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传言背后,月之暗面再向海外走了一步
一年没有拿到融资的月之暗面,终于也迎来了好消息。
据悉,月之暗面近期将完成数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还有消息源指出,这次融资将以海外基金领投,且指向了a16z,这或许标志着月之暗面接下来将把发展重心转向海外市场。
针对上述消息,光锥智能问询了月之暗面,但截至发稿前,暂未收到月之暗面的回复。
近期,著名投资人、“SPAC之王”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也在播客《All in》中赞赏Kimi K2,这或许不是一次简单的称赞。
“我们把大量工作负载都转到了Kimi K2上,因为K2的性能确实足够强,而且说实话,比OpenAI和Anthropic便宜太多了。”查马斯说。
此前,查马斯多次利用SPAC模式帮助这些公司绕过传统IPO流程,快速进入资本市场。结合月之暗面一直都是在拿美元基金的钱,或许这也意味着,月之暗面计划跳出国门,在海外完成IPO计划。
在DeepSeek冲击之后,月之暗面的发展战略也有了极大的调整,这家公司正在试图通过以底层模型优先和重押智能体两个方向,重新夺回市场的注意力。
而杨植麟的商业规划,就从公司发展路线的调整上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是靠智能体做付费订阅,向C端用户收钱;二是试着做API商业化,但目前业内对单纯的API收费模式并不看好。
试水商业化的杨植麟,看到了AI产品C端商业化的可能性。
“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用户是有可能产生商业价值的。你看OpenAI,C端用户产生了很大商业价值,占了它营收比较大比例。”杨植麟说。
对于靠长文本Kimi出圈的月之暗面来说,顺势做C端是一条最符合公司基因的路线,毕竟比起已经在B端摸索出平台和方案的智谱、阶跃星辰来说,转头再做B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回归基模、探索商业化,月之暗面要赚用户的钱,海外市场无疑是一块更香的蛋糕。
出海,杨植麟的不二选择
一直看起来不着急商业化的月之暗面,也终于正式开启了赚钱的第一步。
9月末,月之暗面在海内外上线了OK Computer Agent,和之前内测上线的“DeepResearch”主打的深度研究模式不同,这是一个全栈智能体助手,相比于前者更适合用来做行业调研等分析工作,后者更适合完成一些复杂的调度工作,比如做个PPT、设计一个网页出来。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月之暗面率先开启了在海外的全面上线,早于国内开放的速度。
9月26日,当国内还只开放内测名额的情况下,OK Computer率先开启了在海外市场的全量上线。不过,对于不付费用户来说,也只能免费试用三次,对标首次全量上线时开放一天3次左右试用机会的Manus,月之暗面开放的“白嫖”次数大大减少,限量开放也说明了可能和智能体成本过高有关。
借着OK Computer和之前的DeepResearch,Kimi顺势开启了会员订阅计划:海外为19美元和39美元、199美元三档;国内则分为49/99/199元三档。权益主要围绕在输出速度更快的K2 Turbo模型、深度研究和OK Computer三项服务的使用次数。
这次试水,月之暗面内部也对商业化给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期。
据中华财经网消息,有月之暗面内部人士透露,他们预期在一年内,通过国内外C端市场实现约1亿美元的收入。
一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产品要拿到超过千万ARR的表现水准,这对于初启商业化的月之暗面来说,不算是一个轻松的目标。
相对于国内市场,目前付费习惯更好的海外市场成了智能体产品的“必选项”。
目前开启付费计划的破千万ARR智能体产品,比如Manus、GensPark,都选择了海外市场。以智能体为核心卖点的Kimi,也难免要将重心放到海外市场的推广上。
最近,月之暗面也释出了多项和海外相关的岗位,包括海外社媒增长运营、海外开发者运营、海外达人媒介、海外API商业化等岗位,这些岗位多设置在今年9月。
几个月前发布的新基座模型Kimi K2选择开源,目前来看,也如愿成为月之暗面培养开发者生态、进军海外市场的一块敲门砖。
但随着国内大模型创企纷纷将下一个发展重点转向海外市场,月之暗面还需要更多个“Kimi K2”。
比如,智谱今年的发展重点同样转向了海外市场,并在今年下半年先后发布了GLM 4.5、GLM 4.6两个模型。虽然在今年8月,Kimi K2还是调用量仅次于DeepSeek、Qwen系列模型的存在,但目前,榜单上已经看不到Kimi K2的身影。
据OpenRouter数据,近一月模型调用量Top 20的队列中,Kimi K2不再上榜,而智谱的GLM 4.6开始出现在榜单中,单月调用量位列第十七。从模型近一年调用量来看,智谱的Z.ai也排在公司前十的位置。
在成为“必争之地”的海外市场,月之暗面接下来,还需要和更多对手竞争。
月之暗面想活成OpenAI的样子
转向海外市场,月之暗面的改变不仅仅是“试水”,而是今年发展路线调整后的必然结果。
审视月之暗面“推倒重来”的一年。从加强重视基模训练,到押注Agent、做Agent商业化,月之暗面开始越来越像去年的OpenAI。
月之暗面明显的改变,从DeepSeek发布后开始出现。聚集资源攻克底座——基础大模型,就成了杨植麟的首要选择。
Kimi K2模型发布后,参与该模型研究的员工Justin Wong在知乎上回忆,在年初月之暗面的反思会过后,杨值麟作出了不少激进的决策,比如不再更新 K1 系列模型,集中资源搞基础算法和 K2。
月之暗面也同样停止了投流。这样做的后果是,曾经声量相当的对手豆包已经拥有Kimi助手近6倍的月活(1.32亿),DeepSeek、腾讯元宝也将其甩在身后。
转向基模研发后,月之暗面不仅是为了靠优质模型赚取开发者的使用和关注,还是为了在这个更好的基座上开发一系列产品。
有接近月之暗面的人士曾对光锥智能表示,Kimi K2的首要追求是智能的上限,万亿参数可以为后续的推理模型打下最扎实的地基。K2的推理及多模态已经在路上。
如今,在Kimi K2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微调和训练的方式做产品,月之暗面已经拿出了OK Computer。从官网招聘信息来看,月之暗面还准备做AI Coding类等Agent产品。
智能体,就是月之暗面接下来重押的商业化方向。
从Kimi开启会员付费订阅模式来看,Kimi正在学着像OpenAI一样,通过把优质模型+产品打包的付费模式赚钱。
杨植麟本人非常看好Agent接下来的“钱景”。
“现在很多Agent产品,能端到端产生价值,所以也要看你是什么用户。如果只是闲聊、查天气,商业价值没那么大。但如果是Agent专业用户,本身有很好的生产力价值。”杨植麟说。
对比OpenAI和月之暗面的付费定价,月之暗面的最贵档也瞄准了OpenAI的Pro版本200美元的定价,开出单月199美元的高价。但相对于OpenAI提供GPT-4o、GPT-5等多款大语言模型+DeepResearch(深度研究智能体)+视频模型Sora无限用等多项福利,Kimi能给到的订阅价值还相对有限。
而结合后续月之暗面可能发展多模态、AI Coding等机会,可以预料到的是,Kimi会员的体系也会继续扩充加码,吸引海外用户迁移。
初试商业化的Kimi,能在海外挖到一桶足够有分量的金吗?
虽然Kimi走的是和OpenAI类似的模型+产品捆绑销售模式,但在定价上,Kimi基本就是对标着智能体产品Manus的定价,会员三档价格的设置完全一致。而Manus、Genspark们的最高档定价也都是199美元。
但单从访问量来看,Kimi还没有拥有和Manus们匹敌的用户基础。SimilarWeb数据显示,今年9月,Kimi单月访问量在24万左右,其中89%访问量来自国内,而Genspark访问量为880万,其中访问第一的市场在日本,占到整体访问量30%左右。
要想在海外立足,Kimi还需要靠技术和营销继续撕开海外市场的口子。
“五小虎”中,月之暗面走了一条最冒险的路
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鸿沟,正成为AI独角兽们的生死线。
而相比月之暗面,其它五小虎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MiniMax靠海螺AI和AI社交产品赚C端用户的钱,而阶跃星辰、百川和智谱目前都在做To B/G的生意。对标起来,月之暗面的C端Agent规划,显得姗姗来迟。
现在,杨植麟终于补上了这份答卷的一部分。
“一是API服务,二是'一方产品'(即模型方下场做产品)。我们都会做一些尝试。今天最主要优先级是把模型做得更好,这依然是首要目标。在模型提升过程中,如果在某些方面领先,确实有商业化空间。”杨植麟说。
在他的眼中,这个赛道不乏成功的先行者。杨植麟也提到,目前头部公司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每一两个季度可能实现两三倍增长。而月之暗面会动态观察,并做出相应尝试。
但无论是API还是做Agent收费,两条路看起来都不好走。在模型开源后,闭源模型如果没有明显优势,难以卖出一个价格,溢价空间有限的情况下,API付费早被业内视为一门不太赚钱的生意。
此前曾做两款产品出海,到后来叫停,这一次,月之暗面去海外赚钱的路能走通吗?还暂不得而知。
不过,月之暗面之所以能在商业化上保持耐心,与其充足的资金储备直接相关。
不算未披露的该轮融资,目前,月之暗面累积四轮融资超过110亿元,算是国内手握资金最多的AI公司之一。虽然近1年没有融到资,但是月之暗面目前团队在300人左右,团队规模算不上冗余。
此外,随着AI大模型训推成本的下降,AI公司们要承担的运营成本压力不再厚重。
有接近月之暗面的人士告诉光锥智能,AI公司的最大成本基本都是算力,其他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接下来,月之暗面的目标,仍然直指最高处。有员工表示,已经发布的K2是对标海外闭源模型的顶端研发,它瞄准的是OpenAI和Claude Opus 4,这个目标之高不言而喻。
向前,是追AGI,向后,单薄的商业化会让这家公司摔的比其他“五小龙”更狠。月之暗面,能走出一条和OpenAI相近的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锥智能”(ID:guangzhui-tech),作者:魏琳华,编辑:王一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