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挥刀C2C业务:闲鱼易躲,信任难建

壹度Pro·2025年09月22日 18:57
“断臂求生”新赌局

在上线十年后,转转亲手终结了让其起家的C2C业务。

9月22日,伴随着一则署名为转转集团CEO黄炜的《致转转用户的一封信》的发布,转转宣布彻底关停“自由市场”功能,全面转向C2B2C模式,同时,上述《致转转用户的一封信》还提到,将全面转向“官方验”业务模式,并从9月22日起,逐步关停“自由市场”(C2C)业务。

其实早在7月,变动已有迹象。小红书上不断有用户反映,部分产品无法上架自由市场,可发布的品类仅剩手机、明星周边、兴趣玩具、游戏交易和票务卡券。

这件事激起了用户不小的反应,一些用户在期盼解除“暂时”,另一些用户则看透了套路,直言不可能恢复了,理由是“转转一直在削弱个人卖家,刚开始是发布商品的模糊搜索乱匹配(以前是非常精准的),后面是流量暴跌,自由市场检索都很多检索不到,再到现在直接不给卖了。”

从社媒反馈来看,这部分被抛弃的用户大多流向了闲鱼,而转转之所以要自断C2C业务,或许和闲鱼有莫大的关系。

急于逃离咸鱼阴影的转转

从诞生开始,转转就始终活在闲鱼的阴影下。

不仅是因为模式高度重合,路径几乎相同,转转集团创始人CEO黄炜在一次采访中直言,“在早期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跟闲鱼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在做C2C的交易。”

更因为闲鱼始终背靠阿里大山。闲鱼深度绑定阿里电商生态,拥有流量入口、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的天然支持。2023年,闲鱼更被阿里升格为战略级创新业务,资源倾斜程度不断加深。

而反观转转,虽然获得过58、腾讯、小米等投资,但就像黄炜说的“从第一天开始,转转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并不具备被持续输血的条件。

并且,壹度PRO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继2021年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后,或因行业竞争加剧、战略摇摆等因素,转转再未获得新资本注入。

这也意味着,如果转转不能做出差异化,等待转转的恐怕只有销声匿迹。于是在2020年,转转开始了第一次“撤退”,把90%的精力投入到二手手机。这一年5月,转转战略合并了二手机B2C交易平台“找靓机”,其他品类强迫关停。

当然,这并不是主动选择,而是一次被动的退守。黄炜回忆,当时公司“接近死亡,账上的钱只够发6个月工资”。在全品类竞争中,转转因资源内耗和资金压力几乎撑不下去。

但把战场缩小到手机,并没有为转转带来真正的安全,这一次的撤退直接将转转送到了爱回收的主战场。

从门店数量来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爱回收的线下门店覆盖全国291座城市,门店总数达2092家。而直到今年九月转转的门店数量则刚突破1000家。爱回收线下的门店几乎是转转的两倍。

市场份额来看,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4年手机装置的总交易额计,爱回收(公司A)和转转(公司B)的交易额分别为62亿元和58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7.9%和7.4%,转转仍处于劣势。

基于过往业务变动,或许,如今砍掉C2C是转转的第二次“撤退”。这一次又是在躲避什么呢?答案或许是又一次的成本危机和差异焦虑。

首先,C2C业务长期扮演着转转的成本黑洞。黄炜在2022年的一次采访时公开承认,平台从创立起,每年需向C2C业务投入近2亿元补贴,而该业务仅贡献30%的营收,完全依赖C2B2C业务的利润输血。

而此前转转也曾尝试通过对“自由市场”C2C交易订单收取千分之六的支付通道费,来为自身回血,但却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经历了支付通道费风波后,黄炜就曾犹豫过C2C的可持续性:“如果连支付通道费都不能代收,还要去大范围补贴,我也无法坚信这个模式是否能够成立。”

如今来看,最终,黄炜还是选择了放手C2C。一来是不想再继续担成本,二来眼下的转转也急需找到自己的差异化。

作为对比对象之一的闲鱼,不仅依靠阿里系的流量支持,还营造出一种兴趣社群的氛围。用户上闲鱼,不只是为了买卖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找发现同担,遛猫遛狗,售卖技能,甚至是找工作。这种社群氛围,让低频交易成为高频流量,进而带动平台整体活跃度。

相比之下,转转更像是一个工具型平台,用户关系链和社区氛围始终薄弱。缺乏黏性的C2C,对转转而言成了烧钱却无法沉淀的负担。

砍掉C2C,用户何去何从?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转转的发展史,那大概就是“变动”。它的十年,是一部充满反复、缺乏定力的故事。

并且,从现状来看,两次“撤退”也未能让转转找到一条能够站稳脚跟的路径,相反,频繁的战略摇摆,也让用户心智日益模糊。

早期,转转依靠C2C模式迅速起量,试图成为“闲鱼之外的另一选择”。2016年,公司推出验机服务,试水C2B2C;2020年又通过合并二手手机B2C平台“找靓机”,押注在二手手机垂类市场;到了2022年,它喊出了“二手拯救世界”的口号,重返全品类。如今,随着自由市场功能的彻底停摆,转转手中的筹码,也只剩下了C2B2C和线下二奢门店。

这种频繁的战略摇摆,对用户和市场而言,代价不小。

最直观的风险是用户流失,砍掉C2C本就会造成一波用户跑路,而转转又在全力推高奢侈品,这一类本身就很单价高且受众圈层有限的品类,自然会再劝退一波用户。

在QuestMobile发布的《2025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的APP用户规模增长榜单(MAU亿级),闲鱼排在了13,而转转并未上榜。

这不免让人想到2020年转转合并找靓机后,月活跃用户从3500万腰斩至1507.5万,几乎是一场腰斩式下跌,这似乎也意味着,战略调整往往伴随着用户规模波动而进行。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流量生态的破坏。C2C模式的魅力在于低门槛,它吸引大量个人卖家和长尾商品,形成高频互动的社区氛围。用户可能为了卖一本书、一台旧电饭煲而来到平台,却在浏览中顺带看到高客单价的3C商品。C2C业务天然就是一个流量入口,从低频到高频,从低价到高价,是一个很顺畅的过程。

而当转转砍掉C2C,这个通道瞬间关闭。缺乏长尾用户贡献的流量池,C2B2C业务的触达能力也随之削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转转试图摆脱闲鱼的阴影,却仍难逃脱被闲鱼“支配”的恐惧。

虽然以C2C模式起家,但闲鱼并未固守C2C,而是持续升级产品逻辑。去年,“闲鱼奥莱”频道上线,通过引入B端商家,拓展临期品、微瑕品等新货盘,在保持C2C灵活性的同时,探索出新的增量空间。

换句话说,闲鱼是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加法,而转转却是在反复否定自己。这让转转的战略调整显得更像是被动应对,而不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主动选择。

在资本市场缺乏新鲜输血的背景下,转转的每一次转型,更像是一场在资本舞台上,寻找聚光灯的“自我感动”。

押注C2B2C模式,质检是转转难以逾越的门槛

C2B2C被转转视作自救的稻草。但这种模式的成败,几乎完全依赖于一个环节——质检。正是在这里,转转的软肋不断暴露出来。

2023年爆发的“猴大腕事件”,让转转的质检体系遭遇了一次全面的信任危机。同一部手机在半小时内两次质检,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的结论是“无瑕疵”,第二次却变成了“屏幕细微划痕”“摄像头有斑点”。这种前后不一的鉴定报告,让用户质疑平台标准的随意性。

虽然转转事后追加2-3亿元用于售后保障,并推出“七天无理由退货”,试图修补裂痕,但信任一旦丧失,恢复远比赔付困难。时至今日,社交媒体上仍有大量用户吐槽“转转验机不靠谱”,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转转的案例已超过十万件。

更严重的是,这种用户的信任危机,也被扩散到了转转在二奢领域的布局。毕竟,相较数码产品,还能借助硬件工具来量化评估,二手奢侈品则是另一道更难跨越的门槛,尤其是奢侈品的工艺差异极大,造假技术迭代飞快,鉴定的主观性远高于数码类产品。

壹度PRO在转转的超级门店里发现,一些带有明显瑕疵的包,被标注为“95成新”,相较数码产品,在高客单价的二奢交易里,这样的体感意味着信任的动摇。无独有偶,作为转转入局二奢市场重要抓手的红布林(已被转转收购)就曾因“货不对板”饱受争议,曾有买家在社交媒体上爆料,从平台购入的包,再卖回给平台时,却被判定为假货。

或许也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在转转近年来的发展中,转转选择对质检方面进行重金投入,并在二奢业务上,开出线下门店,意图与用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过去几年,转转在深圳、成都、青岛建立了三大质检中心,配备17个分站与超过2000名质检师。同时,线下扩张如火如荼,今年5月北京开业的超级转转门店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但这又会让转转陷入另一个老问题——成本居高不下。质检师的人工成本、线下门店的租金与库存占用,加之奢侈品本身的低流通性,使得资金周转压力巨大。

超级转转线下店的场景就是缩影,壹度Pro线下探访后看到,虽然门口排队进店的人络绎不绝,但真正结账的顾客却寥寥无几。据店员表示,超级转转还有独立小程序,部分二手商品并未出现在APP中,造成货物流转的进一步割裂。

这意味着,即使消费者走进了门店,也未必能让线下门店的流量,有效的反哺线上流量,更难言与线上平台的库存形成良性循环,反而可能因为沉重的租金与库存,进一步拖累平台的盈利能力。

结语

转转砍掉C2C业务完全转向C2B2C模式本质上是断臂求生。但战略摇摆、信任危机、成本压力和政策风险,构成了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C2B2C模式的逻辑很清晰:平台通过统一收购和质检,降低买卖双方的不对称信息,进而提升交易效率与安全感。但要让用户真正相信“官方质检”,就必须保证稳定、透明的鉴定体系,而这往往意味着持续的高投入。

但问题在于,转转既没有像阿里的资本输血,也没有形成闲鱼那种社群自循环的流量优势。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重资产的质检与门店扩张很容易陷入两难,即投入不足,难以赢得信任;投入过多,又会让成本高企,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或许,只有巧妙地解决好“信任和成本”的平衡,转转才有可能摆脱闲鱼和爱回收的阴影,在更多的细分类目上站稳脚跟,因此,对眼下的转转来说,“信任和成本”不但考验着企业的取舍能力,更是一场转转的“成人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度Pro”,作者:Ekko,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可穿戴设备重功能,而非性能。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