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投资的又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上市,行业再度翻红

动脉网·2025年10月11日 08:47
石榴云医上市,互联网医疗活跃医生不足,AI赋能成关键。

10月8日,石榴云医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又一家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

一直以来鲜有对外发声的石榴云医,实际上是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折不扣的“行业老兵”。2010年公司成立后,首批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2016年至2017年,在广州、银川进行互联网医院先行先试时期,石榴云医(彼时品牌名“七乐康”)都取得了相应资质,探索线上诊疗。

资本的加持则为石榴云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公司已获得步长制药、京东集团、分众传媒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投资,以及红杉中国、高特佳投资、景林资产、接力基金、分享投资、长江国弘等知名机构投资者的注资;这些股东不仅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更带来了医疗健康与科技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和行业经验。

截至2024年底,石榴云医的签约医生数达21.4万人;平台定位于慢病管理,并以肝病、男科等为重点专科。其中,平台上成熟医生留存率99.5%,“医带患”模式以及成熟医生的高留存,带来了较高的患者复购率,并促进收入增长。

2023年、2024年,石榴云医分别实现了约3.05亿元(如无特殊说明,全文均指人民币)、3.43亿元的收入,以及产生3690万元、3740万元的亏损。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互联网医院和医药供应链两大业务板块,其中互联网医院收入占比小,但盈利能力更强;医药供应链收入占比高,但毛利率较低,这与以往电商属性的平台状况相似。

石榴云医的收入结构,图片来源:招股书

无独有偶,近期,微医控股更新了招股书,聚焦于基层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好医生云医疗递交上市申请,更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加快上市冲刺的步伐。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招股书或财报披露最新业务及财务信息,行业最新面貌得以更清晰地展现。当互联网医疗再度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几个核心问题的新进展,也值得深度探讨。

互联网医生,够用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医生资源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大平台也纷纷将不同维度的医生数量作为宣传亮点。以注册医生为例,头部平台公布的数量从几万到上百万人不等,看起来已构建起庞大的医疗服务网络。以上百万人这一最高值来估算,这一规模在全国医生总量中已经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但数字背后的真相是,从医生注册到真正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存在明显的“漏斗效应”。

对各家平台已披露的医生数类型进行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数量递减的层级结构。

第一层是信息展示型的医生数量,平台主要展示医生的专科与专长、执业地点、出诊时间等基础信息,这类医生并未实质参与线上服务。第二层是注册与服务型的医生数,这些医生都在平台上注册为用户,并一定程度上使用平台功能;其中一部分完成多点执业备案,具备线上诊疗开方资质,也可能或多或少开展了实际服务。第三层是活跃服务型的医生数,他们在具备资质的基础上,保持较高的线上接诊频率,或积极生产科普内容,进行直播互动等。当然,无论哪个层级都是平台不可或缺的资源,都能在业务生态中发挥特定作用,只是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数量呈断崖式下降。

石榴云医平台上的医生情况,是行业的一个缩影。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平台签约医生约21.4万人(通过执业资质认证,可开展线上诊疗及开具处方的医生);实际开具过处方的医生人数为85675人,成熟医生2598人(一个月内为20个以上患者开具处方的医生)。

石榴云医平台上的医生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内,医生的核心价值远超“服务提供者”的单一角色,活跃医生对平台的流量获取、用户留存与商业转化都具有关键作用。

在石榴云医及其他以“医带患”模式为主的平台,医生既是服务方,也是患者流量及后续转化的重要入口。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2024年,石榴云医的90天患者复购率(即处方药使用平均周期)分别为63.7%和66.2%。由于成熟医生的用户留存率分别达到99.4%,依托成熟医生的资源及患者信任度,肝病科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了72.7%和73.9%的高复购率。

对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本身拥有庞大C端流量的平台来说,医生则是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流量变现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平台上,大量用户注重响应速度与服务效率,医生能否及时、精准地承接用户需求,直接影响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与使用频率。

尽管过去几年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生数量均有增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且活跃医生仍然不足。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推动医生资源从数量增长转向活跃度提升,将成为行业的一大核心任务。

卖药,还是一条好出路吗?

过去几年里,关于行业盈利模式的探讨,更多的声音聚焦在药品销售上,认为业绩较好的平台大多依靠“卖药”,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依托这一模式。

如今,“卖药”还是一条好出路吗?答案:是,但又不全是。

根源在于,如今的医药零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近两年来,线上购药医保支付在多地快速铺开。同时,全国多地医保局上线购药比价工具,大众搜索药品名称即可查询在售药店、价格、药店位置等信息。此外,医保部门大力推进集采药品进药店,随着政策落地,患者在药店也能买到零加成销售的集采药品。

这些变化,全都涉及一个核心要素:药品价格,大众有了更多更透明的渠道掌握药品价格信息,并基于低价(甚至可进行医保支付)而做出购买渠道和平台的选择。对医药电商平台及其他零售企业而言,普通药品卷价格已不可避免。

对于电商属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药品销售规模在短期内难以被替代。不过,大力拓展盈利能力更强的业务类型,已成为必然选择。

例如,围绕上游药械企业开展的赋能服务,包括数字营销与学术推广、数据洞察与研发支持、数字化工具与患者管理等。其中,数字营销是拓展最早的内容,可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药品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或扩大药品的知名度,或提升用药依从性,大多平台均已涉足。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已积累起丰富的应用数据,对产品研发、需求洞察以及创新支付等环节的价值重大,且待挖掘空间巨大,如京东健康、健康之路等已将RWS服务作为数据价值挖掘的一部分。

或者大力拓展B端业务,包括为大中型企业、保险公司等提供员工或客户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面向企业,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展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助于为企业建立“健康资产”;在获得授权和脱敏的前提下,群体健康数据具有价值挖掘空间,以开发更精准的企业健康解决方案。面向保险公司,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角色则是医疗网络与风控管理的提供方,赋能保险产品创新。平安好医生已在近几年的B端业务中做出诸多探索,助推公司实现整体盈利。石榴云医也在招股书中谈到,正在探索类似模式,通过与保险公司、雇主合作,为其提供预防和治疗解决方案。

此外,深度参与区域卫生健康系统与医疗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重要方向之一。如微医控股的数字健共体,在保障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时,为医保节省开支;熙康云医院承担了多个区域的互联网护理平台建设与运营;微脉与医院深度合作,搭建覆盖院内院外的全病程管理业务模式。从顶层制度层面看,这些模式与新医改推进、健康中国等的目标一致,是大势所趋,具体落地执行对平台长期投入的耐心与实力也有着巨大考验。

AI,非做不可吗?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概是回答这一问题最贴切的答案。

早些年,业界对医疗AI的关注,大多聚焦在院内辅助诊断、辅助决策等场景上。近两年来,大模型飞速发展,使得医疗AI更多地渗透到互联网医疗领域,多家头部平台都已研发了自己的大模型,并基于此不断丰富和深化应用场景,AI已从可选技术逐渐变为必备技术,成为决定平台长远竞争力的一大关键因素。

很显然,AI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已经大火,可究竟火在何处?过去,患者就诊选择医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准了某个专家本人,“医带患”模式能得以持续,也来自这一固有认知。当患者面对一个数字人,或得知回答问题的是AI时,还会有期待吗?

先来回溯互联网医疗过往的成果:它在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发展中,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按照传统一对一接诊方式,医生在一定时间内,可服务的患者数量始终有限。因此,从医生端来看,AI提升工作效率的价值显著。

在许多医生看来,过去常说的“排队两小时,看病三分钟”现象已有极大改善,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就医流程都更为顺畅。不过,哪怕是在效率更高的线上平台接诊,医生依然需要反复向患者解释疾病相关知识,耗费大量时间处理电子文书整理。

目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将AI赋能医生作为战略级任务,核心目标是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既包括诊疗全流程的辅助,也包括对科研学术的支持。石榴云医也将AI应用到医生、患者、药品、问诊及处方服务中,并将进一步增强AI技术能力,以提高病历检索和辅助诊断效率。

从用户端来看,AI不只是改善服务体验的工具,更能成为需求分发的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医疗平台所承载的服务内容正日趋丰富,但并非所有用户都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与足够耐心,去主动查找、搜索自身所需的医疗服务,这一现实需求为平台优化提出了明确方向。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平台在院外健康市场中扮演着关键枢纽角色,它不仅连接起医生、护士、医药、保险等多方参与主体,更将与这些合作伙伴联合,共同探索更贴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在此过程中,AI的价值在于有效提升医疗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匹配效率:一方面助力医、护、药、险等服务方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另一方面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适配的医疗、护理、药品及保险服务,最终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对接。当前,以蚂蚁集团AQ平台、京东健康AI医院等为代表的产品,都在尝试这样的定位。

的确,AI的投入与应用一定不会在短期内带来显著回报;数字人、医生分身无法立即起到“以假乱真”作用,一些不够智能AI,甚至可能为用户留下“人工智障”的印象。但如果拉长时间看,不断摸索与迭代AI应用,将能更早地积累技术优势和数据壁垒,比错过技术机遇的平台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随着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医疗领域值得深挖与探讨的核心议题远不止于此。近几年里多家企业陆续成功IPO,已经验证了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价值的认可。未来,行业仍将面临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技术迭代等多重考验,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变化、积极应对的平台,必将进一步获得市场与资本的双重认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张晓旭,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服务未来医疗,公众号:vcbeat,关注可获更多最新好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