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立秋了,痴迷这项运动的打工人又活了
跑步这件看起来这么无聊、机械又重复的事儿,怎么会跟这两位创造力和生命力严重外溢的人联系在一起呢?
姜思达,艺人、主持人、辩手、工作室主理人;“纸巾老撕跑跑步”(以下简称“纸巾”),视频UP主、编剧、《暴走大事件》前内容核心成员——如果不是因为某个既朴素又特殊的共同身份,这两位过去没有交集的公众人物,唯一相似的标签是“粉丝众多的内容创作者”。因为创作方向完全不同,他们此前从未在任何地方“同框”。
作为姜思达和纸巾的老粉,当记者第一次知道他们跑步且跑得非常严肃时,满脑子问号:做内容的人,大概都活泛、敏感、热爱变化、厌弃枯燥寂寞,这两位是怎么跟马拉松这项“古板枯燥”的运动联系到一起的?面对这件注定痛苦且重复的事情,他们以及更多突然爱上跑步的人,为什么开始,又靠什么坚持呢?
姜思达和纸巾用他们擅长的、相似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不断跑、记录和表达,就像他们在镜头前一直做的那样,让意义在汗水、步伐和文字中涌现,于是更多的人迈开步子,加入进来。
就像纸巾说的那样,跑步的一定都是疯子吧——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疯子?
这事儿一定没那么简单。
“我都行,你有什么不行的?”
“一个35岁之前没有跑过步的36岁男人,决定参加一次马拉松。这就是我,一个脑子有病的人。”
在发布于2023年6月27日的视频《中年人第一次跑马拉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纸巾——一位刚开始跑步一年半的新手,报名了国内金标赛事——兰州马拉松。
纸巾原本的参赛预期是安全完赛,外加吃喝玩乐。马拉松比赛A、B区会聚了各路长跑大神和资深跑者,C区是业余选手区,而他从D区出发,网友说这一区是标准的“旅游观光区”,他则称之为“呃反正你们加油吧区”。
纸巾在这则视频中分享了一位马拉松“老鸟”(注:马拉松“老鸟”一般指长期参加马拉松运动,或经验丰富、竞技水平高的人)的建议:开场要“苟”,别太快;要是中途停下,重新起步就慢了;卡准4小时跑到30公里,后面即便走路,也能赶在关门前完赛。
他乐观地认为,按此前的训练水平应该没问题,于是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撞墙了——撞墙是指训练量不足、体力耗尽,精神与肉体一起崩溃,剩下看似“走都能走完”的12公里变得遥不可及,每跑1公里感觉像跑2公里甚至5公里一样。
(图/视频截图)
于是他对着镜头,懊丧地说出初跑者经常对自己说的那句:“我有病吧?”
因为实在太疼了:脚底、肩膀、背、腋下、乳头,像抽筋又似乎不是抽筋的腿,“疼到说不出到底是哪儿疼”,每一处都足以摧毁纸巾本就摇摇欲坠的身体和意志。
因为真的上当了:说什么“参赛不讲配速,安全完赛就好”,说什么“这种体验美妙无比,还能顺带旅游”,说什么“要突破自己”——一个编剧,不好好写剧本,来受这种苦做什么?都是跑友的阴谋和骗局!
赛事的收容车从身旁开过,纸巾一边羡慕那些放弃后终于解脱的人,一边“隐约透着点懦弱和莫名其妙的坚定”,在多跑两步与彻底解脱中反复煎熬,直到他回头看到“关门兔”,惊觉“被关门比提前放弃更糟糕”,才拼上最后的气力,在关门前两分钟通过终点线。
(图/视频截图)
冲线后,纸巾的手机自动关机,人摇摇欲坠,走路“像个僵尸”,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还流了两次,和周围欢乐的完赛气氛格格不入。他在视频末尾的一段自白打动了许多观众,引来一片“我也哭了”的弹幕:“我知道我为什么哭了,我既在哭自己太弱,又在哭自己太厉害。对于全马来说,我太弱了;但我这么弱竟然还能跑完,我真的太厉害了。”
就像他在家门口参加西安马拉松赛后说的那样:“有人说马拉松跑得再好,也不会有人高看你一眼。这谁不知道啊?我们跑马拉松,不过是为了自己高看自己一眼。”
纸巾开始跑步完全是被“诱拐”的:他曾心安理得地过了30多年的“肥宅”生活,觉得热爱跑步的人都是疯子,自己体检问题不少也坚持躺着,因为“得肾结石肯定没有跑步痛苦”。直到朋友耿辉鼓励他尝试跑步,并分享了一份从零开始到跑完21公里的计划。计划中只有两样东西:一张课表,一个群。参与者线上打卡,大家互相监督。课表看起来不难,从两三公里开始,隔一周提升一些跑量。
虽然课表看似简单,但纸巾发现这种拆解目标和集体监督的方式出奇地有效,让他在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过程中顿悟了——跑步哪有那么难?循序渐进就好了。那么多人跟你一起,那么多人鼓励、宽容你,真的不难。像《强风吹拂》中田崎先生所说:“秘诀就是——左右脚轮流向前跨出去!”“……只要这么做,迟早会抵达终点。就这样!”
(图/《强风吹拂》)
当然现实不是热血漫画,纸巾的跑步水平至今没有质的提升,全马“破4”(注:马拉松全程为42.195公里,4小时内完成)无望,依然是普通人水准。然而,他在2025年波士顿马拉松、首尔马拉松、大连马拉松等一系列参赛视频中,始终直面并调侃自己这份“弱”。他的跑步视频无疑成为许多人的精神指引,他以自己的乐观、细腻表达和自嘲精神,用“我都行,你有什么不行的?”的坦诚姿态,让许多普通人和当时的他一样充满怀疑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何尝不是一种持久的、照耀更多人的“强”?
跑步当然艰苦,直面自己的平庸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跑步绝不是毫无意义的苦役,而是在痛苦中寻找生机的历程。纸巾以普通人的视角温暖普通人,让初跑者发现,生机其实无处不在:“跑起来吧,让昨天的你追不上今天的你!”
纸巾给初跑者带来许多慰藉,而说到天赋、速度和追求成绩的决心,就不得不提另一位让人意外的跑者了。
“姜思达,你站在赛道上,不是来玩的”
“2:59:47,证书上的数字,成为我人生下笔有力的标点,我仍然酸痛的小腿,携带着冲线时炽烈的空气与欢呼的余温。”
在这则发布于2025年3月26日的B站视频中,姜思达写下了这段仿佛能听到粗重喘息声和心跳声的文字,把观众拉回那条见证他突破自我的赛道。
2021年,和纸巾几乎同时开始跑步的姜思达只能勉强跑个3公里,花了快半小时;2023年,他在采访时提到“我起码想在娱乐圈子里当跑得比较快的那个人”;2024年,他在巴黎奥运会大众组马拉松跑出了3小时20分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已经是大众精英跑者级别。而在跑步4年之后,他在2025年无锡马拉松中强调“ 姜思达,你站在赛道上,不是来玩的”,随后成功“破3”(全程马拉松跑进3小时),达标国家三级和大众精英级。
2025年3月23日,2025武汉马拉松鸣枪起跑,4万名跑者参与赛事。图为参赛选手打扮成骑着恐龙的形象进行比赛。(图/张畅/中新社)
获得这个成绩当然有天赋的因素,“破3”绝不是纯粹苦练就能达到的高度,但姜思达为此付出的努力同样惊人。
在探索自己身体能力上限的过程里,姜思达始终带着他过去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做不同类型内容的心境——因为好奇自己的潜力和上限在哪儿,于是迈开步子试试看,在胃液翻滚、脚底发软、濒临崩溃时抵死坚持,带着追求速度的本能和对目标的执着,一步步踩出一个关于自我的新答案。
回到无锡马拉松的赛道,从B区出发的姜思达第一次尝试不戴耳机跑全马,他说这是训练自己“生硬地抵抗无聊”的能力。他仔细倾听自己身体与周围的声音,倾听自己和其他跑者脚步落地的声响,感受其他人的状态、训练水平和生命力,就像他刚刚接触路跑时,突然注意到城市中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景象一样:街道、店铺、绿化带和人们的状态,这些重新发现的体验,对他来说和成绩本身一样重要。
做内容和跑步有许多共同点。姜思达说,这类人的特质不外乎是“专注、自虐、目的性强”,“跑步虽然是一件对抗天性的事,但它总体收益是更大的,所以这点儿苦还是能吃的”。
2025年4月21日,美国波士顿。姜思达参加2025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图/微博@Daghe)
对跑者来说,吞下的苦能成为养分,堆积的跑量是面对长距离的信心,这非常公平。对姜思达来说,公平极为重要,因为“大家都见识过各种类型的不公平,而跑步是一件最公平的,能客观地、无情地反映一个人最近到底努不努力的事情”。努力的结果、训练的质量会如实反映到成绩上,这让他觉得安心:“只有无法辩驳的、客观的数字,是能够安慰到自己的。”
他觉得,这些年很多事无法确定,努力有时候不见得有收获,这时候跑步可能是一种救赎、一种暗示,一种“如果这么辛苦我都能顶下来,其他事就没那么容易难倒我”的自我重塑。这种意志通过肢体的规律运动传递出来,以视频或文字的方式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周围的更多人。
跑步就是这么回事。在尽力维持稳定的重复动作中不断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对话,重拾掌控身体乃至人生的能力,同时找到运动的满足感和美感。
姜思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美神”。他认为运动之美来自协调性,而协调性来源于高质量的训练,松松垮垮、随随便便不是美,更不可能在运动场上“扮漂亮”。唯有训练能让肢体协调、富有力度。有弹性的步点是美的,挺拔的姿态是美的,历尽艰辛拿到属于自己的结果是美的。美是水到渠成的,无法速成的——和跑步一样。有了一定训练基础,就能感受到自如操控身体的乐趣。姜思达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跑步中找到适合自己当下的状态,在最适合自己的强度和节奏里“玩出乐子就行”。
跑步确实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每隔一段时间,身边总有人兴冲冲地加入这趟旁人不理解的旅程,在痛苦中尝试、挣扎、顿悟,直至乐此不疲。
它很简单,纸巾可以,你大概率也可以;它也不简单,姜思达“破3”,大多数普通人做不到。它可以是很多东西,但绝不是一场无所得的苦役;它是独属于个人的,是从身体到心灵的彻底净化。
这种基于“简单重复”得出的哲思和乐趣,只有真正迈开步子的人才了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詹腾宇,编辑:尤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