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集团加快出海,压力给到新希望和刘永好

源媒汇·2025年10月24日 19:30
汉中首富也有压力
海大集团
定向增发广东省2016-06
饲料生产制造商
我要联系

酝酿一个多月,饲料龙头海大集团终于公布了分拆子公司港股上市一事。

近日,海大集团公告称,公司将分拆控股子公司海大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大控股”)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同时将下属境外与与饲料、种苗和动保产品生产经营相关的子公司股权重组至海大控股旗下。

上述分拆重组事项正在推进过程中。而公告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即10月20日,海大集团股价大跌,收盘价报57.41元/股,跌幅超6%。

为什么海大集团加快海外业务布局并分拆上市,会被资本市场视为“利空”消息?

答案藏在海大集团随后发布的一则公告中。

10月21日,海大集团控股股东——广州市海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灏投资”),将持有并质押予招商证券的1185万股股份进行了展期,占公司总股本约0.71%,质押用途为自身生产经营。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这笔到期股份质押,也透露了海大集团当前的杠杆压力。并且,海大集团没有选择“A+H”模式赴港上市,而是“A拆H”模式,目的虽同是布局海外业务,但两者之间存在天差地别。

海大集团分拆出去的,恰恰是公司赚钱且有前景的资产,自然,看在眼里的“聪明钱”会做出对应的判断。

全力出海

海大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番禺的饲料企业,由陕西汉中农民家庭出身的薛华创立。薛华是农业专业科班出身,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修读饲料和养殖相关专业。

硕士毕业后,薛华进入广东农科院技术开发公司研究鱼虾饲料,完成科研经验的沉淀。当时,饲料行业处在粗狂发展阶段,有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薛华,将海大集团从一家小厂,一步步发展为当前的饲料行业龙头企业。

2022年,海大集团营收突破千亿,并在2024年超过了新希望,登顶“饲料之王”。这也让背后实控人薛华的身价水涨船高,成为“汉中首富”。

根据胡润富豪榜数据,2025年薛华财富值达235亿元,排名第1148位,较2024年财富增加了40亿元、名次上涨了189名。

2022年是一个重大分水岭,饲料行业面临着地缘政治冲突、疫情管控、非洲猪瘟持续影响等多种挑战。

如此之下,昔日“饲料之王”新希望开始侧重布局养殖业务,而海大集团则选择了逆势扩张,在饲料业务收入上完成“超车”。

其中,2021年、2022年,海大集团加大海外业务布局,一方面是扩建产能,包括在越南、印尼、埃及、厄瓜多尔等地区扩大产能或建设工厂;另一方面则是推进供应链、研发的本地化,比如搭建海外服务团队、建设原材料加工厂。

海大集团的海外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21年之后。集团海外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43亿元上涨至2024年的14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3%,2025年三季度进一步同比增长10.87%至82.2亿元。

而在海大集团的海外业务逐渐走向“丰收期”之时,薛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全力出海,分拆境外业务子公司股权并重组到海大控股手中。

关于分拆上市事项,海大集团称,拟分拆主体海大控股未来将聚焦在亚洲(不含东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三个地区独立经营饲料、种苗和动保业务;同时,公司将长期保持对海大控股的绝对控股权,上市日起5年内持有股权比例不低于75%。

尽管海大集团对此做出了承诺,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分拆境外业务赴港上市,或都将对集团本身的收入、盈利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海外业务出资来源、股价大跌、如何填补利润空缺、保障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存在向供应商“押款”、降低负债等问题,源媒汇致函海大集团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汉中首富也有资金压力

当前,A股上市公司迎来“A+H”两地布局热潮,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筹划发行H股完成港股上市,即“A+H”模式;A股拆分业务赴港上市,即“A拆H”模式。

成果相同,两种路径产生的影响却有着巨大差距。

“A+H”模式是上市公司以整体资产在境外发行股份,获得国际资金的同时扩宽融资渠道,走向海外市场;而“A拆H”模式则是上市公司分拆部分业务赴港上市,将该部分业务走独立经营路线,除了国际资金和融资渠道之外,还有业务多元化经营的考量。

关键所在,恰是海大集团选择“A拆H”模式。

一方面,海大集团前期经过大规模投入资金发展海外业务,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公司重要利润来源。

公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大控股营业收入分别为70.68亿元、90.97亿元和117.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94亿元、5.31亿元和7.55亿元,净利润占到海大集团比例分别为9.3%、18.5%和16.1%。

另一方面,与美的集团分拆安得智联、歌尔股份分拆歌尔微等赴港上市不同,海大集团分拆海大控股不是将单项业务独立分拆上市,而是将海外市场业务分拆上市,分拆重组之后,两者之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把前期重点投入资产、赚钱且有前景的业务分拆独立上市,削弱的不只是海大集团本身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掏腰包”的还有其余中小股东。

上述提及,海大集团在2021年开始重点布局海外业务,公司整体也开始“变重”。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过去几年,海大集团的负债、存货双双走高。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整体负债规模并不大,且呈现冲高回落走势,由2020年的45.7%升至2023年的56.5%,2025年第三季度回落到47.9%。

但有息负债部分却呈现快速上涨,上述同期,从61.7亿元升至130.2亿元,回落到2025年三季度的101.9亿元。更重要的是,公司经营资金流动压力短暂缓解之后,又开始走下坡路,现金短债比从2023年的0.65倍跌到2025年三季度的0.38倍。

海大集团的收入快速增长背后,不仅是建设厂房等固定资产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70亿元飙升到2025年三季度的169.3亿元,还有存货规模也随之激增,同期由72.5亿元增至105亿元,峰值一度达126亿元。

同时,海大集团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也从2020年的20.6亿元飙升到2025年三季度的120.7亿元。

这些数据综合来看,说明海大集团的收入不断扩大,且对客户有着很强的催收款能力,但存在存货、固定资产投入过多的问题,导致公司现金流净流入不稳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海大集团亦有可能对供应商进行“押款”,保证账面有足够的现金。

海大集团还存在另一个重大风险,也是过去几年加杠杆的来源,即质押股权。

Wind数据显示,2020年3月起,海灏投资开始频繁将海大集团的股份进行质押融资,质权人主要为证券公司和信托机构。截至2025年10月22日,累计质押5496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6.04%,占总股本的3.30%。

面对公司经营现金流、存货、债务流动性等诸多问题,薛华找到了一个解决路径:分拆重组海外业务,全力出海。

压力给到了新希望

对于海大集团来说,将海外业务分拆独立经营,公司资产质量、盈利表现难免会受影响,但这确实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新希望能够成为“饲料之王”,得益于其很早就开始进行国际化布局,并且形成了“全产业链输出”战略——自1999年在越南建立首家海外饲料厂以来,如今在菲律宾、埃及、印尼等地拥有饲料生产到养殖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新希望称,公司重点布局的海外核心国家,如印尼、越南、埃及等国,饲料销量都已进入该国的前4名。

海大集团海外业务“高举高打”的模式,也让新希望及其掌门人刘永好倍感压力。

2024年,新希望实现海外饲料销售525万吨,同比增长12.2%。同期,海大集团海外地区饲料销售量为236万吨,同比增长38%;2025年上半年,新希望实现海外饲料销售超300万吨,海大集团则为超140万吨,差距在逐步缩小。

新希望在2024年年报中提出,“对饲料业务,在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重点市场份额”;2025年中报进一步提出,“在海外市场加大资源投入,稳步推进产能建设”。

应对“后来者”海大集团,新希望显然也要加快产能和经销网络布局了。

不过,新希望的海外业务布局一直采用“重资产控股”策略,自建饲料厂和经销商网络,更喜欢做区域深耕和全产业链控制,比如在埃及市场建设了4家饲料厂、1家种禽公司和多个养殖服务网点,实现埃及禽料市场占有率25%。

海大集团则选择了“核心工厂+卫星网点”模式,通过合资建厂、委托加工等方式,降低自身资本开支。同样在埃及,在开罗建设核心饲料厂以及在亚历山大、卢克索等地开设小型加工厂,形成150公里服务范围,使得产能利用率超85%以上。

本次海大集团分拆并重组海大控股赴港上市,募资也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产能扩张和本地化生产。

Wind数据显示,海大控股拟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东南亚水产种苗研发中心建设,投资额12亿元,非洲禽料产能扩建,预计新增产能100万吨/年,以及南美动保产品本地化生产。

海大集团正在全力冲刺2030年海外饲料销量720万吨的目标。反观新希望定下的目标,不及海大集团更有野心——海外饲料外销量挑战600万吨。

截图来源于Wind

当前,新希望的海外收入仍超过海大集团,但在盈利能力上已经输给了对方。而随着海大集团资本运作落地,新希望或许很快连市场份额也要失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源媒汇”,作者:利晋,编辑:苏淮,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海大集团
我要联系
饲料生产制造商

下一篇

巨头疯狂加码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