越。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为“平台的绝对主导地位”寻找一个历史类比——而这似乎正日益成为 OpenAI 的目标——我们就必须进一步追溯到 PC 时代和 Windows。
平台的建立
在 Windows 之前是 DOS;但在 DOS 之前,有位能言善辩且擅长谈判的创业者,名叫比尔·盖茨。以下内容引自《Windows vs. Mac 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Windows Versus the Mac):
在 1970 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初,新一代个人电脑登上了历史舞台,包括 Commodore、MITS Altair、Apple II 等。一些员工开始将这些电脑带入工作场所,这对大型企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 IT 部门转而向 IBM 寻求类似的解决方案。毕竟,“采购 IBM 的人永远不会被解雇。”
IBM 在佛罗里达迅速组建了一个独立团队,目的是拼凑可以卖给 IT 部门的产品。由于时间紧迫,佛罗里达的这支团队主要用现成的组件组装了一台小型计算机;IBM 自家正在开发的 RISC 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在技术上更为先进,但英特尔 (Intel) 当时有可立即出售的 CISC 处理器,而一家名为微软的新公司表示,他们的操作系统——从另一家公司收购来的 DOS——可以在六个月内准备就绪。为了省事,IBM 决定采用英特尔和微软的方案。
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企业对 IBM PC 的需求势不可挡,DOS——以及为它编写的应用程序——开始根深蒂固。到 1984 年 Mac 出现时,大局早已注定。虽然微软最终花了十年时间才在易用性上接近 Mac,但 Windows 的 DOS 底层基础及其相关的应用程序库,意味着微软的地位无论如何都已稳如泰山。
如今,没有哪家公司能像当年的 IBM 那样在企业市场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相反,成为平台的路径是首先要成为一款极其火爆的产品。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答案很明确,你必须首先获得用户,用户会吸引开发者,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强化你的平台;换句话说,产品必须首先“聚合”用户,然后就能“免费”获得开发者。
ChatGPT 正是这样一款产品。在昨天的 DevDay 2025 主题演讲中,CEO 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 和他的团队就展示了这种强大的吸引力。引自 The Verge 的报道:
OpenAI 正在引入一种在 ChatGPT 内部直接使用应用的方式。其理念是,在与聊天机器人的对话中,你基本上可以“调用”各种应用来帮你完成任务,同时 ChatGPT 负责提供上下文和建议。公司展示了此举能行得通的若干不同方式。在一个现场演示中,一名 OpenAI 员工启动了 ChatGPT,然后要求 Canva 为一个遛狗业务的名称设计一张海报;等待片刻后,Canva 返回了几个不同的示例,演示者接着要求基于这张海报生成一份提案 PPT。该员工还通过 ChatGPT 要求 Zillow 显示匹兹堡待售的房屋,Zillow 随之创建了一张可交互的地图——员工接着又针对这张地图提出了后续问题。
从今天起,可在 ChatGPT 内部使用的应用将包括 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Figma、Spotify 和 Zillow。在“未来几周”,OpenAI 会添加更多应用,如 DoorDash、OpenTable、Target 和 Uber。OpenAI 最近还开始允许 ChatGPT 用户通过聊天机器人在 Etsy 上购物,这是其推动 ChatGPT 与互联网其他部分整合的整体举措之一。
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些应用体验能否比得上这些公司自家打造的应用或网站,就像人们也会质疑其“即时结账”功能的转化率到底会如何一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并不同意这代表着一种“与互联网其他部分整合的努力”。
事实恰恰相反:这旨在将 ChatGPT 打造成未来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将不再位于你的手机或浏览器中,它们将存在于 ChatGPT 内部;如果它们不在,那么对于 ChatGPT 用户来说,它们就根本不存在。引申开来,这意味着确保这些集成正常运作以及转化效果良好的责任,将落在第三方开发者身上,而不是 OpenAI 身上。这就是掌握用户所带来的力量,而 OpenAI 正在大力展示这种力量。
第二供应源
IBM PC 战略还有第二个方面,那就是 AMD 所扮演的角色。引自一篇 2024 年的更新文章:
虽然 IBM 选择了英特尔来提供 PC 处理器,但他们对依赖单一供应商保持警惕(值得注意的是,IBM 并未对操作系统提出同样要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操作系统作为第三方软件集成点和生态锁定的作用——那时的第三方软件几乎还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软件只是数据,而不像实体商品那样需要被制造出来)。为此,IBM 要求英特尔将其处理器授权给另一家芯片公司,而 AMD 是显而易见的选择:该公司由杰里·桑德斯 (Jerry Sanders) 创立,他是仙童半导体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的前员工,曾与英特尔的创始人共事,并且专门生产授权芯片。
英特尔和 AMD 之间的关系最终充满了纠纷,并且主要体现在没完没了的官司中;然而,需要理解的关键点是:(1) IBM 希望有2家供应商,以避免被关键组件供应商挟持;(2) IBM 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手握客户,能为英特尔带来庞大的订单量。
当然,IBM 这种远见的真正受益者是控制了操作系统的微软;正是 IBM 的这项强制要求,才使得在描述 PC 时代的“Wintel”联盟这一说法中,将“Windows”放在首位显得如此合情合理。英特尔从其在 PC 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得了巨额利润,但相比其他任何公司,微软攫取了更多的价值。
谁将从 AI 价值链中捕获最多利润,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毫无疑问,早期的赢家是英伟达:凭借其顶级的 GPU、卓越的网络技术以及将人们锁定在自家平台上的 CUDA 软件层,该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而且,只要算力(或电力)仍然是限制因素,英伟达就很有可能保持其地位。
英伟达在攫取价值份额方面毫不客气,这让价值链上的其他公司寻找替代方案有了强大动力。得益于其长达十年的 TPU 投资,谷歌在这方面走在最前面;而亚马逊则试图通过 Trainium 芯片模仿其策略;微软和 Meta 都在努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芯片,苹果则正在升级其 Apple Silicon 芯片以便用于数据中心。
不过,AMD再次成为了英伟达以外最明显、最立即可得的替代者。而且我认为,昨天宣布的 OpenAI 与 AMD 的交易,与当年 IBM 对英特尔的强硬施压,两者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引自《华尔街日报》:
OpenAI 与芯片设计商 AMD (Advanced Micro Devices) 宣布建立数十亿美元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建设运行在 AMD 处理器上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是对行业领导者英伟达迄今为止最直接的挑战之一。根据协议条款,OpenAI 承诺购买价值 6 吉瓦 (GW) 的 AMD 芯片,从明年的 MI450 芯片开始。这家 ChatGPT 的制造商将直接或通过其云计算合作伙伴购买这些芯片。
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交易将在未来五年内为这家芯片公司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新收入。两家公司没有透露该计划的预期总成本,但 AMD 表示,每吉瓦计算能力的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如果 OpenAI 在部署上达到某些里程碑,它将分阶段获得最多 1.6 亿股 AMD 股票的认股权证(约占该公司 10% 的股份),行权价为每股 1 美分。此外,AMD 的股价也必须上涨,这些认股权证才能被行使。
如果 OpenAI 成为对生态体系至关重要的软件层,那么英伟达的长期定价权将被削弱;这家公司或许仍能像英特尔一样,凭借纯粹的性能和底层锁定拿走芯片利润的最大份额,但我相信 OpenAI 达成这笔交易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锁定自己在技术栈中的主导地位。相当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宣布距离英伟达投资 OpenAI 仅过去数周;不过,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谁拥有用户,谁就拥有最终的权力。
技术栈还有另一部分值得关注:台积电 (TSMC)。英伟达跟 AMD 都找台积电造芯片,虽然台积电在涨价方面向来比较克制,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完全有能力这样做。阿尔特曼肯定也知道这一点,这意味着如果(OpenAI 跟)英特尔很快宣布合作的话,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也许最近关于 AMD 与英特尔洽谈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AI 的关键核心
当我刚开始撰写博客的时候,Windows 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平台,它已被移动设备所取代,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它正日益受到其几乎已被彻底击败的宿敌——Mac 的挑战。为此,我最早撰写的关于微软的文章之一,就是关于时任 CEO 史蒂夫·鲍尔默 (Steve Ballmer) 错误地试图专注于设备而非服务的尝试。几年后,我在《微软的垄断后遗症》(Microsoft’s Monopoly Hangover) 一文中写道:
事实是,[IBM 和微软] 都是各自垄断性成功的受害者:Windows,就像它之前的 System/360 一样,是一个让微软能够全方位赚钱的平台。两家公司都通过设备本身以及销售运行在设备上的许多最重要的应用(对微软而言,还有后台服务)来赚钱。它们无需在“垂直战略”(应用和服务服务于设备差异化)和“水平战略”(设备服务于提供应用和服务的入口)之间做出区分。当你处于垄断地位时,面对战略选择,答案永远是“我全都要”。
只不过到彼时,微软再也无法享受这种奢侈了:公司需要做出选择——通吃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而这个选择本应是服务[这正是萨提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所做的]。
自从 ChatGPT 的出现令 OpenAI “意外成为消费科技公司”以来,我一直在对 OpenAI 提出类似的观点:他们需要专注于消费者市场的机会,并将企业 API 市场留给微软。专注不仅能帮助公司抓住消费者机会,而且还能避免机会成本——那些用于 API 的 GPU 本可以用来为各个层级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现在,我对 OpenAI 坚持“我全都要”的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原因有二。首先,这是一家处于纯粹增长模式的公司,而不是在衰退。从长远来看,取舍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什么要在必要之前就做出取舍呢?如果微软在 1980 年代将 Windows 局限于企业市场,那将是一个错误,尽管该公司在过去十五年里不得不低调地从消费者市场撤退;但在需要撤退之前,还有大把的钱可以赚!与此同时,OpenAI 是 AI 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品牌,那么为什么不放手一搏,试图拥有一切——从消费者触点到 API,再到两者之间的一切呢?
其次,我们显然已经进入了泡沫领域,这在所难免。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是一个“生产性泡沫”:那些最终会破产的公司,将会留下哪些让我们在未来数年都能受益的持久基础设施?
GPU 并不属于那种持久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更持久,但不值得承受泡沫破灭带来的财务痛苦。真正的回报将是发电的大规模建设,这会让我们在未来半个世纪受益。另一个潜在的回报是英特尔重新焕发生机,正如我上面提到那样,OpenAI 可能处在独特的地位并且有动力去实现这一点。
往大了说,这场成为“AI 版 Windows”的战略,实际上将 OpenAI 定位为整个 AI 建设的核心。看看甲骨文和 AMD 的股票,仅仅是因为宣布了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股价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OpenAI 正在创造条件,让自己成为 AI 泡沫的主要体现者,这确保了该公司成为所有涌入该领域的投机资本的主要受益者。如果公司像我之前建议的那样更加专注,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杠杆,去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那些更保守(但仍然令人难以置信)的目标;而现在,很难想象他们拿不到任何他们想要的钱,至少在泡沫破灭之前是这样。
这番总结的惊人之处在于,我仅仅触及了 OpenAI 昨天和过去一个月所宣布内容的皮毛——我甚至还没有提到 Sora(尽管我昨天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该公司试图实现的目标极其大胆,但也合乎逻辑,而且这一切似曾相识:
而且,有趣的是,在 OpenAI 这个“微软”的对面,也有一个“苹果”:谷歌 (Google),拥有从芯片到数据中心、再到模型和终端用户分发渠道的完全集成的技术栈。然而,谷歌面对的不再是一群各自为战的竞争对手,而是一个日益统一的、无论愿意与否都围绕着 OpenAI 组织起来的生态体系。这就是聚合需求的力量,这就是 ChatGPT 这一现象级产品的力量。
译者:bo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