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失败,云海肴永久退出团餐市场,究竟做错了什么?

团餐界·2025年07月23日 13:47
把团餐当做简单易复制的蓝海市场,是最重大的战略误判
云海肴
A轮北京市2009-10
云南美食餐厅品牌
我要联系

新加坡国家法院的木槌重重落下,7000新元罚款定格在2024年7月17日的庭审记录中。

对于知名中餐品牌云海肴而言,这笔数额本身或许并非致命一击,但其背后的品牌危机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法院宣判,云海肴正式宣布永久关闭团餐业务及涉事分店,这场因字节跳动171名员工食物中毒引发的惨痛教训,最终以跨界者全面溃退收场。

事件的核心并非偶然失误,而是源于企业对新业务领域的系统性误判。

战略冒进:误判团餐战场

深入剖析这场灾难,首当其冲的是战略层面的严重冒进。

2024年7月30日,云海肴为字节跳动新加坡总部供应的团餐中,爆炒鸡丁样本每克检出超过20万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超标安全标准2000倍。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直接指向企业跨界时的根本性错误:云海肴在道歉声明中坦承,“未能在首次试点团餐业务时充分评估风险”

作为传统餐饮品牌,其门店运营经验与B端团餐业务存在本质差异,这种认知不足导致了多重连锁反应。

规模陷阱尤为突出,事发当日供餐量远超门店承接能力,后厨流程崩溃埋下隐患;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的断裂,从中央厨房到运输配送的温度控制体系形同虚设,最终演变为食安危机。

新加坡食品局的突击检查结果具象化了这种失控——在纳福城分店货架背后的塑料垫下,执法人员发现了超过10只活体蟑螂,未清洁的刀具与操作台成为病菌温床。

当商业拓展的野心超越专业能力,食品安全防线的崩塌几乎不可避免,而这仅仅是问题冰山一角。

管理失能:体系漏洞击穿食安底线

进一步回溯事件全程,管理体系的漏洞更深刻地击穿了食安底线,加剧了整体危机。

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对云海肴系统性失能的精准诊断。

供应链的蝴蝶效应首当其冲——团餐对食材标准化、仓储物流的要求远高于散客餐饮,但调查显示,云海肴在“原料溯源-加工-存储-运输”链条上均未建立有效监控机制。

此外,运输环节的温度与时间管理失效,直接导致致病菌增殖。

更为严重的是品控机制的全面失灵,作为拥有六年运营经验的企业,云海肴始终未建立第三方食安审计机制。

当蟑螂在操作区自由穿行、卫生死角长期存在时,企业自检体系完全形同虚设,法官特别强调的“缺乏重视态度”,实则是品控文化的彻底缺位。

雪上加霜的是危机应对的迟滞:从7月2日CEO当庭认罪,到7月17日判决落地,云海肴半月才发布首份道歉声明,更在公众舆论中摧毁了品牌公信力,暴露了组织韧性的致命短板。

云海肴的溃败绝非孤立案例,它为整个餐饮界敲响了跨界警钟,揭示出团餐市场绝非蓝海生意的试验场。

跨界启示录:团餐不是蓝海生意的试验场

跨界者常陷入三大认知谬误,其根源在于低估了专业壁垒的复杂性。

团餐涉及集中采购、大规模加工、配送、HACCP体系等专业模块,传统餐饮的“前店后厂”模式无法直接复刻。

莆田餐厅能在此次事件中独善其身,正是因其建立了独立的团餐运营体系,这凸显了跨界者需具备的专业敬畏。

成本逻辑的严重错配同样危险,为争夺企业客户,新入局者常陷入低价竞争,但压缩成本若以牺牲食安为代价(如减少品控人员、降低设备投入),终将引发灾难性反弹。

云海肴7000新元罚款背后,是品牌价值数千万的隐性损失,这一教训警示着成本控制不能凌驾于食安之上。

随着云海肴永久关停团餐业务、解体重建食安体系,这场跨界实验以沉重代价落幕,但其警示意义远超个案。

新加坡食品局在公告中重申的“所有经营者必须确保环境卫生”,恰是团餐行业的生存铁律,这一原则不容任何妥协。

在万亿级团餐市场诱惑面前,企业更需清醒认知——这里没有流量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食安坚守;没有规模神话,只有对专业主义的极致敬畏。

当消费者用健康为企业投票,任何管理漏洞终将付出百倍代价。

云海肴用血的教训证明:团餐这门生意,容不得半分侥幸。唯结合深度的行业认知,将食安内化为企业文化核心,跨界者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团餐界”,作者:团餐界,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云海肴
我要联系
云南美食餐厅品牌

下一篇

下半场怎么打?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