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要PPT、要业绩”,总部对区域越管越乱,盯的越严、销量越差

食品内参·2025年10月10日 18:28
总部和区域总是矛盾的

前几天,跟几个食品饮料的渠道负责人聊天。他们说,这两年有个很特别的情况:只要公司对哪个产品盯得紧,那这个产品的销量不见得有多好。相反,当公司对这个产品的预期没那么高、不再管、不天天追踪区域终端动作的时候,这个产品反而会卖得很不错。

一管就乱

老吴公司是比较早做冰红茶和电解质饮料的。过去两年,这屌丝饮料和电解质饮料热度比较高。于是,公司又把这两款产品作为重中之重狠抓、猛抓,各种资源倾斜,想新的销售话术。按理说,抓住康师傅涨价,统一不跟涨这波热潮,他们公司也不跟涨价,与统一公司站一起,销量应该能上来。

结果是,公司压了很多货,但销量也不理想。或许是觉得产品就那些潜力了,于是总部又换了一个新的赛道去做无糖茶和植物饮料,可冰红茶和电解质饮料今年反而卖的不错。虽然,离前几位还差点意思,但增长的幅度已经是双位数了。要知道今年各个饮料企业的市场力度都足够大,老吴公司的力度却有一定的缩小。

老张公司是做速食行业的,公司也是传统两大口味一个是红烧,一个是老坛,也在跟行业的巨头抢市场,公司对这两支产品的投入力度也相当大,花几百万请策划公司做形象设计,给产品里多加料,等等。一顿折腾下来,费用比往年多10-15个点的投入,销量虽有小增长,但却赶不上公司的投入。相反,今年也是降低了投入,领导们去盯其它产品了,这两支产品却悄悄地增长了7-8个点。要知道,今年整个方便面行业的增长都是很低的。

这是这几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总部对区域管理的严了,这个区域就乱了。当然,总部对区域不管理的话,区域可能更散。

我们先说为什么会有总部对某个产品一管理就乱的现象。

其实,这个也容易理解,公司的产品经理们想要抓某一支产品,把这个产品提上位,必然要做各种考核项目、工作指导,因为只有跟员工的收入挂钩了,区域才会按总部的要求去执行。

而总部所有衡量费用的投入,比如我现在要加15%的费用,我的预期不是产生15%的销售额,肯定是要20%往上,才能证明我的投入有价值。要产生这样的销量,我必须要求终端业务员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往我这款产品上挪。比如,你的排面过往是3-4个排面,你现在是不是要6-7个排面,你以前的陈列是以地堆冰柜为常规手段,你现在是不是要多一些二位陈列。

你在原来的陈列不是黄金角度,现在是不是要弄成黄金陈列面,你过往只是做批发、做夫妻店,现在是不是可以把网点做的更多一些,那些漏点跳点特渠都补上。除了这些是不是终端的宣传物料要多弄一些,来进行拦截,经销商的库存是不是要多弄些货。

现在都是手机监控,总部追业绩,列个三四条考核内容,到区域业务的时候,这个考核就得是十条起步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业务员到终端的执行动作完全变形。

同样,总部的产品经理们因为投入的费用增加,想的就是要产生相应的成绩。这是一个专案,专案就要时时跟踪,事事跟进,每个周的周进度,每个月的月进度,小表格,小PPT都给安排上,就想着公司这样的要求方向已经定了,你们要快给我产生效果。

但做快消品是需要时间,也需要环境的。你给业务压力过大,业务几乎一睁眼就想我欠多少项考核没做到位,这个产品我要怎么做才能达成公司的要求,不被扣奖金。不用想,这到终端过往会做的动作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开展了。

公司的奖励很诱人,但对业务来讲,能拿到的才是真奖励。简单一点,这个奖励,就跟树上的果子,你让员工点脚就能拿到,他们愿意奋斗;如果你让员工得天天跳着去摘,还有可能摘不到,那员工想着我还不如不跳呢,反正跳了也拿不到,还不如省点力气。

这就导致员工天天做着变形的终端动作,骂着总部,拿的工资可能比以往更低。员工们最怕的就是总部打造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因为“重点”,反而搞不成。

互不信任

为何公司不再抓产品的时候,反而销量和市场都增长了。首先我们看案例里的产品,本身就有很强的市场基础,冰红茶、电解质饮料、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都是传统里面比较畅销的产品,终端的业务人员,基本上这七八年是没怎么变化的,他们是知道这些产品怎么卖的。

什么点能出货,什么位置能卖产品,外面的市场给机会了,业务员做了这么多年市场,这些基本功是有的——确实这些年业务员的年纪较大,工作比较重复,坏处是接受新鲜事物难,好处是基本功、市场经验在。所以,环境乱起来,公司重点考核其它项目了,反而让业务员对这些老品有了新感情,靠着经验把产品就卖起来了。

有人说,那能卖起来,为何过往卖不起来?这个所谓的卖不起来,它是需要时间一点点积累的,你说我突然加大促销力度,就要把产品的量拔起来,那基本是不可能的。相反,在基本功扎实的时候,外面突然的异动,会让这个增量更大。

说两个扎心的事实。

一是我们现在传统快消企业确实过于老了,很多总部的管理者们已经很久没把脚放在泥里了,已经忘记怎么插秧,你现在一身西装领带给下面的老农讲怎么种稻子增产,理论是那个理论,但实际上管理者是脱离前线的想当然。

另一个更扎心的是,我们有很多总部的同仁陷入了无意义的内卷。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忙而忙。说的不好听的就是,别人因为卷可能升职了,那我到这样的岗位怎么办、也只能卷,只能忙起来,让更高层的领导者觉得我可能是方法不对,但我用拼搏用努力对得起我现在的职位和拿的工资。在自己的忙碌之外做一些平庸政策,来让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基层的兄弟成为了总部一些管理者内卷的耗材。

那是不是又回到那个说法:把决策交给听到枪炮声的人。这样的决策其实对公司来讲是很容易只做老品不做新品,公司没有什么变化,市场这个东西,如果你听到枪炮声了,那说明人已经打来了,那你为了应对敌人的火力,就会陷入到比价格,比促销这些。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为何推新品不容易,新的销售模式难以推进,其实就是总部缺少对区域的管理,区域各自为政,导致的结果是自己永远会慢竞品一拍。

所以也就有了总部不管,下面更散。

你没重点,业务就处处是重点,结果就是自己抢自己,自己打自己。说白了,总部要给出大方向,要明白业务的精力有限,考核不要做那么多,表格不要那么多,数字反馈不要那么急。给区域一定的自主权,在区域确实没有意识到的产品或政策下才用硬手腕。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往快消企业都不愿意做电商平台,因为低价,乱价。所以到了零食折扣,白牌等等出现的时候,区域业务是反对的,因为自己的销量会下滑,这个时候就是总部管理者应该强势插手的时候,你不能逆势去做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景行,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