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捅了“马蜂窝”

壹度Pro·2025年07月23日 18:35
你遇到过体检误诊吗?

近日,一篇题为《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引发关注。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这位律师认为,爱康国宾存在漏检、误检问题,并质疑爱康国宾的体检是“假体检”。

十年之间,不难想象一番场景:张晓玲在爱康国宾体检中心的档案柜里,整齐存放着十份体检报告,从2013年至2023年,每一份结论都写着类似的字样:双肾“未见明显异常”,癌胚抗原指标“正常范围”。

张女士在爱康国宾体检期间,其CEO张黎刚还曾公开爆料同行“假体检”。十余年之后,“假体检”的回旋镖似乎撞上了爱康国宾。

作为体检行业龙头,爱康国宾体检客户众多,据媒体披露,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爱康国宾仅在北京的18家体检中心,就为148.3万人做了体检。

其实,关于体检误诊、假体检的质疑声,早已有之。只不过,张女士在爱康国宾的案例极具典型意义,这次爆发出来才会引发舆论如此强烈关注。目前,权威的调查结论尚未出炉,但公众尤其关注,因为这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捅了公众对行业质疑“马蜂窝”的爱康国宾,该如何应对?

体检不能重演“奶粉危机”

关乎公众健康的问题从来马虎不得,商业化回报与社会良心的考量也不该对立。

十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婴幼儿奶粉造假问题引发社会对健康的关注,随后几年,食品安全领域虽存在部分挑战社会底线的公司,但行业整体尚可管制。

但到了如今,体检行业再度成为网友广泛关注和质疑的体检行业,“误检、漏检”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

“(爱康国宾)声明毫无诚意,避重就轻,完全没有专业体检机构的企业担当,令人愤慨。”7月18日晚,张晓玲说。

2024年10月在她被确诊为肾癌晚期并伴骨转移时,意味着多年的健康报告单瞬间化为废纸,道理很简单,医疗影像显示,她的右肾已存在一个3.5cm×2.8cm的恶性肿瘤。

爱康国宾的回应引发了更大争议,首次声明强调“癌症检测受时间点和设备限制”,二次声明则坚称“经核查不存在漏诊或误诊”,甚至援引学术研究称肾透明细胞癌“年均增长2.13厘米”,暗示肿瘤可能在一年内从无到有。

更令人揪心的是,张女士回忆到,2023年那次体检,报告提示右肾钙化,她特意询问爱康国宾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没问题,很正常,就像手指头划破结痂’。”

联想到张黎刚曾在2018年公开曝光行业黑幕,“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也有我们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把血倒掉了,直接给结果。为什么混得过去呢?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可如今“假体检”疑云笼罩自家机构。

往深处扒,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1200多条针对爱康的投诉,让体检引发的争议早已见诸报端。

综合新黄河等媒体此前的报道,南京孙女士2024年6月在爱康常州分院体检显示双肾“未见异常”,一个月后确诊晚期肾癌,次年2月离世。

武汉消费者家属投诉称,亲属口腔检查仅提示“牙结石”,五个月后确诊舌癌。

2024年11月19日,有消费者投诉称,爱康国宾体检报告弄虚作假,“毫米级别居然是根据肉眼测量出来的”。

2024年11月11日,消费者投诉称,“在爱康国宾参加的单位体检,当时检查有实性肺结节4mm,今天我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CT一切正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结节,真是拿人健康开玩笑。”

此前的投诉,消费者多是要求退款等诉求,爱康国宾并未对外公开表示有进一步的整改措施,然而,此次女律师10年体检换来的是癌症晚期,如果“误检”属实,显然性质极其恶劣。

在体检行业,不乏机构通过“套餐化”销售模式试图为客户推荐体检产品,但实际上可能缺乏与消费者生活习惯、工作场景等情况结合,也可能存在用同一标准对不同人群进行体检,“千人一检”的粗放操作。加之个别机构为了经营和成本考虑,包含诊断并不完全专业,导致漏诊、误诊频发。消费者花了钱,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健康体检结果。

所以,检测准确性争议频发、服务规范性不足,使得爱康国宾一再踏入舆论的风暴眼。

回过头来看,公众对健康的关注程度高,尽管体检不等于100%就可诊断出问题,不过体检行业特别是从业者若无法在准确度、专业度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基本风险提示保障,将极大影响消费者人身安全。

经营之谜

天眼查及官网显示,爱康国宾成立于2004年,在发展历程的顶峰,2014年3月,爱康国宾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4月,公司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不到5年,爱康启动了私有化退市。

回到此次舆论热议的焦点,当爱康国宾抛出“技术局限”的解释时,其经营困境早已埋下隐患。作为中国民营体检行业首支美股上市公司,爱康国宾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的风光早已褪色。

在2019年完成私有化时,张黎刚表示:“今天是⼀个全新里程的开始。我们很荣幸能够获得顶尖投资⼈和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持。自2004年创立起来,爱康⼀直把‘致⼒健康管理,提升⽣命质量’作为自⼰的使命,坚持以质取信,希望通过创新科技来驱动健康与医疗服务模式的变⾰。”

据一些媒体报道,爱康曾透露,每年其会为约1000万企业员工和个人,为数万家企业、保险公司、政府机关和百万家庭提供了优质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2024年,《财富》全球500强在华企业的230家,《福布斯》榜上中国规模排名前100强的89家都选择了爱康。

从目前网络公开资料看,爱康国宾的体检价格也不算便宜,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十分丰富。

尽管退市,但爱康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向更高的营收目标冲刺。据新京报报道,2024年,张黎刚在公开场合表示,“我觉得我有信心能够把爱康带上一个台阶,我是希望三年之内,能尽快跨过100亿元人民币收入的门槛。”

这个目标目前进度如何不清楚,但其竞争对手美年健康2023年营收已达108.94亿元,同比增长26.44%,2025年上半年营收预计39.6亿至42亿元。

也许在营收之外,张黎刚更应关注经营合规。天眼查显示,截至2025年7月,爱康国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全国多地的多个分支机构目前处于被吊销或注销状态。而在其直接对外投资的120余家公司中,周边风险信息显示多家公司曾因医疗纠纷、合同违约被起诉。

规模差距更令人窒息。当爱康国宾在全国54个城市维持170家体检中心时,美年健康通过资本并购闪电扩张,门店数量飙升至596家,形成覆盖“美年大健康”“慈铭”“奥亚”“美兆”四大品牌的全市场矩阵。爱康的门店数仅为对手的28%。

虽然爱康国宾直接对外投资企业的企业数量不小,不过从其注销动作看,不排除体检网络点可能有所收缩或者调整。业内人士分析,这或与公司战略调整及经营压力有关。

此前南方周末曾报道,在过去类似案例中,爱康国宾似乎仅起到了某种“初检”功能,除漏检的可能外,大多呈现未精准识别患者疾病风险,这与医疗诊断的复杂性有关,其管理问题也不能置身事外。

“工作强度很大,员工流动性也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什么岗位,医生难免会有疏漏。”韩静2021年曾在安徽的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工作,后因不堪工作压力过重而辞职。她举例,就影像读片而言,一名医生一天看一百名患者和三百名患者,认真程度天壤之别,在这种压力下,疏漏在所难免。

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上述的投诉之多,还有处罚之多。

此前,爱康国宾一些分院因未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使用非专业医生看诊等被处罚:2024 年 3 月,深圳爱康国宾因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被警告罚款;2024 年 10 月,南京爱康国宾因未告知手术风险、术后补签《知情同意书》被罚款 1.4 万元;2023 年 12 月,上海爱康国宾因价格欺诈被罚 5000 元;2023 年 8 月,宁波爱康国宾因使用过期血沉仪(超期两年多)服务 5200 多人被查处。

资本压力下,体检质量与商业算计博弈。张黎刚曾宣称要打造“差异化服务”,将品牌分为爱康君安(五星)、爱康卓悦(四星)、爱康国宾(大众)三个层级,并拓展齿科、医美业务。

截止目前为止,爱康国宾事件远算不上落下帷幕,体检行业自身也需要一次体检。

体检行业急需信任重建

体检行业走到今天,入职检、入学体检、年度职工体检……体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不过深层矛盾在于行业自律。

一方面,许多体检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质控体系不健全,一些机构不参加室间质评,未达到市级检验结果互认要求,且外送项目普遍,标本、交接运输、核对不规范,检验质量存在隐患。以2018年接受检查的某连锁集团下属某门诊部为例,18项生化检测项目中有4项不合格,该集团所有机构均委托其开展生化检测,因此整体质量堪忧。

上述报道直接指向一个事实,不乏一些商业体检机构缺责任心。体检机构本是防止有人“带病上岗”,却因一些利益自己“带病上岗”假查“健康”。

另外一方面,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也与大众缺乏对该领域的专业认知有关,一些机构故此进行虚假宣传。

例如,把“癌胚抗原”等非特异性指标包装成癌症筛查神器,却未告知其局限性。当张晓玲发现十年检测的CEA指标对肾癌毫无价值时,体检机构的教育缺位暴露无遗。

再例如,一些机构的传统套餐定价多低于300元,机构靠“走量”盈利,深入地讲,背后是行业薄利多销模式与医疗严谨性的根本冲突。

据半月谈报道,江苏某三甲医院妇女保健科一名主任医师曾揭露出行业内幕,一些不正规的体检机构利用类似概念吓唬客户、推销各种检查,有的人为此花了几万元检查治疗。

“有些患者拿着基因筛查报告,说自己得了癌症。四处求医折腾了很久,结果在肿瘤医院检查后发现根本没有患癌。我们并不提倡健康人群进行这种基因筛查。”上述医师表示。

此番现象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在客观操作层面亦存在相应漏洞。

考虑到体检属于医疗领域中进入门槛较低的细分赛道,大多常规体检通过一些耗材、仪器辅助医生的分析即可完成,由此一些质量可能没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尝尝混入其中,例如,X 光片查肺癌,彩超查前列腺癌,血钙检测儿童缺钙,红外线查乳腺癌,化验指标查胃癌都不靠谱,方法错了,设备仪器质量差了,也就容易出现错检、漏检。

无论是基于资质问题、职业素质问题还是设备质量问题。一旦出现纰漏大多时候消费者的愤怒源于期望落空,体检者原本期待付钱购买“安心”,最终收获的却是虚假安全信号,看上去商业信任的崩塌要比癌症本身更令人窒息。

这意味着对整个体检行业而言,每一次敷衍的超声探查,每一份机械套用的“未见异常”结论,其实都在透支行业的生存根基。若体检机构仍将医学视为流水的生意而非守护的使命,今日的肾癌漏检风暴,将是明日行业雪崩的第一片雪花。

体检行业,终归不能沦为乱象,用户与机构之间的信任,尚需重建。

或许,在下一次体检时,用户都需留个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度Pro”,作者:风车车,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多一度热爱,深一度观察。

下一篇

查阅更多出海好文章,请移步出海官网 letschuhai.com。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