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博彦科技「加码」新加坡,以AI与开放生态重塑全球化叙事

36氪出海服务中心·2025年09月30日 21:40
全球化不是一场独行,而是需要汇聚顶尖智慧的联合远征。
我要联系

9月18日,新加坡的空气中弥漫着热带的湿润。一家来自中国的科技服务公司——博彦科技,选择在这里为其三十年的征程,再次开启一个崭新的篇章。在这场以“让全球市场触手可及(Global Reach Within Your Grasp)”为主题的论坛上,博彦科技对外宣布了两件大事:正式启动其“新加坡创新中心”,并公布了全新的海外投资战略。这并非是一次寻常的海外业务扩张,放在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今年恰逢博彦科技成立三十周年,其新加坡分公司也恰好走过了十年历程——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落子”,棋盘之上,是全球化与人工智能交织的未来三十年。

博彦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斌在开场致辞中明确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源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这预示着一个深刻的变革——这家曾通过服务多家全球500强巨头而成长起来的公司,正逐步进化为一个创新生态的构建者。

博彦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斌

在发布会现场,博彦科技与美锦能源、文华在线和百胜软件等三家企业正式签署MOU,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这进一步佐证了博彦科技在构建共赢生态体系的决心,为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博彦科技与美锦能源签署协议

博彦科技与文华在线签署协议

博彦科技与百胜软件签署协议

本次发布会的圆桌论坛主持人、36氪CEO冯大刚在现场的观察,也为这一变革提供了解释。他提到,当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正面临一个微妙的悖论:“机会非常好,但是难度突然变得更大了”。这并非难以解决的矛盾,而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叙事进入新一阶段的真实写照。当单纯的产品出海、模式复制已不足以应对一个日益割裂和复杂的全球市场时,一种全新的、基于生态的全球化范式便应运而生。博彦科技决定在新加坡迈出战略性的一步,正是对如今这个时代浪潮的一次关键回应。

为什么是新加坡?

博彦科技的出海选择并非偶然。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信任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出海的第一步,选择从哪里出发,几乎定义了你将去往何方。

王斌在采访中解释了选择新加坡的深层考量:“新加坡的好处在于,它相对中立,法制比较健全,大家觉得它是管得很严的一个地方。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出来的产品,再到国际上去的话,大家的信任度会有一个加分。”

这种“信任加分”,在全球企业愈发重视数据合规、本地生态建设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准入的优势,更是一个身份的“转换器”。

出海论坛:中国企业出海的路径探索与投资机遇

圆桌嘉宾、DayDayUp创始人兼CEO薄益群进一步阐述道:“千万不要仅仅把新加坡看成是一个销售市场,它是一个窗口,能够帮助所有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他指出,在过去十年,新加坡连续被评为跨国企业亚太总部的首选城市,同时,这里注册了超过1200家创投机构,是东南亚三分之二以上VC投资交易的发生地,堪称名副其实的国际资本与商业枢纽。

这个“转换器”的深层价值,或许也可以从冯大刚在现场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中得到体现——一个习惯了国内“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竞争的企业,如何在海外转变成一个能够共赢的生态伙伴?这个问题直指中国企业出海最艰难的挑战——价值观的迭代。而新加坡,以其高度国际化和规则化的商业环境,正是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起到“转换”与“规训”作用的关键节点。它让出海企业深刻意识到,在东南亚这样碎片化的市场,“一招打全域”的方法肯定行不通,必须“一国一策”,与行业领导者共创互通互联的商业环境,并与本地的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以及社区产生深度捆绑,才能快速融入本地市场。

正因如此,博彦科技新加坡创新中心的使命被清晰地定义为“连接”。王斌强调,这个中心的核心任务不是生产代码或销售产品,而是“连接好的产品技术、连接本地的资源,以及未来连接投资和资本”。

有趣的是,博彦科技为这个创新中心设定了极不寻常的成功衡量标准。“财务指标不是我们第一考量的因素,”王斌坦言,“而是你做出来的产品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因为你被需要和被使用,就能证明你的价值。”他坚信,如果过早地用KPI去考核收入,很可能会在打磨阶段就把一个极具潜力的创新“给搞坏了”。这种对价值的重新定义,本身就宣告了一种与传统商业逻辑不同的、更着眼于长远的生态思维。

从“AI驱动”到“AI赋能”

如果将新加坡视为企业在新全球化战役中的“基地”,那么,驱动这场战役的“引擎”就是AI能力。然而,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个引擎,已经成为当下全球企业面临的普遍困惑。

美国东北大学达摩·麦金商学院唐顿家族院长David De Cremer教授在下午场的主题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他剖析了当前企业界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将AI视为公司的战略本身,而非实现战略的工具。

美国东北大学达摩·麦金商学院唐顿家族院长David De Cremer教授

“AI绝不能等同于企业的战略,就像锤子不是战略一样。如果你手里只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觉得锤子能解决所有问题。”David教授强调,“现在很多商界人士,对AI了解不足,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AI当成‘万能解决方案’,宣传我们公司是‘AI驱动型公司’。”他甚至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今天早上看到新加坡在卖带有AI的牙刷。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需要它?”

这种“AI驱动”的迷思,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David教授引用数据指出,绝大多数商业领袖在批准了AI项目的预算后便“退缩”了,将主导权完全交给IT部门,导致项目沦为纯技术演练。最终的结果是,高达80%的AI项目因无法扩展而失败,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更显示,95%的公司未能从其AI项目中获得任何利润。这些项目大多只是孤立的试点,负责人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在那些场景使用AI,整个项目本身就缺乏意义。

真正的出路在于“AI赋能”。这意味着,AI必须服务于一个清晰的商业目标,并被整合进组织的业务流程与转型中。这恰好与王斌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理念不谋而合:“用AI去跟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一起做深度的融合,应该是博彦科技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博彦科技的海外投资战略,正是“AI赋能”理念的成功实践样本。博彦科技海外投资负责人(顾问)孙东霞在发布会上明确了其投资定位:“成为品牌出海的一个护航者。”在这个合作模式中,品牌负责在前方开疆扩土,而博彦科技则提供那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底座”,底座的核心就是数字化与AI能力。其具体的“三步走”战略也十分清晰:第一步“树标杆”,打造可复制的案例;第二步“建生态”,建立共享式服务体系;第三步“扩战果”,成立全球化基金,扩大投资规模。

新锐潮流咖啡品牌“拉环咖啡”的战略合作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护航”如何运作。作为一个成立仅三年就在国内开出超过500家门店的品牌,“拉环咖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差异化定位和快速复制的能力。博彦科技与其战略合作是全方位的,孙东霞介绍,博彦科技不仅助力其完成了海外首轮战略融资,还在帮助他们做数据中台与AI化的核心模块。在发布会现场,拉环咖啡的代表分享了更具体的细节:团队正致力于将互联网公司那套打法应用到全球化中,而博彦科技的AI技术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这套智能IT系统将覆盖前、中、后台。前台,通过AI用户画像做精准营销;中台,打通全球各渠道数据,建立统一的会员系统;后台,解决至关重要的全球化合规与供应链管理问题。根据测算,一套智能化的供应链系统,能精准地控制门店损耗与存货,预计可为一个海外门店降低20%-30%的成本。这为品牌在陌生的海外市场高速扩张,注入了最宝贵的“确定性”。

这种构建深度合作生态的思路,在未来可能变得愈发重要。正如冯大刚在讨论中的大胆推测,未来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很可能“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大模型”。在这个日益碎片化的全球AI版图中,单点式的技术输出将难以为继,只有深度绑定、共同成长的生态模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AI时代,如何定义人的价值?

当AI的能力边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时,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人的价值是什么?

回顾30年征程,王斌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人”。但人的价值在AI时代正面临严峻的挑战。David De Cremer教授对此也发出了警告,他观察到,AI正在快速消除会计、法律等行业的入门级岗位。如果企业为了短期效率而放弃对年轻人的培养,那么当现在40-50岁、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退休后,组织内部将出现后继无人的“经验断层”。他将此命名为“自动化导致的死亡”(death by automation)。

“我们将会需要AI代理人,而我们将是创造了它们(并最终被其取代)的人。”David教授强调,未来的核心人才竞争力,将不再是单一的技术能力,而是批判性思维、情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整合性思维等软技能。大学教育需要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技能与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模式。

这与王斌在三十年创业历程中沉淀出的人才哲学形成了默契的共振。对于如何培养全球化人才,王斌的看法极其务实,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人才培养需要和实战经验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增长。

他在采访中直言,“我们更强调的,是用事件、用任务、用目标去驱动。”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实战哲学。同时,博彦科技高级副总裁陈超在圆桌中也分享了具体的管理实践:在全球化管理中,必须真正做到本地化,核心团队由本地人组成,总部提供战略和资源支持,最忌讳的就是“遥控指挥”。

这种对“人”的价值的坚持,最终回归到了商业的本质。王斌认为,在To B市场,最大的价值永远都是“你能帮别人解决问题”,只要能持续地用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口碑的传播力甚至会超越营销本身。

圆桌讨论:AI与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文化挑战,如何重塑企业战略

“从人才培养到生态构建,全球化不是一场独行,而是需要汇聚顶尖智慧的联合远征。”这是博彦科技所传达的、贯穿整场发布会的核心理念。而在全球化叙事的第二季,博彦科技也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开放、共赢的生态网络。

设立创新中心是搭建平台的物理动作,而启动战略投资则是激活生态的化学反应。两者结合,构成了博彦科技面向未来的双螺旋。

在现场演讲的最后,王斌提到了他很喜欢的一首歌——孙燕姿的《遇见》。“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这句歌词为整场充满商业与科技味的发布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人文亮色。王斌期待通过新加坡这个平台,与更多全球合作伙伴相遇,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对于30岁的博彦科技和无数正在重新思考全球化路径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或许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它体现出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虽然承认未知前路的巨大挑战,但更愿意相信连接与合作的力量。正如主持人冯大刚在圆桌论坛结束时所总结,“悲观者容易正确,但是到最后赢的人大概率是乐观派。”

博彦科技发布会现场大合影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博彦科技
我要联系
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

下一篇

美团会员权益持续升级。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