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萎缩、开户数腰斩,信用卡透支利率下调
在信用卡市场整体趋于饱和、银行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近年发卡银行普遍转向存量经营,透支利率下限调整意在通过减少持卡人利率支出,从而吸引其使用
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费1万元,免息期后,若你选择先还款1000元,那根据银行长期执行的息费标准,你需要按照日利率0.05%支付利息,直至欠款清偿为止。不过现在,即便没有全额还款,你也有一定几率得到免息。
8月中旬,光大银行调整信用卡透支利率收取标准,由“日利率0.035%-0.05%”调整为“日利率0%-0.05%”,这意味着优质信用卡用户有望获得最低0%的透支利率,该标准于9月29日起正式生效。不过,在9月28日最新公告中,该行删除了对应的下限利率,将表述调整为“日利率不超过0.05%”。
“这一动作更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长期以来信用卡透支日利率0.05%的‘一口价’标准。”一位资深信用卡人士向《财经》表示,目前另有多家银行在信用卡领用协议中,对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进行了优化。
事实上,早在2021年,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就已取消,但此后信用卡市场仍整体保持“日利率0.05%”的标准,在近年信贷产品降息潮下显得尤为刚性,为何在此时打破标准?
多位受访者称,在信用卡市场整体趋于饱和、银行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近年发卡银行普遍转向存量经营,透支利率下限调整意在通过减少持卡人利率支出,从而吸引其使用。“一张新卡获客成本约500元甚至更高,平均两年才能回本,现在是赢得存量客户才赚钱。”一位从业十年的信用卡“老卡员”对《财经》说。
打破“一口价”,信用卡透支利率下调
近日,部分银行对信用卡收费标准进行调整,打破长期执行的0.05%透支利率标准。
其中,光大银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下限降至0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光大银行此前公告,自2025年9月29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收取标准由“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即0.035%)-万分之五(即0.05%)”调整为“日利率0%-0.05%”,按照单利算法折算,年利率从12.775%-18.25%调整为0%-18.25%。不过在9月28日最新公告中,该行将以上表述改为“日利率不超过0.05%”。
有持卡用户10月9日通过光大银行信用卡“阳光惠生活”App查询到的透支利率标准仍为日利率0.05%。对此,《财经》咨询光大银行信用卡客服获悉,系统会根据持卡人用卡情况、资信状况等综合评定,动态调整日利率水平。
除光大银行外,《财经》日前查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发现,有国有大行信用卡收费标准中的透支利息已从“日利率0.05%”调整为“日利率0.035%-0.05%”,最终利息以账单为准。多数银行则继续执行“日利率0.05%”的收费标准。
根据银行公布的标准,透支利率的产生,主要来自透支提取现金、账单未全额还款、账户逾期、信用卡分期等用卡行为。如信用卡刷卡后,多数银行会给予50天左右免息期,一旦超过免息还款期限,且未全额还款,用户则需要承担透支利息。
信用卡“雷打不动”的日利率0.05%收费标准,在近年房贷、消费贷普遍降息的环境下略显突兀。前述资深信用卡人士以年化利率对比称,消费贷利率普遍已降至“3字头”,甚至一度低于3%,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年化水平长期维持在18%上下,即便分期费率打5折,年化费率仍在8%左右。
与此同时,政策端早已为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松绑”。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2020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就明确,自2021年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今年8月底,央行拟对《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核心内容亦包括拟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的上限和下限管理。
“利率市场化等目标内化于定价体系中,要求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价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位股份行副行长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说道。
信用卡业资深人士董峥认为,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定价后,并非每个持卡用户一定要使用,尤其那些全额还款的用户,但是给了他们个性化定价的选择,这也是针对优质客群开展差异化经营的一种举措。
交易量持续萎缩,有银行开户数腰斩
政策“松绑”已四年有余,其间仅个别地方性银行全面采取透支利率市场化政策,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则普遍持谨慎态度,为何选择在此时打破透支利率标准?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今年提振消费、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政策背景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2022年7月信用卡新规发布后,行业转向存量经营阶段,叠加新冠疫情后居民部门有效需求相对较弱,信用卡交易量增速持续下滑,对收费标准降价势在必行。”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财经》分析称。
从发卡量来看,央行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1年末,全国信用卡数量增幅逐渐放缓,2022年开始出现下降,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环比减少600万张,连续11个季度下滑,较2022年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超11%。
发卡量下降有政策的影响。董希淼提到的“信用卡新规”,即央行、原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发卡营销行为、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在此背景下,银行普遍主动收缩“战线”,减少盲目发卡行为。
此外,信用卡市场也趋于饱和,很多信用卡从业者对获客难度上升感受颇深。从业十年的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员工罗军(化名)告诉《财经》,在2017年、2018年前后,每月能轻松完成90张新卡营销开户KPI(关键绩效指标),现在每月平均只能完成40张左右,且还不时需自掏腰包购买开卡赠品。
“加上消费需求下降、网贷产品夹击,信用卡交易量也在萎缩。”罗军称。据行业统计的15家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数据,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近2000亿元,同比下滑2.52%,个别银行贷款余额“缩水”超10%。
近年银行信用卡分中心掀起“关停潮”,就是交易量萎缩及银行降成本的一个映射。据《财经》了解,罗军所在的信用卡分中心,员工人数从2020年的300人降至今年不足100人。
另据某国有大行信用卡部负责人近日在媒体交流中所述,信用卡正从规模经济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交易数据下滑背后,更多反映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用户交易逐渐从大额转向小额高频。
对交易量下滑的分析虽有不同,但转向存量经营是业内共识。“经营存量客户才能赚到钱。”罗军提供了一份银行信用卡相关数据:银行信用卡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包括从商户端收取的刷卡手续费、从用户端收取的透支利息及年费。
其中,刷卡手续费相对稳定但数额较小,年费多有减免政策,该行信用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透支利息收入。“假设将一万元分12个月还,通常利息为每月70元-85元,即便打五折,一年下来利息也有约400元。”他进一步称,该行信用卡普卡单卡年均创收300元,而新卡平均获客成本在500元以上,也即平均两年左右才能回本。
“存量竞争下,由于银行同时在降本增效,近年多行信用卡权益有所减少,如何提高客户使用黏性?如本次透支利率下限调整,以减少持卡人利率支出就是一个举措,这对发卡行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用户培养的手段。”董峥向《财经》表示。
存量竞争突围,精细化运营成关键
事实上,在此次透支利率标准调整前,伴随市场生态变化,近年信用卡管理改革明显提速,许多银行将业务发力点瞄准能保持稳定消费的潜力用户。
潜力客户有怎样的特征?有市场观察人士提及,高频高额用卡消费且对年费、手续费不敏感的用户,通常被划分为优质用户;高频低额用卡消费、对年费付费持观望态度的用户划分为潜力用户。
在董峥看来,按照信用卡业务规则,采取分期或最低还款方式按时还款的客群同样属于“优质客群”,他们或许短暂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坚持还款以保证个人征信不受损,这类客群与发卡行间建立起良好业务关系的潜力同样巨大。
要想增强存量潜力用户的黏性,银行还需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业内普遍表示,强化精细化经营能力是关键。
例如一家国有大行在财报中提及,针对存量客户,信用卡发挥总部集约化经营优势,联合主要线上平台开展促活跃、促消费精准营销活动,营销效率显著提升。另有股份行信用卡分中心副总经理称,要有节奏地逐步清退高风险客户,有条件地筛选中风险客户中资信条件较好的客群,定向拉升交易。
董希淼建议银行做好五方面工作,包括动态调整战略、适当加大投入、坚持差异发展、严格风险管理和用好金融科技。
去年以来,多家地方银行下架信用卡App,有业内人士认为,下降原因或是部分区域银行缺少全国性发卡的认可度,在拓客和存量客户黏性方面都没有优势,而App运营需要投入成本。董希淼建议,“中小银行应广结盟,实现优势互补。有条件的银行应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系统建设、外部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针对近年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有业内人士建议,银行需匹配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构建早期预警模型,完善风险退出机制,根据实际运行效果不断迭代升级,同时丰富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作者为《财经》研究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作者:程维妙,编辑:张颖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