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的链式增长
这篇文章,主要从产业链视角看“专精特新”的存在价值和成长模式。
不可否认,国家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既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即跨国公司,如华为、格力、小米等,但其链条上也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来把手,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这就定位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存在价值。
十四五规划提出“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际上是为过去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补上非常重要的一课。改革开放,我们奉行引进、消化、模仿技术跟随战略,中国制造经历40年快速而粗放的发展,是“集成制造”,集成思维带来快速发展,也带来严重后果:装配“虚胖”,零部件“太瘦”,整个制造业没油水、没韧性。从原料到制成品,我们缺中场技术,缺中间制造。
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是先分工协作制造零部件,最后再发展集成组装。我们则倒过来,现有集成组装,现在再回过头来发展细分领域的零部件制造,补上零部件制造的“基础课”。当前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开始收缩,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成为首要因素,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要素价格问题和生产成本问题成为次要的考量,“国产替代”显然成为经济安全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企业聚焦核心业务或主导产品受限于有限的市场空间,必然遇到增长瓶颈,必须适时基于产品、技术、市场等关键资源的相关性程度,在单一产业链“上下求索”,或跨越不同的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点。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沿链增长”和“跨链增长"两种增长模式:
沿链增长,即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或相关环节延伸发展,是一种基于“产品相关性”的企业成长方式,好处在于能够发挥现有的基础优势,资源能力匹配度高,在产业链争取更强地位,赢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好的经营效益。
方式1:沿链发展关联复合产品
当细分市场空间有限,特别是行业发展趋缓的阶段,可以自足于自身在产业链特定环节所积淀下来的研发、生产、市场服务和品牌基础,沿着既有产业链向相关环节拓展,譬如可以从生产单元零部件,迈向生产制造组件等复合产品。
方式2:沿链构建“产品+服务”组合
基于主导产品进行专精化发展,构建“产品+服务”,以服务带动产品的销售。服务客单价低,仅收取“设备使用费+人工费”,既能解决客户的早期需求,进而培育客户关系,拓展产品口碑,促使客户购买产品。
跨链增长,即跳出本身产业链的局限,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基于”技术相关性“和”市场相关性“的增长手段,好处在于能基于核心技术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或基于核心客户多元需求去布局新的产品和服务。
方式1:基于核心技术应用,开拓新场景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基于主导产品开展技术创新,包括产品研发创新和改进优化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并不断投入研发成为该技术领域的引领者。当市场空间受限,可以尝试将这种核心技术应用于其他市场领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新业务领域赢得市场机会。
方式2:与客户价值共创,满足多元需求
绝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做的大B业务,并且是直接销售,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导向的紧密合作关系,离客户最近,有机会了解核心客户的发展战略布局对供应商的需求情况,可以主动拓展业务和产品线,来满足核心客户的多种需求,相对成本和风险更低。
参考文献:
1.《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2022)》,经济管理出版社;
2.《专业制胜: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成长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汤灿锋”(ID:gh_80d224d07dcd),作者:汤灿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