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世界500强里的通信设备商

鲜枣课堂·2025年08月25日 17:30
通信设备商财富500强变迁,华为崛起欧美巨头式微。

17世纪,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诞生。伴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进程,公司在各行各业的地位与日俱增。它们占据着资本﹑技术﹑人才,如同一个个帝国盘踞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着兴盛和衰败的传说。

今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出炉。通信设备商只有两家上榜,分别是华为和思科。通信行业也曾是“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如今却低调了很多。历史是有记忆的,本文以时间为切片,以五年为跨度,梳理从2000年至今,各大通信设备商在500强的座次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现行业的兴衰更替。  

具体排名如下图:

2000年——千禧的繁荣

20世纪90年代,电信行业刚经历完一段爆炸式的增长。以爱立信为例,它一度占据了2G(GSM)领域40%的市场份额。诺基亚的手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远比其网络设备业务光鲜靓丽。

2000年共有7家设备商进入500强。其中,两家已消失多年的公司赫然在目:美国朗讯(Lucent)排第74位,营收383亿美元;加拿大北电(Nortel)排第194位,营收212亿美元。在当时的国内就业市场上,朗讯和北电绝对是优质雇主。此外,摩托罗拉排第109位,爱立信排第140位,阿尔卡特排第163位,诺基亚排第196位,而思科默默排在第409位。

反观那时的华为,营收刚突破100亿人民币,还在向IBM学习集成产品开发,中兴通讯的主营收入也才45亿人民币,两者和国际巨头相比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兴2000年年报中的这段表述,让人直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但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即将加入 WTO,企业将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和层次同国外先进企业一决高低,运营业激烈竞争的压力已传导到设备制造业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随之而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击碎了一切虚假的繁荣。科技股暴跌,众多电信运营商破产倒闭,上游的设备商也遭受巨大的打击,行业格局开始悄然变化。

2005年——中国人来了

1950年11月1日,朝 鲜云山,志愿军第39军向被围困的南朝 鲜第一师发起总攻,并遭遇前来增援的美军骑一师,这是中美军队在朝 鲜的首次对决。在猛烈的攻势下,志愿军歼灭美骑一师第8团大部,取得首战的胜利。志愿军颇有章法的进攻战术以及响彻旷野的冲锋号,给美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   

多年以后,在烽烟四起的通信设备行业,云山上空“中国人来了”的惊呼再次响起。

2001年,3G开始商用。华为和中兴分别凭借WCDMA以及CDMA产品的突破,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两家公司都开始在海外市场发力,屡屡斩获订单。其中,华为突破英国电信,中兴突破葡萄牙电信,展现出中国厂商在欧洲对手腹地进攻的能力。2005年,华为营收达453亿人民币,中兴营收达215亿人民币,发展速度惊人。

此时的500强榜单里,朗讯和北电已不见踪影。北美有摩托罗拉(第138位)和思科(第254位),欧洲有诺基亚(第130位)﹑爱立信(第338位)﹑阿尔卡特(第399位)。

朗讯的出身可谓“根正苗红”,它于1995年从美国AT&T公司拆分出来,并继承了贝尔实验室——那个获得过8次诺贝尔奖的殿堂级圣地。然而,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朗讯的经营每况愈下,曾经辉煌的贝尔实验室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朗讯Logo

而北电在3G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犯了巨大错误,重点发展CDMA2000,并于2006年将宝贵的WCDMA产品线卖给了阿尔卡特。其后它又紧跟美国,押宝Wimax,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北电Logo

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中国厂商的迅速崛起,导致欧美厂商不得不抱团取暖,行业的合并潮由此拉开了大幕。

2006年6月,诺基亚西门子成立。同年12月,阿尔卡特朗讯成立。

两家新巨头的诞生震惊业界,中国厂商追赶欧美同行的距离被再次拉大。

2010年——终于盼到了4G

2009年12月,瑞典TeliaSonera公司宣布商用4G(LTE)业务,标志着移动通信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苦苦挣扎的设备商们,这无疑是泼天的富贵。但有的厂商没能等到这一天,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2009年1月,就在4G商用的前夜,北电宣告破产。这头大象刚一落地,就遭到周边群雄的争抢。它的CDMA和LTE资产被爱立信收购,光纤网络部门被Ciena收购,6000项专利被苹果﹑微软﹑爱立信等组成的财团收购,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被华为渥太华研究所招致麾下……

这一年的500强排名中,诺基亚排第120位,其后是思科(第200位)﹑爱立信(第301位)﹑摩托罗拉(第391位)﹑阿尔卡特朗讯(第418位)。就在欧美厂商们嚼着北电的残渣,沉浸在4G的狂欢中时,猛回头,发现华为已跻身500强了。这是中国设备商首次上榜,华为排第397位,营收218亿美元。

后续几年,行业不断发生巨大的动荡。

2010年,诺基亚西门子收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业务。

2011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2012年,爱立信出售索尼爱立信股份,彻底退出手机业务。当年那款下翻盖的T28手机,伴随刘天王“心只有你”的广告,一度成为时尚标杆。

爱立信T28

2013年,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曾经的机皇1100,全球销量累计达2亿部,也已成为历史。同年,诺基亚收购西门子在诺西的股份,将重心转向网络业务。

诺基亚1100

整个行业大浪淘沙,逐渐从群雄逐鹿转向少数寡头的格局。

2015年——谁还留在牌桌上

这一年的500强榜单中,只剩下三家设备商,分别是思科,排第225位,营收471亿美元;华为,排第228位,营收467亿美元;爱立信,排第363位,营收332亿美元。

爱立信曾经是移动通信领域的老大,它的核心价值观“专业进取,尊爱至诚,锲而不舍”一度被奉为经典。瑞典人低调务实的风格以及厚重的技术水平,让其历经各种风浪仍稳坐在500强的牌桌上。但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光是管理和技术的对抗,更是其所处国家的国民性格﹑教育资源﹑产业链等因素的综合较量。2013年,爱立信的营收被华为全面超越,这家百年老店已显露出难以招架的疲态。

中国每年有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华为可以不断从中筛选出优秀人才,用独特的薪酬方式作为激励,加上奋斗者文化的鞭策,让无数从三四线城市进入北上广深的青年们,找到了一条凭借个人努力就能实现阶层跃迁的道路。而在爱立信的老家瑞典,这个以高福利和高税收著称的国度,当地员工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压力的耐受度和中国同行不在一个维度上。一边是如狼似虎的角斗士,一边是讲究工作生活平衡的雅皮士,在执行力以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上是有区别的。经过5年﹑10年﹑15年的较量,胜负的天平已经倾斜。

阿尔卡特朗讯,这家由法式和美式揉合而成的公司,自2006年合并以来就一直在盈亏线附近挣扎。中国厂商在全球的攻城略地,更压缩了阿朗的生存空间,将其推到了崩盘的边缘,并最终于2015年被诺基亚收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此,挡在中国厂商前面的就只剩下思科了。思科在500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200多位,而其它欧美厂商都是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业务范围的不同。思科以数据通信产品为主,比如交换机和路由器,针对企业市场。它不做面向运营商的移动网络设备,而这正是其它厂商竞争最为激烈的核心地带。

2020年——特朗普的大棒

时光飞逝,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悄然而至。华为也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深圳小公司,登上了通信设备行业的顶峰。这一年,它跃升至500强榜单的第49位,营收达1243亿美元。短短五年,华为的排名火箭般窜升了179位,营收暴增166%,这在全球商业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华为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坚持不上市+独特的薪酬分配制度+严苛的内部管理所共同造就的不可复制的传奇。

然而,全球电信市场的总规模是固定的,此消彼长,华为的扩张必然会挤压其它厂商的生存空间。在当年的榜单中,思科排第211位,营收519亿美元。诺基亚排第488位,营收260亿美元。其余厂商都已不见踪影。

通信网络属于一个国家的核心基础设施,承载着海量的语音和数据通信,华为在这一领域的高速发展,早已引起“世界警察”的注意。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

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修改出口管制规定,加强限制条件。

这一系列操作对于华为的打击是巨大的。国外各大运营商在美国的施压下,纷纷中止和华为的合作,导致其市场订单呈断崖式下跌。欧美芯片厂商陆续中断给华为的供货,导致其产品生产陷入停滞。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充分融入全球市场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红利。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衍生出一套成熟的全球化分工——欧美日韩的高端芯片+欧洲的高端光刻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晶圆代工+欧美的高端EDA软件+欧美中日韩的整机产品+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制造代工,这一套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的体系,背后是技术﹑成本﹑人力的规律性迁移和整合,是社会化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外力干扰,这种行业默契将天然持续,每家企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取产业链上的利润。当地缘政治掺杂进来之后,多年形成的默契被打破,全球分工体系也将被迫重构。

美国作为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的高地,通过技术壁垒+长臂管辖+美元结算体系,将行业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华为的身份只是一家企业,当美国的大棒轰然落下,这种国与商之间的交锋,必然是一种不对称的降维打击。

华为虽然元气大伤,但最终还是硬挺了过来,这得益于其倔强的性格﹑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仍然可以合作的部分企业。比如,在晶圆制造上,华为还可以选用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虽然其工艺制程相比台积电存在差距,但芯片可以生产出来,只不过性能落后一些。华为采用这样的芯片,能够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整机硬件上的不足可以用软件算法弥补,以保持业务的继续运转。

另外,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催生出一个令其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它加速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产化进程。特朗普的大棒不只打疼了华为,也让中国的整个产业链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2025年——帝国的背影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两个紧邻的小国,分别是:瑞典,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芬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偏远的国度却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尤其是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隐形冠军”。

作为最为人熟知的北欧企业,爱立信和诺基亚是唯二还在做移动网络设备的西方厂商。

在2025年的500强榜单中,只有两家通信设备商。华为排第83位,营收1198亿美元,已从被美国打压的低潮中走出。思科排第273位,营收538亿美元。

电信行业具有极强的周期性。虽然华为被打压,国外厂商暂时获得喘息的空间,但5G建设的高峰期已过,6G商用预计要等到2030年,整个行业又陷入了青黄不接期。榜单中已看不到两家北欧企业的身影,这里用几组数据来呈现双方近五年的状态。

●销售额

自从2018年5G商用后,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营收都稳步增长,并于2022年达到顶峰,爱立信为286亿美元,诺基亚为278亿美元。即便如此,它们都没能迈进当年的500强,因为门槛已达到309亿美元。

2022年以后,受运营商5G建设放缓的影响,两家公司的销售额都出现下滑。诺基亚的下降幅度尤其大,2024年相比顶峰时陡降了53亿美元,原因之一是它接连失去美国Verizon和AT&T的订单,而爱立信却成为北美市场最大的受益者。

2021年7月,爱立信和Verizon签署总价为83亿美元的多年期合同,为其提供5G设备,包括mMIMO基站以及毫米波基站。2023年12月,爱立信和AT&T签署总价为140亿美元的5年期合同,为其提供基于Open RAN标准的5G设备。

● 营业利润率

移动网络设备是这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近五年来,爱立信该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而诺基亚却在10%的水平线下徘徊。

不论是销售额还是核心产品利润率,爱立信都略胜一筹。作为曾经的行业老大,它在研发实力和整体运作效率上仍有过人之处。相比诺基亚,爱立信没有经历过特别大型的并购,内部各个体系的运作能得到较好传承。

● 员工人数

受运营商投资放缓影响,近几年爱立信和诺基亚的销售额都在下跌,关于裁员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

爱立信的员工数在2022年增长到10.55万人,之后便一路下降。2024年相比2022年减少了1.13万人。

诺基亚整体经营状况弱于爱立信,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其员工数从2020年开始持续下降,至2024年已减少了1.17万人。

资本是无情的,当公司业绩下滑时,裁员是最直接的削减成本的手段。“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两家公司的中国员工同样会受到波及,不少有着优秀学历背景和丰富经验的通信人被迫“毕业”,却发现行业内可供选择的公司已经不多。很多人要么进了中小公司,要么换行业,要么卡在最晚的年龄前考公考编,折射出这个行业的无奈。

此外,通信外企对国内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其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厚待遇﹑国际化的环境﹑宽松的氛围,随着利润空间的缩小以及本土企业的崛起,也许只剩下工作生活平衡这个亮点了。

看着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两个“帝国”远离500强的背影,以及榜单上仅存的华为和思科,不禁让人感叹,那个曾经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结语

短短25年时间,500强榜单中的设备商从7家锐减到2家,行业从最初的群雄纷争发展到如今的五强并存——中国的华为和中兴﹑欧洲的爱立信和诺基亚﹑美国的思科。放眼未来,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将持续影响行业的走向。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外设备商们所占据的市场将越来越割裂,都只在各自的领地内深耕。而设备商上游的产业链也会呈现分化的趋势,形成不同的阵营。目前甚至连技术标准都有分裂的危险。整个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裂变期。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5G建设的高峰期已过,整个行业正积极发展5G-Advanced、AI和网络融合、大规模算力、云服务等一系列技术领域,在功能和覆盖上不断增强5G网络,并为6G的到来建立产业基础。但行业仍面临着技术场景离用户较为遥远的问题。另外,互联网公司OTT业务的冲击始终存在。

打个比方,运营商好比是自来水公司,由设备商提供自来水管,供给居民的水虽然是刚需,但却寡淡无味,用户也不在意水管是粗是细。互联网公司好比是奶茶店,用热水调成各种饮品,在网红的推波助澜下,顿时就能打造成百万级的爆款。

在庞大的信息传输产业链上,设备商仍是工匠的角色——画电路、编程序、做测试、布站点。而互联网公司通过各种应用软件,直接面向亿级用户,以秒为单位实时获取用户反馈,并快速迭代,最大限度获取产业链的利润。

2024年“双十一”活动,全网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达14418亿元(相当于9个诺基亚的年销售额)。活动期间会消耗巨大流量,但买家并不在意用的是4G还是5G,基站用了载波聚合还是波束赋形技术,只会关心APP程序是否好用。

时代更迭,这个世界的消费逻辑正不断变化。用户的心态和偏好将影响运营商的业务布局,进而影响上游设备商的营收。

从企业自身的特质来看,排在榜首的华为已发展成一个年营收达千亿美元,员工数达20万的庞然大物。企业是由人推动的,华为多年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员工独特的管理方式。

其一是薪酬体系。

通过“工资+奖金+内部股票分红”的模式,华为和员工形成了牢固绑定的契约模式。但它没有上市,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避免了被资本绑架,但也少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实打实的营业收入仍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这部战车必须保持高速运转,才能维持每年付给员工的高额契约兑现。

在巨大的惯性下,当运营商市场趋于饱和,华为就必须不断向其它领域扩张,以释放内部积聚的动能,并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不管什么行业,体量都是有上限的,客观来讲,华为的高速增长无法永远持续。一旦增长停滞,它和员工之间的双向契约将如何履行?

其二是内部管理。

华为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惰性和贪欲,并通过奋斗者文化的宣教,把员工的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致。对于从小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连喝罐可乐都是奢侈品的70后和80后而言,这套方法也许有效。

但对于成长在互联网爆发期,物质水平优越的95后和00后而言,奋斗者这三个字的作用估计会大打折扣。当员工选择主动躺平时,现有的管理哲学又该何去何从?作为领头羊的华为,其后续发展值得重点关注。

整个通信行业正处于剧烈的振荡期,将来是否会有更多设备商进入500强?比如国内的中兴﹑大唐﹑烽火,国外的三星网络等。是否会出现像马斯克一样的人开启颠覆式创新,一批独角兽企业登上行业舞台?未来始终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近二十多年来,这个行业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纷争﹑离合。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中的人,在无数次的浮沉之后,对于当下和未来都会多一份思考,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全文完)

注:本文作者伯恩,关注方向为通信产业链、中外企业年报。

参考资料:

1.财富中文网

2.中兴通讯2000年年度报告

3.华为2024年年度报告

4.Ericsson Annual Report (2020~2024)

5.Nokia Annual Report (2020~2024)

6.北电之死: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饭统戴老板

5. 瑞典部分大企业及其对华合作情况,中国商务部网站

6. 芬兰企业对华投资及在华项目情况,中国商务部网站

7. 年轻人变了,95后拒绝升职。南风窗

8. 史上最长的双十一,2024年各大电商平台表现解析,新浪财经

9.《通信简史》,周圣君,人民邮电出版社

10.《美国“长臂管辖”》,高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隐形冠军》,赫尔曼·西蒙,杨一安,机械工业出版社

12.《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黄卫伟,中信出版社

13. www.cisco.com

14. www.3gpp.org

15. Ericsson and AT&T strategic agreement to pioneer networks of the future.

www.ericsson.com

16.Ericsson and Verizon ink landmark multi-year $8.3 Billion 5G deal.  

www.ericsson.com

17. Nokia comments on AT&T vendor plans. www.nokia.com

18. Ericsson announces headcount reduction. www.ericsson.com

19.Ericsson confirms 8,500 job cuts in latest reorg. www.lightreading.com

20. Nokia to cut up to 14,000 jobs in dire warning about market.www.lightreading.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鲜枣课堂”(ID:xzclasscom),作者:伯恩,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恒大债务危机累及王文银、叶远西、张近东陷困境。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