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蕴含哲理的真实故事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真相往往是反直觉的,比如:疼痛令人痛苦不堪,但没有疼痛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灾难。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讲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
当被问及为何能以低于瓶装水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时,布朗科酒业的CEO答道:
“商家卖水时宰了你们。还不明白吗?”
故事二
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馆落成时,他环顾四周轻声笑了起来。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他答道:“我在想那些将来会来此寻找答案的历史学家们。”
我们所知的历史仅限于文字记载、公开分享或镜头前的陈述。那些被封存的秘密,那些深藏于某人脑海、带入坟墓的隐秘,其规模与趣味性恐怕要大上千倍。
故事三
在莱特兄弟成功飞行前,已有无数创业者尝试制造飞机,通过反复调试不同机型探索可行方案。
其中一位是德国发明家奥托·利林塔尔。1896年8月某次飞行中,利林塔尔的滑翔机升至50英尺高空时,突然如石块般坠落地面。奥托当场颈椎断裂。
次日临终前,他留下献给航空事业的遗言:“必须付出牺牲。”
故事四
加比·金格拉斯天生无法感知疼痛。她拥有完整的触觉感知能力,但罕见的遗传缺陷使她完全感受不到身体疼痛。
你或许以为这是超能力或天赐恩赐,但她的生活却因此痛苦不堪。无法感知疼痛使加比无法在物理世界中辨别行为的对错。某篇报道曾如此描述:
当加比的乳牙萌出时,她将口腔内部咬得全是伤痕。由于缺乏疼痛信号提醒,她浑然不知自己造成的伤害。而父母只能无助地看着。“她会把手指咬破流血,把舌头当口香糖啃咬,”加比的父亲史蒂夫·金格拉斯描述道,“有次舌头肿得无法喝水,她在医院住了十天。”
疼痛还能阻止婴儿用手指戳眼睛。由于缺乏疼痛的警示,加比曾严重抓伤双眼,医生不得不暂时缝合她的眼睑。如今她因童年自残造成的伤势而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盲人。
疼痛令人痛苦不堪,但没有疼痛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灾难。
故事五
诺曼底登陆前夜,富兰克林·罗斯福问妻子埃莉诺:面对未知结局有何感受?
“年近六十仍抗拒未知,岂非荒谬?”她如是答道。
故事六
初代福特T型车内含逾百平方英尺的木材。数百万辆汽车乘以这个数字,意味着惊人的木材消耗量,同时也产生了海量废木料与锯末。
企业家亨利·福特思索如何利用这些废料,并最终决定将其制成木炭。
金斯福德木炭公司由此诞生。时至今日,110年后的今天,该品牌在烧烤市场仍能占据80%份额。
故事七
贝莱德(BlackRock)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曾讲过一个与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的经理共进晚餐的故事。
该基金经理称其投资目标是能让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你们如何衡量业绩?”芬克问道。
“按季度评估。”经理答道。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故事八
罗宾·威廉姆斯是位洞悉世道精髓的天才,却也是个糟糕的学生。有时这两种特质会同时显现。
在马林学院(College of Marin)的一节宏观经济课上,威廉姆斯的期末论文仅向教授写了短短一句:“我真的不知道,教授。”
他最终挂科了。但若问我,这答案恰是最高阶的经济智慧。
故事九
迈克尔·刘易斯1989年出版处女作《说谎者的扑克》大获成功,但下一部作品却迟迟十年才问世。他后来解释了创作间歇期的缘由,以及为何要用爱好填补时间:
作家常陷入必须写新书的思维定式,毕竟出版社紧追不舍,催促你重启创作。但我始终认为,若能从零开始(像从未写过书般全然刷新状态,并给自己保留不写作的选择权),那么新书质量必将更胜一筹。
最好的灵感总在耐心等待中降临,这绝非你或老板能安排的事。
故事十
肯尼迪与杰奎琳的婚姻并不美满。1955年,结婚仅两年后,杰克就向父亲乔·肯尼迪提出想离婚。
乔当即斥责:“你疯了!你将来要当总统,离婚会毁掉一切!绝无可能。”
杰克重申自己与杰奎琳并不幸福。
他父亲厉声反驳道:“你难道还不明白吗?你真实的身份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别人眼中的你!”
故事十一
19世纪末,汽车开始出现在美国城市。但并非所有人都为此欢欣鼓舞。1896年,华盛顿特区以威胁马匹生计为由禁止汽车通行。《华盛顿邮报》报道称:
哥伦比亚特区委员会决心确保马匹不会被汽车取代,毕竟其生计已因自行车普及而遭受了重创。
变革总是艰难的。
故事十二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定迫使德国解散军队。六百万支步枪、三千八百万枚炮弹、五亿发子弹、一千七百万枚手榴弹、一万六千架飞机、四百五十艘舰船以及数百万吨其他战争装备被销毁或从德国手中没收。
然而二十年后,德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最快的坦克、最强大的空军、最精良的火炮、最尖端的通讯设备,以及首批导弹。
具有灾难性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军事进步并非源于裁军,反而因裁军而得以实现。
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被剥夺了一切。因此当它重新武装时,必须为军队生产全套装备。结果德国拥有了配备最先进武器的军队,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资源禀赋能带来一类优势,而白手起家则能孕育另一类优势。后者往往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力量。
故事十三
尤利西斯·格兰特的妻子朱莉娅与亚伯拉罕·林肯的妻子玛丽素有嫌隙。
1865年4月15日,当林肯总统邀请格兰特陪同总统夫妇前往福特剧院时,格兰特婉拒了邀请,戏称这是妻子命令他留在家中。林肯回应道:
"当然,将军,您久未归家,征战沙场,格兰特夫人的意愿理应优先于我的邀请。但我深感遗憾,因为民众定会非常想见到您。"
数小时后,林肯遇刺身亡。
历史学家罗恩·切诺写道:
格兰特终生萦绕着两个疑问:若他当时现身福特剧院,是否能改变历史进程?朱莉娅对玛丽的厌恶,是否无意间扭转了美国历史的走向?
若以格兰特敏锐的战场直觉,能否察觉刺客的脚步?他是否会更重视安保,带上自己的保镖?无处不在的助手贝克威斯是否会坐在包厢外,为上司筑起防护屏障?
如此重大的历史转折,竟悬于一线之间。
故事十四
我在网飞上看到的克里斯·洛克妙趣横生、完美无瑕。而每年在数十家小俱乐部演出的克里斯·洛克则平平无奇。没有哪位喜剧大师能保证每个段子都令人捧腹。因此,每位顶级喜剧演员都会在小型俱乐部试演段子,再搬上大型舞台。洛克解释道:
“巡演初期我不会直接进体育馆。上次巡演前,我在新不伦瑞克的'压力工厂'俱乐部做了40到50场预热演出。”
有报纸描述洛克在压力工厂俱乐部时,面对冷淡观众笨拙地试演段子。“我得删掉几个段子了,”他在表演中途说道。
这没什么。他依然是个天才。
但所有成功都像冰山:我们所见不过是冰山一角,隐藏了所有艰辛。
故事十五
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指出:我们以新增逾两千万就业岗位开启新世纪;经济增速创三十余年之最;失业率降至三十年最低点;贫困率降至二十年最低水平;非裔与拉丁裔失业率创历史新低;连续两年财政盈余实属四十二年来首见;下月美国将迎来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这并非夸大其词。但它标志着现代股市最糟糕十年的开端。
2010年1月,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十分之一的美国人仍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已关门歇业;房价持续下跌;小镇和乡村社区遭受重创;对于那些早已深陷贫困的人们,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这并非夸大其词。但它标志着现代股市最辉煌时期的开端。
故事十六
盖洛普民调机构四十余年来持续追问美国民众:“您对当前美国发展态势是否满意?”
自1969年以来,美国人回答“不”的平均比例为63%。
有趣的是,盖洛普随后追问:“你对目前自己的人生现状是否满意?”
此时回答“不”的比例仅为15.8%。
人们往往对自己抱有乐观态度,却对他人持悲观立场。社交媒体很可能加剧了这种倾向。本尼迪克特·埃文斯指出:“互联网越是让人们接触到新观点,人们就越因存在不同观点而感到愤怒。”
译者: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