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怀旧”创造商业新潮流?

RET睿意德·2025年07月23日 10:30
在人类纪这场集体雪落中,年轻人正用怀旧作为语言,在记忆冰层上刻写新的叙事密码。

在任何一个时代,年轻人似乎总有属于自己的“怀旧时刻”。90年代的中国青年争相穿上港星同款的喇叭牛仔裤,80年代的韩国街头流行美式滑板和柯达相机,2000年前后的日本Z世代,迷恋昭和年代的咖啡馆、电车站与家电复刻风。与其说是在怀旧,不如说年轻人是在从未亲历的过往中,寻找情绪的锚点与身份的投射。

2025年,这种情绪再次被集体放大:CCD相机、撕拉片、卡带耳机、翻红的电视节目与演唱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流行,年轻人以一种近乎仪式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怀旧已不再是某个圈层的小众趣味,而成为可以共创、可变现、可持续的内容语言。

为什么每一代年轻人,都能透过“怀旧”创造商业新潮流?

怀旧正在从情绪寄托跃迁为一种主动行为。年轻人的怀旧消费,远不止于单纯的追忆旧时光,而是源于:

对不确定时代的心理防御:怀旧消费是用已知且安全的符号,建立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冲与认知锚点;

自我身份的再构建:通过穿戴、收藏、模仿过往符号,年轻人主动参与构建属于自己的时间线与文化身份;

抵抗高速变化的社会节奏:怀旧物件提供触感与节奏上的缓冲,使个体在数字化快节奏中找到“慢下来”的出口。

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被怀旧硬控,并非因为念旧,而是因为现实太新、太快、太浅——投入到怀旧场景,是他们对抗同质化生活体验、重建情绪归属与文化共鸣的方式。

为什么偏偏是“怀旧”?

怀旧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间,被一再激活。从80年代韩国青年追捧美式喇叭裤,到90年代日本Z世代沉迷昭和摩登风,再到千禧年前后的中国街头风靡港风发型与红双喜运动鞋,围绕怀旧的系列行为是历代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长尾偏好——它游离于主流之旁,却从未消失,穿梭于时代循环,却总能在内容与商品之间生长出新语义。

这类内容的吸引力,也正在被转译为一种“参与型表达机制”。2024年诺基亚复刻的1999年机型上线即秒罄,购买者不是为了回归功能,而是为了再次进入那段通信慢下来的节奏;宝丽来曾多次推出限定复刻相机系列,并附带个性化贴纸、滤镜和复古拍立得教程,不少用户将其作为古早人物设定的道具进行内容二创——商品的本体退居二线,内容的角色成为主角。

旧物之所以成为表达态度的意象符号,不是因为功能更强,而是它们更“有感觉”。正如心理学中的熟悉性偏好所强调的,人们天然倾向于认知负担小、情绪风险低的事物。那些被父母辈用过的东西,具备时间的缓冲滤镜,能迅速提供熟悉感与安全感。

为什么说“怀旧”是一种机制,而不是套路模板?

怀旧行为在平台端的意义,远不止用户对旧物的情感偏好——它已成为一套稳定的内容生成公式,深度嵌入到了算法机制与平台生态结构中。本质上,怀旧并不是一种“为平台而生”的内容,它原本是非主流、非效率导向的文化表达。但正因具备三种近乎理想的传播特质:情绪浓度高、参与门槛低、呈现形式好复制,它反而被平台机制“选中”,被快速格式化为高适配内容。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它是天然的易共鸣主题;对于平台而言,它是可以被格式化、可规模扩散的高效内容。平台早已学会不再追逐新意,而是押注熟悉。

怀旧内容成为爆款的筛选漏斗机制

话题标签#RetroLook在TikTok拥有近100万个作品,小红书上线复古DV、模拟老照片等创作组件受到年轻用户的广泛喜爱,怀旧现象已成为被平台识别、放大、机制化的参与回路——它从年轻人的偏好中长出,又被内容模板反哺到算法分发中,最终回流到年轻人心智的舒适区。

更进一步地看,这类内容已不再只是风格选项,而是在悄然牵引平台走向场域构建式运营逻辑:内容不仅要引爆话题,更要不断生成、留存和复用。可以说,复古正在从流量入口,变成一种内容基础设施。它不只是爆款议题,更是平台生态稳定性的组成部分。

并且,这套机制的延伸,正在溢出屏幕,成为线下商业空间的组织灵感:空间不再只是接住流量的容器,更在向平台学习内容结构——搭建参与型机制、支持自我生成、沉淀可共鸣内容。

以“怀旧”打造吸引力,需避免的三个误区

当怀旧成为年轻人主动参与内容构建的方式,商业空间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从景观复刻与布景展示者变为内容平台构建者。换句话说,吸引年轻人,不是依靠还原70-80年代的造景,而是提供表达当下不确定感的方式。因此,购物中心要借力怀旧,不应停留在“做一个复古活动”,而应从底层定位上转变为“去算法化”的表达容器。

空间应回应情绪,而非还原年代

若想借力这股浪潮,运营方不应再以时间线为框架组织内容,而应转向“情绪分层”的设计逻辑。不是用80年代讲故事,而是用逃离高压、回归身体、无压表达来构建叙事单元。情绪,是比年代更精准的体验单位。

在成功的复古市集中,这种逻辑已明显显现。它并没有直接划分“哪个区域是90年代,哪个区域是千禧风”,而是将场地按照情绪状态重新组织。例如,手作坊供低社交密度的观察空间,胶片摄影点引导参与者进入童年记忆的还原,复古零售则是视觉高参与度的角色释放区。每个模组,都是一块情绪拼图,不为怀旧而怀旧,而是为了让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舒适的表达位置。

市集中没有高效的动线、没有标准的打卡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由记忆、节奏与认同感交织出的轻结构场域。这种将“情绪”作为空间组织单位的方式,为商业空间提供了新的启发:空间不一定要说清楚一个时代,但它必须说得准一种状态;不是看上去多怀旧,而是让人更愿意久留。让情绪的密度取代风格的标签,是下一个空间场的起点。

空间应触发内容,而非外包内容

商业空间过去常依赖内容导入来激发流量,将外部品牌、策展人、艺术团队、IP等策展成果搬入商场,以观演关系为主。但在复古消费的语境中,这种“看别人表达”的逻辑已经滞后。

年轻消费者偏好的是“参与感优先”的结构:他们不是来看展,而是来“带内容”。他们需要拥有修改、嵌套、生成权利的“表达界面”。这意味着购物中心不能再用统一的“策展完成品”思维组织内容,而要转向“可参与的开放机制”——空间设计应当支持不同频率、不同情绪的内容持续生成;平台机制应当允许多方共创、即时发布,鼓励“小单元高频率”的内容生态。

这一结构已在众多场景与活动中有所体现。例如Nintendo TOKYO与涩谷PARCO合作打造的快闪空间,以像素审美与马里奥、塞尔达等经典IP为基底,设置互动墙、Game Boy体验区、复古照相间等内容节点。玩家在其中穿梭、拍照,就像进入像素日常的轻任务场景,真正体验到具象却可自定义的内容世界。社交平台上的传播并非来自“展览被看见”,而是源于“内容被参与”的行动机制。

对于商业空间而言,这样的表达结构,并不以“精致稳定”为优先目标,而是以“可变生成”为系统底层。不是讲一个完整故事,而是建构一个能被持续拼贴、反复参与的故事现场。正是在这类机制中,“怀旧”才不再是一种静态风格,而是一种动态语言。

空间应动态组织,而非静态经营

年轻人并不热衷于“被安排好的怀旧”,他们偏爱“正在生成的怀旧”,那些由同龄人、素人、亚文化小社群共同参与构建的消费现场。与其说他们在消费复古,不如说是在消费同龄人对“旧时代的再定义权”。

市集摊位、快闪空间与主题活动中,那些带着老物件、佩戴风格化饰品、穿着年代服饰的年轻主理人,不只是售卖者,而是带着情绪语言的表达者。他们的摊位,是一种私人情绪的开放式布展;他们的选品,是对特定成长背景与审美情绪的再加工。

这一趋势提示购物中心一个方向:不需要再做整齐划一的主题输出者,而要转变为“表达的组织者”。搭建平台,让不同个体通过摊位、展示、活动成为内容的共同生产者,而不是依赖空间方单向提供“怀旧体验”。

在曼谷Emsphere的EM-MARKET中,品牌与店铺变成了商场动态内容的一部分,从城市街头中挖掘的小店承担着市井人设,展示泰国市井气息与生活节奏;Pop Store区域更聚集本土新锐品牌,通过复古唱片、老式印花、手工包袋等设计语言,传达泰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再演绎与再表达。

当空间机制从呈现主题转向协作表达,场景才可能成为真正可持续的共鸣现场,从这一轮怀旧消费中,真正值得购物中心学习的,是怀旧流行背后的内容生成逻辑:将表达的权力下放,让空间成为多元记忆的共生接口,从策划一个主题升级到托住一种正在发生的表达。

商业空间怀旧表达的三大误区x三项升级路径

结语

在人类纪的这场集体雪落中,年轻人正用怀旧作为语言,在记忆的冰层上刻写新的叙事密码。这不是简单的时光倒流,而是一场精妙的表达进化——内容平台将其编译成可复用的语法结构,商业空间则模仿着雪花的生成逻辑:开放结晶、参与凝结、共鸣沉积。

当这场雪越下越大,而真正值得追踪的不是飘落的雪花本身,是整个降雪系统——那种"集体情绪+结构兼容"的永动机制,正在悄然重写商业地表的地质年表。就像古冰川塑造大陆,这种机制正在雕刻新的表达地貌:柔软却能蚀刻坚硬,短暂却将形成持久的地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越吃越好的姐妹们带来哪些新钱景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