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那些既要还要

湘江数评-老杨·2025年07月10日 10:09
盘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那些既要还要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企业的一个必答题,但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总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缺乏融合性,造成各部门的关注点不同,比如信息部门考虑更多的是技术实现的难度,采购部门则考虑的是实现成本,而业务部门则在盘算如何绕过新系统继续原来的工作方式。所以看似大家都在参与做数字化,但转到什么程度、花多少钱、冒多大风险,却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想化”,最终演变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都演变成了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既要还要"难题。今天老杨就来盘点一下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那些“既要还要”的场景。

第一,既要功能强大还要便宜

这种想法一般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初期较为常见,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领导由于对企业数字化缺乏认知,对成本的敏感度往往很高,一方面觉得数字化工具就该像普通消费品一样“性价比超高”,希望能用最少的钱买到功能最全面的数字化工具;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数字化服务商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到处卷功能、卷价格,企业领导很容易被低价宣传打动,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既要功能强大还要便宜!

在如此想法下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企业会选择到质量不过关的数字化系统,这些工具看似功能丰富,但深度不够。由于技术的差异,还可能存在稳定性、兼容性等问题,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导致在应用过程中故障频发,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因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低价的数字化系统通常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企业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这会进一步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第二,既要管控还要灵活

企业为什么要引进数字化系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需要借助数字化系统对业务流程、人员和数据进行管控,以此保障企业的规范化运营和风险防控。但问题就在与系统的代码是固化的,而管理却是灵活的,这就使得管控与灵活之间的平衡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层级分明和严格管控,企业领导要求将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数字化转型中;但另一方面,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这对业务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若过于强调管控,会使数字化系统变得僵化,审批流程繁琐,让业务部门叫苦不迭,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而若过度追求灵活,则可能导致业务管控失控,出现数据混乱、业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合规性问题。

第三,既要降本增效还要员工满意

降本增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个企业的老板都希望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人力成本,比如引进AI系统,员工可能担心被替代或增加工作负担,导致抵触情绪,从而消极付系统的应用,让系统落地难,这就造成了企业既想要降本增效还想要员工积极应用系统的矛盾。

所以从大量的案例分析来看,企业只注重降本增效而忽视员工感受,可能会导致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应对工作,降低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还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之,若过度迁就员工,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而牺牲降本增效的目标,则会使数字化转型失去意义,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四,既要标准化还要个性化

标准化的数字化系统有利于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降低实施难度和成本,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而不同企业的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存在差异,需要数字化系统具备个性化功能以满足自身特殊需求。企业既希望借助标准化系统快速推进转型,又不想放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到底是现有的管理适应系统,还是标准化的系统适应企业当前的管理,这一难题。如果处理不当,造成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会以系统不好用为借口拒绝使用系统;但如果过度追求个性化,满足业务部门的各种需求,又会将系统的技术及管理架构改的面目全非,同时过度的个性化则会增加系统的开发难度和成本,延长实施周期,同时也会给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第五,既要厂家的服务还要免费提供

企业在应用数字化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厂家提供实施、培训、维护等服务,以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所以大部分软件公司的合同是将产品费用及实施服务费用分开单独计费的,但部分企业领导却只想购买产品部分,认为购买了数字化系统,厂家就应该免费提供所有服务。此外,一些企业在预算规划时没有将售后服务费用纳入考虑,导致在需要服务时希望软件厂家免费提供。

要知道的是软件公司的服务是有成本的,若企业一味要求免费服务,厂家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或减少服务内容,导致企业无法获得专业的服务支持,数字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这也会影响厂家的积极性,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企业遇到复杂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进一步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第六,既要多产出,又要多赚钱

这是当前一些企业内部科技公司的现状,领导迫于成本压力要求数科公司必须多产出,不管功能是不是满足需求,不管产品运行是不是稳定,只要部署在了服务器上就算完成了任务,同时这些产品内部还未经验证,不管方案是不是成熟,就要求拿这些产品去外部市场销售、赚钱,不管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客户会不会接受。

这种既要还要的行为直接把数科公司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做不好,既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的数字化需求,又难以满足外部市场的要求,丢失了口碑,搞砸了形象。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面临各种“既要还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背后,本质上是企业对效率、成本、风险、员工体验等多方面的权衡。解决这些矛盾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重要的是建立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在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那些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掌握了"平衡的艺术"——在管控与灵活、成本与价值、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黄金分割点。记住,完美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不存在,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往往诞生于对这些矛盾的创造性调和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一个混迹企业十几年的IT老兵聊数字化转型; 分享经验与干货

下一篇

一文读懂数据工程的基础知识

1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