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半年考:小马、文远贴身肉搏争抢“第三”宝座
2025年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正上演着一场残酷的“冰与火之歌”。
从市场行情来看,可谓热火朝天。不久前,特斯拉的Robotaxi终于入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启动试运营,服务区域迅速翻倍,鲶鱼效应初显;国内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萝卜快跑则不约而同牵手出行巨头Uber,剑指全球市场,国际化竞争陡然升温。
但撕开热闹的外表,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刚刚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虽然Robotaxi业务营收都出现了较快增长,但亏损也在加剧。
在巨头环伺的夹缝中,这对“百度系同门”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一城一池”争夺战,贴身肉搏只为抢占“行业第三”的生存席位。
01「双雄缠斗,一城一池贴身厮杀」
当前全球Robotaxi的座次基本清晰。
谷歌旗下Waymo用1500辆车队规模、每周25万次付费服务的硬数据,坐稳全球头把交椅;萝卜快跑则凭借全球15座城市覆盖、超1000辆无人车、1100万次出⾏服务的体量,锁定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位置,更以迪拜、阿布扎比的出海布局,筑起更高的护城河。
另一个不可小觑的玩家是特斯拉,虽然落地较晚,但凭借其领先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和汽车整合生产能力,最有可能成为行业鲶鱼,并颠覆当前的市场格局。特斯拉计划2026年底前在美国部署“数十万辆甚至超过一百万辆”无人监管全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
在这样的格局下,没有巨头的资源厚度,小马与文远只能用“内卷”填补差距,竞争激烈到近乎赤膊。
这边厢,小马宣称国内唯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服务;那边厢,文远则自称全球唯一一家在沙特、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和美国六个国家持有自动驾驶许可。
小马近期刚在北京、广州、深圳、韩国首尔开展7×24小时自动驾驶测试,并在广州、深圳上线24小时Robotaxi打车服务;没过多久,文远就宣布首批获准在北京开展夜间道路测试,向构建北京“7×24小时”自动驾驶服务网络迈出关键一步。
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又分别获得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示范应用牌照。在上海这个国内首个实现 “主驾无人” 商业化运营的城市,这两家企业再次将“贴身肉搏”推向新高度。
图源天眼查
海外市场的争夺同样针锋相对。文远知行与Uber刚宣布完合作深化,将Robotaxi服务覆盖全球15座新增城市。据天眼查显示,今年5月Uber对其追加1亿美元股权投资;几乎同时,小马智行宣布与Uber也达成战略合作,Robotaxi服务和车队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并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
双方还将厮杀公开摆上了“牌桌”。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从规模化和无人化两个标准衡量,除了“牌桌”上的Waymo、小马智行和百度这三家公司,其他公司与这三家两年半前的状态都存在差距,落后了两年半的时间。
被“内涵”之后,文远知行CFO李璇迅速在朋友圈反击,曝光了小马智行软件被美国吊销,以及其无人驾驶测试车在北京亦庄运行时偏离轨迹、撞上绿化带后起火等“黑料”,还直言“想学文远就做到位,至少真正落地跑几十辆车再说”。
双方竞争之惨烈,赤裸呈现。
02「摊大饼的困境,规模与亏损同步扩大」
目前,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Robotaxi车辆规模也咬得很紧,都突破了500辆,虽然与Waymo与萝卜快跑仍存在不小距离,但在竞争之下,两家的规模都增长了不少。
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非常有信心在2025年底实现千台Robotaxi目标。该公司自6月起与北汽、广汽的合作启动第七代Robotaxi量产,已完成产能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在两个月内生产超200台Robotaxi车辆。
一边开疆扩土,一边扩大车辆规模,小马与文远的营收确实增长了,但问题是,亏损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小,反而变得愈加扩大化。
图源文远知行
文远知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Q2营收同比增长60.8%至1.27亿元;其中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暴增836.7%至4590万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单季度纪录,占季度营收比重提高至36.1%,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但是,随着营收的增长,文远知行的营业成本与营业费用同样大幅增长。其中,Q2营业成本同比增长70.4%至9150万元,主要由于商品成本以及包括智能数据服务、运营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在内的服务成本增加所致;此外,营业费用大幅增加至4.88亿元,主要由于人员成本、研发费用、审计和法律合规服务费用增加所致。
由于上述成本和运营费用的大幅增加,文远知行第二季度净亏损4.0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14亿元基本持平。
小马智行的情况同样不乐观。
8月12日,小马智行披露第二季度财报,Q2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其中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长超3倍。财报分析称,这一增长得益于用户覆盖范围扩大、一线城市用户需求攀升,以及Robotaxi运营车辆规模增长。
但其经调整的研发费用高达3.16亿元,主要用于在产线、物料、人员建设上加速第七代Robotaxi生产和商业落地。
季度运营费用更达到4.64亿元,同比增长75.1%——基本和收入增幅(75.9%)一致。其中,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达1.13亿元,同比增长97.3%,超过了收入增幅。公告称这一变化是为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做准备而增加的人员费用,以及专业服务费用的增加。
小马智行二季度净亏损为3.82亿元,比去年同期亏损扩大了72.5%。
从上面可以看出,不管是文远知行,还是小马智行,目前都还处于“摊大饼”的状态——Robotaxi业务深陷“规模扩张—成本费用飙升—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车辆投放增加未能带来边际效益改善,盈利模式远未跑通。
彭军认为,何时盈利取决于投放Robotaxi的数量。他预测在2028年左右,车辆规模能使集团实现盈亏持平,这一规模量大概是5万辆。而现在,小马智行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百倍的差距。
03「商业化难题,仍面临多重挑战」
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远非只增加车辆投放这么简单,仍面临技术、政策、成本等多重挑战。
Robotaxi定位于L4级别自动驾驶,目标是车内无安全员,安全无疑是第一要义。但从上述小马智行车辆碰撞起火等案例来看,复杂场景(Corner Cases)处理能力不足仍是行业通病,直接制约政策放开速度和公众信任。安全无绝对保障,大规模牌照发放就是奢望。
图源互联网
成本更是一个系统性难题。Robotaxi的成本一般包括单车产品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安全冗余成本以及平台运营成本。
从单车产品成本来看,Waymo五代车整套成本约10万美元;特斯拉Cybercab量产后成本有望降至3万美元以内;萝卜快跑第6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较于5代车下降60%,价格约为20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总体成本已从第一代的100万元降至27万元,未来三年有望再降30%-40%。
硬件成本虽在下降,但系统总成本仍居高不下。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国Robotaxi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中统计,Robotaxi的单车产品投入在30万元左右,每年维修成本约5万元,运营成本约3万元,安全冗余成本在3-10万元不等。
而当前Robotaxi行业单年营收仅约6万元/年,远不能覆盖每年的维护、冗余与运营端的费用。
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社会目前是否需要如此大量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现实是,当前的网约车供应已经过剩,多个城市此前就已发出饱和预警。连人类司机都在为订单发愁,Robotaxi大规模投放后,无非是在饱和市场里多挤进来几个“机器人司机”,最终只会沦为类似高德打车里“阳光出行”级别的小平台——既没有用户心智,也没有价格优势,单量根本撑不起运营成本。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Robotaxi的商业形态还远没有定型,终局玩家可能并非今日的“纯自动驾驶公司”。
车企巨头特斯拉已经下场,国内更多车企也有类似的计划。比如,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推出Robotaxi;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上汽智己汽车联合享道出行,获颁上海市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据其官网宣称,目前上汽智己Robotaxi 累计订单超过30余万单、自动驾驶行程高达数百万公里。
出行平台也在跟进。今年4月,滴滴发布了新一代前装量产Robotaxi的硬件平台,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还联合推出了首款L4车型;吉利汽车旗下曹操出行同样计划2026年推出定制化Robotaxi车型,搭载“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而特斯拉描绘的将车主空闲的车辆共享出去拉活赚钱,是个更有想象力的模式。
小马、文远等“纯Robotaxi玩家”,在技术迭代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生态整合资源上,正面临车企与出行巨头的跨界降维打击。若无法快速证明其商业模式的独特价值和盈利能力,恐在巨头合围中丧失生存空间。
图源互联网
行业共识的2025年“商业化拐点”已至,但对小马和文远而言,这更像是决赛淘汰赛的发令枪。在规模竞速、成本控制、技术可靠性与生态卡位的多重绞杀下,“谁能跑到终点”已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生存拷问。
持续扩大的亏损如同高速奔跑时不断增加的负重,让这场马拉松的终点线——商业化盈利——依然遥不可及,而身后的跨界巨兽,脚步声已越来越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澄财经”,作者:青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