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掀桌”,诺和诺德的转折点
102年来,诺和诺德只换过五任首席执行官(CEO)。
然而,在2025年6个月之内,诺和诺德撤换了两次管理层。这家手握明星减肥和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的企业,正经受着人事大地震。
5月诺和诺德突然宣布CEO周赋德(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将卸任,8月杜麦克(Maziar Mike Doustdar)上任后,一度带动诺和诺德股价回升39%。没想到,这位新CEO上任仅两个半月后,更大的人事震荡来了。
10月21日,诺和诺德宣布,包括现任董事长在内的七位董事会成员即将离任,其余五人留任,原因是就董事会未来人员构成,董事会与公司主要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未能达成一致。
“利空。”一位跨国投资机构医药业分析师认为,“短期内两次换管理层,表明基金会对现在的整个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是不满意的。你自己都不满意,投资人就更难有信心了。”
新董事会仍是过渡
诺和诺德将于11月14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选举新的董事会成员。
在管理层重组问题上,与诺和诺德基金会有分歧,是导致诺和诺德现任董事会成员集体辞职的主要原因。诺和诺德基金会拥有诺和诺德多数票控制权。
诺和诺德董事会曾提议,在保持人员连续性的同时增补部分具备特定新能力的成员,以实现董事会更新。基金会董事会则希望进行更广泛的重组。简单地说,诺和诺德董事会希望慢一点调整成员,而大股东想更快调整到位。
诺和诺德基金会火速提出了新的董事会成员人选,计划让拉尔斯・雷比恩・索伦森(Lars Rebien Sørensen)担任主席一职。他曾于2000年至2016年任诺和诺德CEO。同时被推选进入诺和诺德董事会的,还有另两名基金会高管。他们都是诺和诺德基金会的“嫡系”。
“这是一种积极股东的做法,单纯地看没什么问题。”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对《财经》表示,问题在于,诺和诺德基金会提名的新任董事会,似乎也是一个“过渡政府”。
基金会计划让索伦森担任诺和诺德董事会主席的任期限定为两年至三年。此间,索伦森肩负两项关键使命:一是支持诺和诺德新管理层推进转型计划,助力公司重获增长动力;二是物色并任命一位能带领这家丹麦大型制药企业迈入下一个十年的新主席。
这意味着,诺和诺德可能至少要经历两三年的转型期,才会进入下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对投资人来说,我可以再相信你一次,但要等你至少先拿张成绩单出来看看。”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说。
本来,看好诺和诺德的大有人在,它一度在最火爆的减重赛道独占鳌头,是全球新型减重药物市场的发起者。2021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这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药物。
然而,到2025年,诺和诺德在美国肥胖治疗市场的先发销售优势被主要竞争对手礼来夺走,仿制药品也在冲击市场。起因是司美格鲁肽的长期缺货。
在减肥降糖市场失地,促使诺和诺德不得不实行一项全球性的重大重组,预计持续到2026年底在全球裁员约9000人,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机会,包括商业执行计划和研发项目。
诺和诺德现有员工7.84万名。在这轮裁员中,丹麦本土预计裁员约5000人。据《财经》了解,目前诺和诺德已经终止所有细胞疗法业务,在中国,也开始裁撤一些工厂的岗位,并对业务线进行重组。
上述裁员计划在中国的执行情况,诺和诺德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以官方渠道公开的信息为准。
诺和诺德预计,到2026年底,年度总节省额将达到约80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88.5亿元)。
“因为公司现在对未来没有那么确定,不可能再花那么多钱在非重点的业务上。它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减重,重新抢回美国市场。”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指出。
一再错失机遇
诺和诺德基金会的不满,主要针对诺和诺德在减重领域的表现。
在2025年10月21日召开的电话会上,索伦森承认,诺和诺德需在竞争更激烈、更受消费者驱动的肥胖治疗市场中立足,“近期公司增长放缓印证了这一市场现状”。
5月突然被宣布卸任的周赋德,担任诺和诺德CEO一职八年多,力推减重降糖药司美格鲁肽上市,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最高的“药王”。
然而,周赋德的功绩被市值给埋了。从2024年7月,最大的竞争对手礼来同类药物获批用于减重开始,诺和诺德股价一路下跌,美股价格从143美元跌至2025年8月的最低点45美元,市值蒸发约4800多亿美元。
这令投资者感到不满,认为诺和诺德在减重市场失误和转型迟缓。于是,诺和诺德基金会出面,一手促成了周赋德的离任。
8月,诺和诺德现任CEO杜麦克(Maziar Mike Doustdar)上任,并开启全球重组计划,提出重点投入糖尿病及肥胖症领域。但,他还是得面对缺货这个结,产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2年3月,也就是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减重后九个月,就因“断供”被美国FDA列入药品短缺清单。这导致司美格鲁肽仿制药出现,并迅速占领市场。据诺和诺德估计,约有100万美国人正在使用其核心成分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
在美国,药品被列入短缺清单期间,药剂师可以合法配制品牌药物的仿制版本。尽管FDA强调,配药产品未经安全性和有效性审评,但其最低价可比品牌药物下降90%,因此吸引了大量使用者。
虽然,礼来的替尔泊肽也一度被列入药品短缺清单,但在2024年10月被移出,司美格鲁肽则持续到2025年2月。四个来月的空窗期,替尔泊肽能狠狠发挥一把。
现在投资者们抱怨,诺和诺德没有更早谋划扩大产能。
“诺和诺德习惯了以前胰岛素的销售方式。它的路径是慢慢做,从比较小的市场规模,一年年持续攀升,直到整个胰岛素市场达到今天的规模。”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认为。
全球第一支胰岛素面世于1921年,诺和诺德两年后加入这一市场,从此专注内分泌领域。过去近百年,它推出了全球首支胰岛素注射笔、首款长效胰岛素,一步步改变患者用药习惯、并始终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而整个胰岛素市场,直到2024年,仍在保持增速,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
“尤其是在美国,诺和诺德不断推出新的胰岛素产品,通过保险机构和药品福利机构占据主要市场,同时还保持着高售价。它不需要大规模扩产,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利润。”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介绍,这是过去处方药在美国推广和销售的常见路径,也是诺和诺德的舒适区。
对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或许也是类似想法。司美格鲁肽2017年就在美国上市了,那时,它是一款治疗II型糖尿病的药物,延续原有做法似乎顺理成章。
但是,在2021年打开减重市场后,诺和诺德的反应慢了。司美格鲁肽2022年初就被列入药品短缺清单,直到2023年末,它才宣布大规模扩产,并且,需要花上几年时间自建产能。
跟在诺和诺德身后的礼来,却在推动自家GLP-1药物上市时,就已谋划扩产。2023年11月替尔泊肽获批用于减重的同时,礼来宣布,到年底产能将是2022年底的两倍。
“事后回顾时,总能更轻易地判断‘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索伦森透露,诺和诺德基金会认为,“管理层未能及时认识到一些根本性变化,反应过于迟缓。”
长期缺货不但让患者转投仿制药,也导致一批医生,转向替尔泊肽。
在2025年第一季度,礼来GLP-1类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处方量占比53.3%,超过了诺和诺德的46.1%。根据上半年财报数据,这一处方量占比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达到57.0%、42.5%。
“转用替尔泊肽之后,再让医生重新选择司美格鲁肽是很难的。”前述跨国投资机构分析师称,一方面,多数医生都会避免让慢病患者频繁换药,以免病情波动;另一方面,双受体的替尔泊肽,临床试验呈现出比司美格鲁肽更好的疗效。
消费化转型迟缓的中国缩影
没有及时扩产,只是诺和诺德管理层错失良机的一个表现。根本在于,他们没有及时看到GLP-1减重市场的强消费属性,导致一系列决策落后于竞争对手。
诺和诺德在中国对司美格鲁肽推广表现出的迟疑,或许正是其转型迟缓的一个缩影。
在2025年的一次医药行业会议上,有业内人士介绍,在四五年前与诺和诺德沟通布局院外市场,但被明确拒绝了,因为公司认为糖尿病患者都牢固地跟着院内的医生。这个选择,让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院内市场长期局限于内分泌科。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2024年11月在中国上市后,“定位一直不清晰,在专家方面,不清楚该与哪个科室更多合作,也不清楚与哪些学术组织合作。”一位三甲医院减重门诊的医生告诉《财经》,“诺和诺德的人换得跟走马灯似的。”
诺和诺德在中国刚刚调整了架构。
2025年6月,将原先的肥胖症业务部与胰岛素组合并,成立了新的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据《财经》了解,此前,肥胖症与糖尿病,是彼此有竞争的两个团队。
2025年10月,《财经》询问了北京、河北的三家三甲医院,它们都有糖尿病版的司美格鲁肽,但只有一家有减重版的。
减重,才是GLP-1药物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推手。投资机构晨星(Morningstar)2024年预测,2031年GLP-1市场总规模可达2170亿美元,其中68%来自减重适应症。
投资机构对GLP-1的期待,是建立在其消费属性上的,这更依赖院外市场。至少在中国,减重类药物,很难在院内获得爆发式增长。
因为,进入医保目录,是在中国拓展院内市场的最大助力。但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如果一个药品主要功能是减肥,医保肯定不报。如果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减肥,用来治病这个适应症医保可能会报销,但减肥这个适应症医保必须不报。”
诺和诺德基金会显然已经意识到,减重市场的“消费化、动态化”是其必须尽快适应的全新变化。
针对 “快消属性增强的肥胖市场”,当前拟提名的诺和诺德董事会成员中,海伦娜・萨克森具备快消品背景。不过,她要到2026年3月才会加入。
索伦森还提到另一名曾在生物产业长期任职的候任独立董事,认为未来将进入GLP-1类药物大规模营销阶段,蛋白质制造能力需要达到非常大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他将会非常重要”。
诺和诺德也放下身段,于2024年开始与京东健康这类电商平台合作。这是中国最大的药品线上销售平台,而线上,正是消费属性药物最大的战场。
据摩熵医药数据库,在2024年,即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合作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以17.76亿元销售额、142%增速登顶中国网上药店销售额榜首。2025年第一季度,诺和诺德肥胖症产品在中国销售额达到7.04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7.8亿元)。
但是,根据诺和诺德财报计算,2025年二季度,肥胖症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急转直下,跌落到约1.58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因为竞争对手来了,并且直接由线上切入。
礼来的替尔泊肽2024年12月正式在中国开始用于减重适应症的销售,第一步,就是在线上消费平台美团首发,司美格鲁肽在美团的销售,与其同步开始。至于国内企业信达生物的GLP-1减重药物,2025年6月获批后,7月初就开始在三大线上平台阿里、京东、美团销售了。
一众国产减重药物仿制企业也迫不及待,2026年3月,司美格鲁肽的核心化合物在中国专利将到期,华东医药、石药集团、丽珠集团的司美格鲁肽,都已递交注册申请。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诺和诺德在中国新成立的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如何从自身擅长的学术推广,转向消费市场的营销之战,有待观察。
在全球范围内同样。虽然诺和诺德董事会明确未来会优先补充 “美国市场经验+消费者领域经验”的董事,但在投资者看来,这仍是一份尚未书写的答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作者:凌馨 辛颖,编辑:王小,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