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旅企半年亏40亿,文旅生意如何做好?

空间秘探·2025年07月22日 14:47
在资产与流量、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逻辑

近日,多家上市文旅企业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其中15家旅企预计合计亏损约40亿。

一边是景区人头攒动、网红景点频上热搜的繁荣,一边是行业营收“跌跌不休”的惨淡,文化旅游产业真变成了一门不好做的生意?

01

23家旅企多数亏损

近日,多家上市旅企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空间秘探梳理目前(统计时间截至7月21日)已披露的二十三家旅企报告发现,其中十五家企业都深陷亏损泥沼,合计亏损约40亿。

在亏损阵营里,依据企业的业绩走势和盈亏转变情况,可划分为持续亏损与盈利转亏损两大类别。其中持续亏损的梯队并非单一状态,进一步来看,又可按照亏损幅度的同比变化,细分为同比增亏与同比减亏两种。

观察持续亏损梯队,华侨城A依旧是主力,预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在23亿元至29亿元区间,同比增亏117.77%-174.58%,扣非净利润亏损在23.5亿元至29.5亿元之间,同比增亏99.10%-149.94%。不过华侨城A的最核心业务为房地产,其次才是文旅,因此论出身,撇去以城乡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业务的棕榈股份、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业务占比更高的*ST岭南,盈新发展(原“新华联”)归母净利润亏损最高,金额可达1.94亿元,同期对比盈转亏。

而与华侨城A同样处于增亏困境的还有凯撒旅业、云南旅游与华天酒店。其中云南旅游亏损增幅最为明显,其次是归母净利润降幅为36.38%-89.74%的凯撒旅业、20.6%-58.69%的华天酒店。

云南旅游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亏损为9000万元至1.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幅达95.79%至204.57%,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05亿至1.55亿元,亏损增幅高达107.92%至206.94%。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旅游和云南的旅游实际关联并不大,2017年,其由华侨城集团控股后转型为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商,现在主要聚焦在文旅科技板块。公告中称,业绩变动的主因是旅游文化科技板块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及传统旅游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客单消费下降。

凯撒旅业则是受旅游业务渠道恢复慢、食品业务成本上升、目的地业务虽成效初显,但收不抵支,以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等计提影响,导致净利润亏损,其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亏损为2300万-32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500万-3500万元。数据显示,2020-2023年,凯撒旅业的扣非净利润已连续四年亏损。而在破产重整后的首个会计年度(2024年),其依然未能实现扭亏。

另一个同样持续亏损多年的华天酒店,情况也不容乐观,财报预告可见,其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已达9500万-12500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0000万-13000万元,对比同期,亏损幅度明显上涨。

除了上述企业,还有呈现同比减亏态势的企业,如*ST张家界、曲江文旅、*ST云网。这类企业虽然未摆脱亏损的局面,但在控制成本、优化业务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此外,西安旅游与*ST联合,与去年同期亏损规模基本持平,业绩表现相对稳定。

盈利转亏损的企业中除盈新发展外,还包括长白山、大连圣亚。其中,长白山归母净利润亏损在158万-258万元左右,亏损规模相对较小,据其公告,这主要源于极端天气导致景区、景点关闭天数增多,接待人数同比下降,叠加人工成本上涨,双重因素挤压了利润空间。相比之下,大连圣亚亏损幅度更大,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272万-1908万元,但同时,其扣非净利润实现微盈,区间为15万-22.6万元,主要也是因其报告期内景区客流下降、营收承压,同时投资端出现损失所致。

02

曲江文旅、华天酒店的亏损困局

观察上图表格,能发现曲江文旅的业绩数据十分特殊。从其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来看,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300至1690 万元,而预计扣非净利润亏损却高达6900万-7290万元,两者相差金额整整五千万元。据预报披露,这一差异或许与公司上半年收到大额回款有关。不过,即便有这样的非经营性收益对冲,曲江文旅仍未摆脱亏损的困境。

从往年年报可中看出,从2020年-2024年,曲江文旅的扣非净利润已连续五年亏损,分别为1.41亿元、0.28亿元、2.61亿元、2.22亿元、1.3亿元。

7月9日,曲江文旅发布公告,以“为推进实施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为名,拟公开挂牌转让温州雁荡山曲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38%的股权(以下简称“雁荡山公司”),股权价值为2298.12万元。据了解,近一年时间内,曲江文旅共进行了4次转让股权的动作,转让标的除雁荡山公司外,还包括西安山河景区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唐邑投资有限公司。

曲江文旅手握大唐不夜城、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一众自带流量的顶级文旅IP,这些地标性景区常年占据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具有强大的游客号召力。近期《长安的荔枝》影视改编作品的热播,也为其IP矩阵注入新热度。但手握“王炸”的曲江文旅却似乎并没有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年年亏损的同时,不断转让股权,试图“断臂求生”。

总结其亏损原因(可参阅文章《“长安的荔枝”,能否救西安的旅游?》),除了其应收账款规模高企,制约现金流、自身业务造血能力较弱外,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弊端也是关键因素。

曲江文旅并不直接拥有景区资产,本质上是第三方的景区运营方,好处是不必承担景区开发的相关成本,但相应也无法享受景区门票收入增长带来的红利。数据显示,2024年大唐不夜城接待游客高达7475万人次,但这繁荣却难以转化为曲江文旅丰厚的营收。其收入主要依赖政府固定管理酬金,还包括一些文化演艺以及酒店管理等费用。

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曲江文旅的营业成本分别为7.97亿元、10.71亿元、10.38亿元,相比下,同期营收却只有8.91亿元、15.04亿元、12.53亿元。收入增长空间较为有限,再叠加居高不下的营业成本,令主打轻资产模式、手握网红IP的曲江文旅也难逃持续亏损的泥潭。

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曲江文旅日子难捱,另一边,仍以重资产为核心的华天酒店,也同样陷入了扣非净利润连续11年亏损的困境。

作为深耕酒店行业的老牌旅企,华天酒店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的占比常年居高不下,大量自有酒店楼宇、土地及配套设施构成了沉重的“资产包袱”。这类重资产不仅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日常运营、维护翻新、人力成本支出,且流动性差,极易受房地产波动、旅游市场需求影响。

尽管早在2012年,华天酒店就提出“重资本、轻资产”的转型方向,近年也频频通过出售重资产、拓展多元化业态、推动品牌输出管理业务试图破局,但截至2023年8月,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仍高达61.73%,转型成效甚微。而对比各大干得不错的酒店巨头,比如亚朵2025年第一季度加盟酒店数量已达98.6%、华住集团2024年加盟酒店占比94.3%,可以看出华天酒店的轻资产转型并不成功。

由于与重资产深度绑定,华天酒店不仅资金周转效率低下、需承担物业贬值风险,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也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再加上近年来酒店行业竞争加剧,连锁品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抢占市场,华天酒店既难依靠重资产形成差异化优势,又受限于资金压力,无法大规模推进品牌升级,从而深陷 “资产重、盈利弱、转型难” 的恶性循环。

03

盈利的桂林旅游与祥源文旅

年初,桂林旅游以“5年亏损10亿”的说法在网上引发不小关注。与曲江文旅不同,2000年上市的桂林旅游坐拥5A级景区两江四湖的水上游特许专营权40年、4A级景区荔浦银子岩66年经营权、丰鱼岩、龙胜温泉等多项旅游资源的长期经营权,加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气和流量加持,门票收入成为其营收的重大来源。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门票经济依赖症”使其受旅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另外,旗下四家不良资产:桂林资江丹霞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桂林荔浦丰鱼岩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旅游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桂圳投资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也长期亏损,吞噬利润。2013年,桂林旅游持股70%的桂林罗山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罗山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项目于一年半后停工,24年年报显示,该子公司年净利润亏损达1.22亿元,占桂林旅游年度亏损(2.04亿元)的一半之多。

桂林旅游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也延续了亏损态势,归母净利润为-0.1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0.19亿元。但半年预报中,桂林旅游却实现了800万盈利,据其公告,是因为上半年公司景区(两江四湖、银子岩、贺州温泉、龙胜温泉、丰鱼岩、资江天门山景区)共接待游客约 148.02 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9%;漓江游船客运业务共接待游客约33.82万人次,同比增长约 1.62%;漓江大瀑布饭店接待游客约10.73万人次,同比增长约 6.98%,客流量的回升直接带动了门票、游船客运、酒店住宿等业务收入的增加。同时,公司收回年度欠款5434万元,转回前期已计提的坏账准备1999万。

但桂林旅游盈利模式的显然不够具有代表性。从市场复苏角度看,其盈利确实受益于旅游行业回暖,许多旅企在市场复苏期都有业绩改善的表现,这是行业共性。但从自身经营改善来看,其盈利很大程度依赖于欠款回收和坏账转回这种非经常性损益,若剔除这部分因素,上半年扣非后净利润为-1610万元,虽同比减亏,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再看表现突出的祥源文旅,其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9000万-9700万元,在已披露业绩的旅企中仅次于酒店行业巨头锦江酒店,其扣非净利润的表现同样稳健,处于7700万-8400万元区间,且较同期实现稳定增长。

回溯2024年,祥源文旅的营收为8.64亿元,同比增幅达19.74%,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文旅行业萎靡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数据和比例。

众多上市旅企的财报一片惨淡,显然说明文旅并不算一门好做的生意,在祥源文旅稳健增长的业务数据背后,都做对了些什么?

一是聚焦主业,夯实资产根基。2022年,以动漫、动画影视等互联网文化业务为主的祥源文化完成重组,诞生了祥源文旅。此后,公司持续向文旅主业聚焦,不断加大文旅业务在营收中的比重,从22年的39.26%、2023年的62.3%,跃升至2024年的83.17%。在资产重组完成的同年10月,即完成了百龙绿色、凤凰祥盛、黄龙洞旅游、齐云山股份和小岛科技的资产过户,整合起张家界百龙天梯、黄龙洞、凤凰古城等多个优质景区资源,并在2023年收购5A景区碧峰峡80%的股权,成功拿下“大熊猫”这一世界级旅游IP。

二是深度协同的资源运营。在整合优质资产的基础上,祥源文旅并非简单将景区资源“打包”,通过统一规划、联动营销,力求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例如,其布局的“大黄山”业务,推动齐云山与黄山、西递、宏村等景区形成联动互补;以张家界百龙天梯、黄龙洞、凤凰古城等世界级旅游景区为核心的“大湘西”板块,配套凤凰古城熊公馆、万寿宫驿站等高品质住宿,还纳入了国内首个水上沉浸式艺术游船、文旅融合标杆项目《湘见・沱江》等特色体验;通过收购莽山五指峰、丹霞山景区,联动韶关和郴州其他一线景区及文化资源,构建“大南岭”旅游线路。在全国重要旅游市场,祥源文旅均完成了深入且缜密的布局,形成多区域、成体系的文旅矩阵。

三是积极培育创新业务,构建第二增长曲线。祥源文旅并未止步于传统景区运营,而是主动探索文旅新业态,其中以“祥源旅行”为核心的轻资产服务业务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该业务营收已达1.07 亿元,成功在市场站稳脚跟。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江上游轮、低空旅游等一系列创新业务。这些业务虽在短期内推高了成本,但为长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形成与重资产项目相互协同的轻重结合模式,为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了多元支撑。

综上,重资产的华天酒店困于资产包袱,轻资产的曲江文旅虽握网红IP却难破盈利瓶颈,可见文旅行业的破局之道,不在于模式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的完美适配。桂林旅游的盈利依赖非经常性因素,难以复制,而祥源文旅的实践告诉我们,聚焦主业筑牢根基、联动资源释放价值、创新业态拓宽增长边界,才能在变换莫测的市场波动中实现稳健发展。文旅行业并不是真正的“难做”,而是需要跳出路径依赖,在资产与流量、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逻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作者:李昕羽,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