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霸占90%的职场,她凭什么封神?

新周刊·2025年11月28日 18:11
无数个深夜、循环往复的练习和记录,成就了她在聚光灯下的镇定自若。

今年夏天,《一饭封神》让“屈雨瑜”成为了许多观众牢牢记住的名字。决赛当天,屈雨瑜直到冠军宣布的那一刻,屈雨瑜才流下压抑已久的泪水。这份迟来的情绪释放,没有任何矫饰,却足以让无数屏幕外的观众动容。

屈雨瑜的成功并非偶然。无数个深夜、循环往复的练习和记录,成就了她在聚光灯下的镇定自若。她的故事,既关于烹饪,也关于在偏见与规则夹缝中构建自己的秩序和自由。

新周刊《极限女性》第二季第九期,我们与屈雨瑜聊了聊她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厨房里,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为“宴究生”后,屈雨瑜睡得更少了。

她的时间几乎被切成了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晨起和睡前的片刻,是她为数不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其余的时间里,她都在拍摄、筹备、飞行……几乎没有空档。最夸张的时候,她在半个月内每天都在不同的城市落脚。“以前我是会认床的人,但现在只要给个地方,我就能睡着。”

今年夏天,美食竞技综艺《一饭封神》让“屈雨瑜”成了被许多观众记住的名字。这档厨房综艺的爆火,把原本隐于餐厅后厨的厨师群体推到了全国观众面前。舞台上,选手拼尽全力,精心打磨每一道菜,最终要接受三位评委的打分,因为他们掌握着选手晋级与否的话语权,而这三位评委都是男性。

在这种环境下,屈雨瑜的形象显得格外“正确”:干练的短发,谦逊而沉稳,默默做事——几乎完美契合大众对女性低调谦逊的期待。决赛当天,直到宣布总冠军的那一刻,她才流下压抑已久的泪水。这份迟来的情绪释放,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但屈雨瑜的“稳”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自我锤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她,远比荧幕上展现的自己更善于思考。每次研发新菜,她都会先画出思维导图,再逐步拆解细节,一道菜的笔记动辄成千上万字。正是这些无数次的推演、准备与复盘,让她能在比赛现场面对倒计时和高压时保持冷静。

屈雨瑜在节目中使用的名字是“宴究生”。这个名字取自“研究生”的谐音,是她的小小自嘲——她在不同的后厨里读完了属于她的“大学”。那里有残酷的考核、高压的环境以及她最熟悉的特点——高温、嘈杂、忙碌,那里也是她习以为常的战场。

这条成长轨迹与常规教育路径截然不同,却让她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无数个深夜、循环往复的练习和记录,成就了她在聚光灯下的镇定自若。

她的故事,既关于烹饪,也关于在偏见与规则的夹缝中构建自己的秩序和自由。

带着皮的香蕉片

屈雨瑜似乎不太擅长表达“苦”。这或许与她在寄宿学校的成长经历有关,她习惯把情绪藏在更深的地方。整个节目录制期间,她的体重暴跌了十斤;在经营战环节里,她三天只睡了六个小时。团队的沟通一度出现意外,她仍维持着稳定的节奏,没有让焦虑外溢半分。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她的叙述很节制,几乎没有抱怨。

当我们试图去追问那些压力与混乱,她淡淡地说:“就算我在那里发脾气、砸东西,我也解决不了问题。冷静下来,总会有办法的。”但当话题回到食物上时,她又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她立刻变得兴奋、健谈,像个终于放松下来的小孩,会飞快地讲述自己的每一个想法。

时间回到2001年,不到五岁的屈雨瑜就被父母送到离家约300公里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她在那里度过了近13年的寄宿时光。她说不清父母为什么那么早做这个决定,“他们为了生计到处奔波,就算我不去寄宿,也见不到他们”。

刚开始,她每晚哭到天亮,“人家都在睡觉,我就在那哭一整夜”。但很快她意识到,哭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她学着照顾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也习惯了那头为了方便而剪短的头发。她每个月最期待的时刻,是回到深圳的家与家人挖掘美食。

小学高年级,她在课堂上开始坐不住,对课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点抗拒,“我可能有点多动症,我就是看不进书本”。她萌生了学厨的想法。她从小喜欢吃美食,喜欢品尝不同地方的风味。“同样都是花时间学习,为什么我不学点自己感兴趣的?”随即,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原本希望她出国学习设计或医学,但在听到她想学厨后,二话不说便给予支持。

就这样,16岁的屈雨瑜被命运推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她进入了一所以中式烹饪闻名的连锁厨艺学校,成了校区里最早学西式烹饪的那批学生的其中之一。刚从寄宿学校“解放”的她玩心正盛,经常和同学一起逃课。班主任屡次打电话给屈雨瑜的父母,告知她逃课的事。“我爸妈总会说,没关系,能联系上她就好。”屈雨瑜说。

结束了菜市场的选材后,屈雨瑜在上午 11 点才开始她的第一餐。(图/许琬琳)

那时的她还没意识到,厨艺会成为日后贯穿她人生的一条线。

九个月后,她学会了刀工、抛锅等基础技法,但对这门职业的情感还停留在浅层。“那时候我还小,只想着‘学个厨’就好了。”进入连锁西式餐厅新元素工作后,这种“漂浮感”仍然延续。按照当时的行业惯例,女生大多被安排到冷厨房,做沙拉、切水果、准备前菜。“当时大家的思维比较固化,几乎没有女生一毕业就能进热厨。”

屈雨瑜也不例外。刚入职冷厨房时,每个学徒都要在短时间内背熟基本菜式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规范):一份沙拉里罗马生菜、韭芽、红叶分别要多少克......每一个数字都不能偏差。因为餐厅设置了“老带新”的竞争机制,组长在培训她时花了很多时间,拆解SOP、示范、让她反复演练。为了不给组长丢脸,她拼命背诵和练习。在紧绷的工作里,她的注意力却总被厨房的另一边吸引。每当路过热厨房,看见师傅们翻锅、爆炒,火焰窜起,她总会下意识停住几秒。

只是她还没真正找到自己的节奏,她的生活仍保持着某种松散。最夸张的一次,她通宵玩到早上七点,然后直接去上班。那天,组长让她切酸奶碗要用的香蕉片,她迷迷糊糊地把香蕉连皮一起切片,再一片片剥皮,“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太清醒”。一向器重她的组长愣了几秒,随即狠狠骂了她一顿。看着砧板上带着皮的香蕉片,她突然感到一种“羞耻感”。

带着皮的香蕉片,成了屈雨瑜人生的分水岭。她意识到,她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份事业,“当时我下定决心,我要保持好我的状态,我想努力去学习”。

屈雨瑜是后厨里少有的女性。(图/受访者提供)

那天之后,她给自己安排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时间: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在冷厨上班,下班后主动留下来在热厨帮忙,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把厨房收拾得一尘不染才离开。

15小时连轴运转,对体力的挑战是实打实的。冷藏室常年保持0℃—4℃,一次生理期,她肚子痛得差点在冷藏室里晕倒。她没有向主管请假,仍然坚持按时完成备菜。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会提前管理身体状态:每到生理期前一晚就备好止痛药,必要时提前服用,以确保第二天出品和备货节奏不被打乱。“布洛芬是我的好朋友,”她笑着说。

那时她住在城中村狭小的出租屋里,和别人拼床、分摊水电费。近两小时的通勤、睡前、吃饭等碎片时间几乎都被她用来看教学视频、查食材资料或记笔记。“我恨不得自己像块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知识。”

在许多餐厅后厨,热厨和冷厨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工:男性掌控着蒸菜、面点、炒菜等菜式的“主阵地”;女性则被边缘化,被安排到冷厨、西点房,或者打荷、递盘、擦台面——这些被认为“谁都能干”的活。

屈雨瑜所有的努力,只为有一天能进入热厨房,进入那个代表着实力和上升空间的地方。厨师长答应她,只要热厨有空缺,就让她顶上。那段时间,是她在职业路上快速成长的一段时期,她意识到,做菜是她真正热爱的事情。

在偏见中,驯服火候

勤奋和刻苦,并没有马上给屈雨瑜带来命运的转折。热厨房空出名额那天,厨师长并没有兑现承诺,还是选择了一个男生。听到消息时,她愣在厨房里,像突然失去了落脚点。

那种失望、难过甚至带着丝丝不忿的情绪,她如今已经记不清。“大家都爱开玩笑,说‘红鲤鱼,绿鲤鱼,屈雨瑜’,我的记性不太好,很快就忘了。”她不爱内耗,更习惯迅速寻找解决方法,“转念一想,我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学了别人要用五六年才能学到的东西”。

屈雨瑜不再等待机会。在同学的引荐下,她下班后便到一家法式餐厅兼职,在那里,她第一次走进了热厨房。后来,法式餐厅因经营不善歇业,她也放弃了所工作的餐厅冷厨房的升职机会,前往深圳面试星级酒店的热厨房岗位——她始终没有放弃进入热厨工作的念头。

面试时,屈雨瑜再次遭遇性别偏见。酒店冷厨的厨师长看到她的短发和手臂上的纹身后,认定她是个“很社会”的女孩,甚至直言:“你就不该来我的厨房。”相比之下,热厨的厨师长对她更为认可。为了争取进入热厨房的机会,她主动提出,薪水和职位都可以调整,无偿加班也没有问题。她的态度让热厨厨师长愿意为她向酒店作担保,并以“需至少工作两年”为前提,让她进入了热厨房。

屈雨瑜与热厨房团队的伙伴们。(图/受访者提供)

进入热厨的厨房并不意味着好运开始。屈雨瑜被分到最基础的自助餐组。自助餐组每天要为三四百位客人准备早餐和午餐,工作量大且烦琐:光早餐的备料就有三四十种,涉及炒面、粥档、冷菜、热菜等。仅削胡萝卜就要削50斤,切洋葱要分别切粒、切丁、切丝,她的手被辣得发麻,眼睛也常常被熏得通红肿胀。

屈雨瑜是组里唯一的女性,瘦削的身形、稚嫩的面孔让很多人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扛不住”。她开始观察别人的备货流程,在笔记上密密麻麻地写了步骤、货品重量和时间。只用一周,她就把所有工序摸得滚瓜烂熟,并重新排列备货顺序:肉类可以提前解冻,需要浸泡的蔬菜可以提前用冰水浸泡……原本别人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备菜量,她压缩到两小时完成。剩下的三个小时,她全部用来钻研热菜。

面对偏见,她理解这是行业长期形成的惯性,她决定用行动去证明自己。她说:“解决不了事情,就先解决人。”只要师傅想抽烟休息,她就主动递上烟和打火机,顺便顶一会儿班;重活脏活,她总是抢着干。每天上工前,她都会把各位师傅习惯喝的茶水提前泡好,每个人的喜好,她都记得很清楚。“多说几句好话,既让大家开心,也让大家愿意多教我一些。”

这样的节奏从每天早上五点的打卡开始。备菜、迎客、收档,紧接着又要下楼拉货,几乎没有喘息的间隙。为了抢在其他部门的男同事前面拿到食材,她总是在10分钟的早饭时间里尽量多吃几口。“这样中午就不用再吃了,等他们吃完午饭,我都已经把货全搬上来了。”

一次次超额完成任务,让原本质疑她的同事开始改变态度。

进入瑞吉后,屈雨瑜需要每天要为三四百位客人准备早餐和午餐(图/受访者提供)

但这并不意味着挑战减少。而真正的门槛,是那把足有20斤重的大锅,用它炒菜相当于抱着一桶矿泉水在空中来回颠。为了练成颠勺,她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晚上等厨房彻底清空就开始练习。没有食材,她就把备餐时的剩饭、土豆皮收集起来。她常常练到深夜十二点,长期练习让她的手腕患上腱鞘炎,且反复发作,但她依然保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颠勺训练。

当她站上热菜灶台、开始独立掌勺时,曾经围绕她的质疑与偏见,都像烟雾般散开。就连先前质疑她的主厨也由衷地赞叹:“以后再有像Rain(屈雨瑜)这样的女孩,都可以介绍进来。”

拍摄当天,我们跟着屈雨瑜一起走进后厨。她在一旁认真地做菜,神情专注而平静。隔着一道灶台,一位年轻的男厨师正努力颠着大勺,动作有些笨拙,却认真。大概多年前的屈雨瑜也是这样,一次次在滚烫的灶火前,练出如今的从容与定力。

“不动脑子”做菜的厨师,不是好厨师

在酒店体系里站稳脚跟之后,屈雨瑜没有选择继续沿着清晰的晋升路径往上走。2019年,屈雨瑜选择加入一家外宴公司。在厨师行业里,外宴是一条极小众的支线:没有酒店厨房的成熟体系,也没有餐厅的稳定客流,餐桌可能搭在稻田、林间空地,甚至沙漠深处。从菜单策划到餐具摆设,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而她就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转向外宴后,她也更系统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库。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她便开始储存知识库,她的手机里有一份跨度长达13年的PPT,记录了她学厨时的每一个灵感和经验,比如西红柿有多少个品种、冬天哪个产区的西红柿品质最好,她随口就能答上来。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的沙漠晚宴期间,屈雨瑜和团队驻扎了整整60天。(图/受访者提供)

屈雨瑜说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是“INFP”。她认为自己身上的“P值”(随性)多于“J值”(计划性):六成的跳脱与想象力,让她总能在框架之外找到答案;但剩下四成的条理性与规划性,又会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拉回现实。在她理想主义的内核里,藏着极强的执行力——每次定制菜单前,她都会查阅大量资料,写下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笔记,然后画出思维导图,把所有细节拆解到位,包括味型、温度、出品节奏,等等。

外宴的训练让屈雨瑜变得更“稳”。在内蒙古乌兰布和的沙漠晚宴期间,她和团队驻扎了整整60天。两个月内,他们每隔几天就要做一场外宴,总共服务了近3000位客人。第一场外宴便遭遇了沙尘暴——风把纸巾、菜单、牙签等物品卷得满地飘散。他们只能在风沙里搭起临时厨房,紧急清理现场。

由于车辆无法驶入腹地,所有桌椅和餐具都要靠人工搬运。往返近两公里,30多张桌子、100多把椅子以及数百件餐具,全靠团队成员一趟趟搬运。每个人手里拎着两把椅子,在松软的沙地上来来往往地走了100多遍。

沙漠的昼夜温差可达20℃,不少成员在半途便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却仍需保持每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等他们忙完所有工作,太阳往往已经升起。而当其他人稍作休息时,屈雨瑜通常还会根据当天的情况,重新审核第二天的出菜顺序和备货量。

外宴带来的不可控因素,逼着她不断提升临场反应力,也让她在之后的比赛计时器前显得格外沉着。一次,客人临时带来一位只吃蛋奶素的朋友,备好的食材大多用不上。屈雨瑜临场发挥,用节瓜、鸡蛋和笋即兴做出一道“编织包”,成了当晚的惊喜,也成为后来她在《一饭封神》中那道“番茄鸡蛋编织包”的灵感来源。

这样的瞬间时常发生:食材缺失、天气突变、设备失灵,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让菜品前功尽弃。但这些从未让她退缩。支撑她继续往前的,是她从未试图掩饰的热爱:她喜欢看见食材在自己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喜欢它们在火候、调味、铺陈之间慢慢显露出新的可能性。“当看到客人因为吃了我做的东西而变得快乐时,我非常有成就感。”

看到客人们开心的样子,是屈雨瑜最有成就感的事。(图/受访者提供)

她的放松方式也与美食紧密相关。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她最先去的不是景点,而是菜市场。看到陌生的蔬果,她会兴奋;遇到没见过的品种,她会在网上买回来,在厨房里逐一拆解、测试,像认识一个新朋友那样去理解它。“你要摸过、切过、煮过,才算真正读懂它。”她说。虽然查资料很方便,但她始终相信,真正的味道必须亲手试出来。

13年过去,当年的西餐班的同学大多已经离开这个行业,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让他们改变了方向。而屈雨瑜仍在厨房里穿梭,把梦想一点一点地落到现实:有时是探索新菜式,有时是到市场里寻找新鲜食材,有时是为客人打造一顿难忘的餐食、在朋友的餐桌上打造创新的口味……她的世界,就像厨房里的火焰一样,跳动、翻滚,不停延展。

未来和她的厨房一样,热烈、未知、充满可能。她还有太多的梦要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洛卡来,编辑:Felicia ,36氪经授权发布。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告别算法狂欢,当 AI“大脑”撞上物理墙,决战回归珠三角。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