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00亿元交易震动咖啡圈,皮爷咖啡母公司易主在即?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饮料巨头Keurig Dr Pepper(以下简称:KDP)即将达成一项约180亿美元(折算人民币约1290亿元)的交易,收购欧洲咖啡集团JDE Peet’s。这桩并购不仅可能让“星巴克之父”皮爷咖啡(Peet’s Coffee)的所有权易手,也将为KDP未来拆分咖啡与软饮业务埋下伏笔。
从全球咖啡格局到中国高端咖啡市场,皮爷咖啡在中国的发展命运将何去何从?
巨头并购:咖啡帝国生变
据了解,KDP是由2018年咖啡机公司Keurig与饮料公司Dr Pepper合并而成,业务横跨咖啡和软饮料。合并后软饮板块风光无限(旗下有Dr Pepper、Snapple、7UP等畅销品牌),但咖啡业务表现不及预期、拖了后腿。
反观JDE Peet’s,作为欧洲咖啡头部品牌,旗下拥有包括皮爷咖啡、Douwe Egberts(道怡)、Kenco等50多个品牌,在阿姆斯特丹上市,市值约1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JDE Peet’s的大股东是欧洲投资集团JAB,同样也是KDP的重要股东之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KDP此番收购JDE Peet’s正是JAB资本运作的一环,目的是将合并后的集团再度拆分:咖啡归咖啡,汽水归汽水,拆解Keurig与Dr Pepper合并以来的架构。
有知情人士称,JAB认为如此可以释放软饮料业务的价值,毕竟这几年可乐汽水节节攀升,而咖啡机胶囊却增长乏力。事实上,KDP方面也早有暗示:今年7月,管理层坦言其咖啡部门业绩仍将“低迷”至2025财年,家庭咖啡机平台增长遇阻,成本飙升侵蚀利润。在激烈竞争和高通胀夹击下,咖啡业务成了KDP的心病。
皮爷咖啡因其在咖啡界的资历,被业界称为“星巴克之父”——星巴克的创始人当年正是从Peet’s Coffee的创始人处学得烘焙技术。早在2012年,JAB出资9.77亿美元将皮爷咖啡收入麾下,助其开启全球扩张。但真正让皮爷咖啡走向更多中国消费者视野的,是它2017年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定。
当年,皮爷携手中国高瓴资本成立合资公司Peet’s Coffee China,在上海开出了中国首店。彼时正值国内咖啡消费浪潮初起,皮爷咖啡以“精品咖啡”定位稳扎稳打,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逐步铺开。短短几年,这位“星巴克祖师爷”在中国跑马圈地,门店数量从首店时的1家增长到如今约260家。
不过,名气虽响亮,但皮爷咖啡在中国大众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号召力仍无法与星巴克、瑞幸这样的“流量咖啡”相提并论。这家来头不小的精品咖啡品牌,更受一线城市白领和咖啡发烧友的青睐,但在更广阔的人群中略显“小众”。
相较之下,星巴克在中国深耕20多年,门店遍及大街小巷,数量已突破7000家;本土黑马瑞幸咖啡更是开出了超2万家门店,几乎无处不在,连县城社区都有它的身影。反观皮爷咖啡区区二三百家门店,大多扎堆在北上广深等少数城市的高端商圈,其品牌认知度自然无法与星巴克相较。
盛极而衰:从降速到闭店
曾几何时,精品咖啡被视为消费升级的宠儿,资本和玩家蜂拥而入。但进入2024年以来,这条赛道的“高歌猛进”一定程度上被按下了暂停键,皮爷咖啡的扩张脚步也明显放缓。
根据窄门餐眼的统计,皮爷咖啡在中国的开店节奏从2023年新开98家骤减至2024年的新开51家,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了16家。
增速陡降的同时,一场闭店潮悄然袭来:今年以来,皮爷咖啡已接连关停了广州首店天河城店、杭州西湖店、深圳卓悦汇店、北京国贸商城店等多家核心商圈门店。就连深圳万象天地店——皮爷在华南地区的首家门店、开业不到四年的标志性店铺——也于近日黯然谢幕。
据公开报道,深圳万象天地店关门表面缘于租约到期,实则与盈利不佳密切相关:店员坦言该店利润不理想,“不如其他门店挣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皮爷为代表的精品咖啡馆大多选址核心商圈,讲究空间设计和咖啡品质,单店投入不菲。一位独立咖啡的馆主粗略算了一笔账: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开一家精品咖啡店,月成本约需30万元人民币,按月人均消费35-40元计算,每天至少卖出450杯咖啡才能勉强打平。然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450杯/天的目标愈发难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在提升。一份2024年的调研显示,有近80%的消费者倾向购买每杯10-20元的现制饮品,而愿意花25元以上买一杯咖啡的人降至仅4%。皮爷咖啡一杯拿铁动辄30元上下,高定价让大批消费者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瑞幸等平价连锁咖啡不断以9.9元秒杀等促销“卷疯”市场,进一步压缩了高端咖啡的生存空间。
在激烈竞争和消费降级的双重挤压下,不只是皮爷咖啡一家过得艰难。连锁精品咖啡品牌正在经历一场“阵痛”:行业新秀Seesaw咖啡自2024年以来关掉了至少一半门店,目前全国不足50家;主打潮流风的M Stand在国内大举关店后被迫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就连国际网红%Arabica和蓝瓶咖啡(Blue Bottle),近两年也频频被曝业绩承压、增速放缓。
曾经风光无限的精品咖啡赛道,一夜之间从“高出”跌落。
谋变自救:皮爷咖啡“放下身段”
有业内人士指出,“星巴克、皮爷咖啡这些品牌单价高,瞄准的是商务人群;反观Manner、瑞幸这些定价10~20元的品牌,已经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日常咖啡需求。”
事实上,皮爷咖啡早已开始尝试“放下身段”。2022年底,它低调地在北京财富购物中心开出了全国首家定位更亲民的子品牌门店——Ora Coffee。Ora主打平价精品路线,产品定价集中在15-25元,促销价最低同样能击穿9.9元一杯的地板价。门店模式上,Ora采用“小而精”的外带店型,以缩减坪效和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显然,皮爷希望通过“双品牌战略”一手抓高端品质,一手抓大众性价比,在高低价位市场“两条腿走路”。这种策略有点类似快时尚品牌开副线、豪华车推子品牌,以覆盖不同客群。
展望未来,“卖身”KDP对皮爷咖啡中国业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倘若这笔收购达成,皮爷咖啡将与Keurig等品牌归于同一屋檐下,有望整合全球资源。业内猜测合并后的新咖啡业务板块可能会更加注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把中国定位为增长重点。
JDE Peet’s的新任CEO今年初就表示,公司将“简化中国业务的运营模式”,因为过去皮爷咖啡与公司其他品牌在华各自为战,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未来在新东家的推动下,皮爷咖啡中国或将与集团其他咖啡品牌(如麦斯威尔、Old Town等)资源打通,一体化运作,从供应链到渠道实现协同降本。
较为积极的观点是,皮爷既能借助全球采购和品牌矩阵提高竞争力,也可能获得更多资本投入,加速在华发展。
但另一方面,皮爷咖啡也必须直面中国市场残酷的竞争现实。不论换了怎样的东家,“水土不服”始终是外来咖啡品牌的隐忧:星巴克尚且因价格偏高放下身段搞会员日降价促销,Tim Hortons、Costa等国外品牌在华发展亦起伏不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经历爆发式扩张和阵痛调整后,接下来皮爷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挑选更优质的店铺位置,提高单店盈利能力;根据各城市消费水平和喜好,灵活调整产品和定价;继续通过Ora等平价策略获取增量用户。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咖啡豆烘焙和产品研发的优势,打造特色爆款,增强品牌黏性。
对中国咖啡爱好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易主之后,熟悉的那杯皮爷咖啡会变味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