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之下:车企智驾的“灵魂”与“备胎”纠结

青橙财经·2025年09月23日 19:52
高歌猛进,必有隐忧

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地平线与哈啰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布局Robotaxi赛道,再向资本市场释放出一个“新故事”。

今年以来,地平线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气势如虹,得益于业绩增长,其年内股价涨幅一度接近200%,市值已突破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地平线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2亿元增长至7.7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50%。

然而,地平线光鲜表象下也隐藏着难以忽视的隐忧,在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公司的运营亏损和净亏损也在同步扩大。

尽管“增收不增利”,地平线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依然一路高歌猛进,这也令人不得不思考,地平线千亿市值背后,到底是“规模换未来”的估值底气,还是只是资本的泡沫?

01「车企紧攥“灵魂”,地平线的“备胎”危机」

根据地平线2025年半年报, 公司实现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但公司的运营亏损和净亏损也在同步扩大,分别达到15.92亿元和13.33亿元。

地平线出货越多,却反而越不赚钱,在这背后,是日渐白热化的智驾市场竞争格局,对智驾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供应链稳定性、成本控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地平线不得不在出货规模和盈利空间中小心平衡,而车企对“智驾灵魂”的微妙态度,也成为悬在地平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首先,车企始终紧攥“灵魂”。由于智驾系统有着“掌控车企灵魂”的特殊性,不少车企都担心交出“灵魂”以后,会失去对整车智能化的定义权。特别是地平线采取的是“软硬结合”技术路线,其不仅提供芯片硬件,还深度参与软件算法的开发与优化,这也相当于同时触及了智驾系统的“骨架”与“神经”,也让车企更添顾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车企更倾向将地平线变为“自己人”。根据天眼查数据,地平线已获得广汽资本、奇瑞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一汽集团等车企的战略投资。此外,地平线还与大众汽车、长安车企等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这一方式进入车企的供应链中。

*图源天眼查

随着朋友圈不断扩大,地平线对这些合作车企的依赖也在加深。根据财报,2021年-2024年,地平线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总额分别为2.83亿元、4.82亿元、10.67亿元、17.12亿元,分别占收入的60.7%、53.2%、68.8%、71.8%。

其中,在2023-2024年,地平线的最大客户均是其跟大众汽车所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40.4%和31.5%。地平线在年报中也曾进行风险提示,其表示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一旦其失去这些主要客户或无法向彼销售产品,将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图源地平线2024年年报

其次,陷入“备胎”危机。2021年的全球芯片危机,让更多车企意识到芯片供应这一软肋,并开始急于摆脱对第三方芯片的依赖。自2023年以来,蔚来、吉利、小鹏都已经自研智驾芯片并成功流片,理想和比亚迪的芯片也正在研发中。

一方面,车企可以通过自研芯片降低成本,以特斯拉为例,其在HW2.5上使用的是英伟达的芯片,在HW3.0上则使用了自主开发的ASIC芯片,成本从280美元降到了190美元;另一方面,小鹏、蔚来等车企自研的芯片,在算力上已达到或超过英伟达OrinX芯片,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还能大幅提升计算效率。

车企话语权显著提升,芯片供应链的“多选题”空间也随之打开,像地平线这样的芯片供应商也有可能沦为“备选方案”。比如在今年2月,有市场消息称比亚迪正着手自研智驾芯片,算力达到80 TOPS,有望替代当下使用的英伟达Orin N和地平线J6E。

*图源互联网

短短几年间,地平线已经一跃成为中国智驾芯片行业的头部企业,但这也让车企既依赖又戒备——视其为“灵魂”,又担心主动权旁落;视其为“自己人”,车企却又悄悄开始准备“替代芯”。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下,“灵魂”随时可能变成“备胎”。

02「智驾平权,“红利”也有“副作用”」

因此,尽管地平线走的是软硬一体化的技术路线,但这些年其无论在新闻稿还是对外表述中,都更强调自己的Tier 2定位(聚焦技术深度与零部件供应),希望借此减少车企的担忧。

然而,随着“智驾平权”拐点的到来,多数车企也不得不让“灵魂”向“现实”妥协,推动智驾上车,守住市场份额成为了当务之急,地平线也迎来了规模红利。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出货量达198万套,同比增长翻倍。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智驾平权”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首先,智驾大战开始蚕食供应商的利润。目前,“智驾平权”主要聚焦于使用频率更高的中阶智驾,但相较于高阶智驾,低价智驾上车更多是“赚规模不赚利润”。

今年初,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都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其中,面向大众主流市场的天神之眼C已经下探至7万级市场,在终端车型售价不断下沉的背景下,留给智驾芯片及整套解决方案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根据地平线招股书,其低阶方案Horizon Mono的平均售价,从2021年的每件185元下降到2024年的142元;中阶方案Horizon Pilot也渐渐走向了性价比路线,其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每件754元下调至2024年的636元。

这也直接影响到地平线的毛利率。今年上半年,地平线的毛利率为65.4%,较2024年77.3%的水平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毛利率相对较高的(93%)的授权及服务业务(软件业务),其增速显著高于毛利率相对较低(约41.7%)的产品解决方案(芯片业务)。

*图源地平线2025年半年报

其次,低阶智驾可替代性高,高阶智驾难上车。目前,在地平线赖以起家的中低算力芯片市场,也早已多了不少竞争对手,这类市场的价格敏感度极高,且其支撑的智驾功能实用性有限,既无法为车企带来口碑增值,也难以满足用户对智驾体验的核心期待。

反观溢价更高的高阶智驾领域,当前搭载地平线方案的高端旗舰车型数量极少,这种“低阶快速普及、高阶渗透率仍低”的结构性矛盾,与行业“向上升级”趋势并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平线在核心赛道的竞争力。

*图源互联网

最后,转投高阶智驾,研发入不敷出。因此,近年地平线也开始积极发力高阶智驾,但研发费用也在持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62%。地平线CEO余凯提到,今年地平线在云计算训练上的费用较去年至少增加了三倍。

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地平线不得不大量投入研发费用,这是其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目前,高额研发投入是芯片行业的特性,大部分企业都抱着“以规模换未来”的想法来加大投入,希望率先抢占智能驾驶技术的制高点。

03「资本依赖,不断追赶“新故事”」

面对着持续“烧钱”的现状,资本加持也成为了地平线的最强后盾。去年10月,地平线正式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当年科技行业募资最大的港股IPO项目,募集资金总额约54.07亿港元。但不到一年时间,其又在今年6月通过闪电配售募资47.2亿港元。

*图源互联网

短短一年之内,地平线就完成了两次融资,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但也凸显出公司的现金流压力。近年,已有纵目科技、中智行等多个自动驾驶独角兽宣布破产,可见自动驾驶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残酷生存法则。

因此,地平线此时宣布进军Robotaxi,也背负了更大的资金压力。以聚焦于Robotaxi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例,去年,小马智行的研发费用约为17.3亿元,同比增长95.7%,是营收的三倍多;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的研发费用超过6亿元,而收入还不到2亿元。

*图源互联网

自动驾驶赛道,是一场漫长且高投入的“技术长跑”,企业的技术越向高阶突破,所需的研发、算力、数据验证等成本投入反而越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停下脚步,可面对这般高昂的持续性投入,大多数自动驾驶车企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盈利之路道阻且长。

即便是全球车队规模已突破千辆的萝卜快跑,也仍表示希望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因此,对地平线来说,Robotaxi依然是一个听上去美好,但还需要持续投入的“故事”。

另外,地平线还瞄准了机器人领域,成立了子公司“地瓜机器人”。目前,地瓜机器人已经拿下了亿元融资,不过跟Robotaxi类似,具身智能的普及还需数年时间,依然是一个“新故事”。

不难看出,在地平线所聚焦的智能驾驶、Robotaxi、具身智能领域,前沿性与不确定性始终相伴,其只能一边以持续研发投入换取技术领先地位,一边静待市场花开。但这种技术路径的选择,也决定了地平线必须不断讲出新故事,吸引资本持续投入。

目前来看,地平线所走的这条“技术深耕+资本陪伴”的发展之路,也还处在关键的价值验证期。毕竟,资本世界的耐心,往往与技术落地的可见性、商业化的确定性紧密挂钩。

在地平线的故事里,技术领先必须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回报,才能支撑其高估值。接下来,地平线到底是“灵魂”还是“备胎”,其还需要在资本期望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澄财经”,作者:青沐,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全市场规模最大货基余额宝官宣降费,货基费率改革或由此拉开帷幕。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