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充电扭亏为盈,共享充电宝赛道的转折点将至

三易生活·2023年08月23日 19:25
反常的背后只有一种可能,或是竞争对手已经熬不住了。

上市后股价就开始跌跌不休的“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如今终于也实现盈利了,在其刚刚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该季度营收为1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2451.5万元。遥想一年前,怪兽充电在背着“充电刺客”的包袱下,一年亏了7.112个亿。

那么怪兽充电是如何扭亏为盈的呢?这就要从他们以往的财报中梳理出答案了。以最典型的2022年第三季度为例,在该季度怪兽充电8.15亿元的营收中,有7.91亿元都来自于移动设备充电业务,而收入成本为1.26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5.5%左右,也就是说毛利率高达85%。换而言之,共享充电宝本身几乎堪称暴利,真正让其亏损的关键是居高不下的“销售和营销费用”。

在2022年三季度,怪兽充电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为7.5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92%。为什么自我定义为消费科技企业的怪兽充电过去一直保持着极为夸张的营销费用呢?虽然消费科技厂商、互联网企业需要海量的广告来扩大品牌影响力、获取用户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怪兽充电可能不太一样。

与其说怪兽充电是消费科技企业,不如说它的本质与张亮麻辣烫、蜜雪冰城一样,是一个加盟模式的企业。而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不同,并不是基于城市公共设施来向用户来提供服务,而是要基于私营部门,例如餐厅、酒吧、网吧、宾馆。并且共享充电宝能不能直面消费者,主要看的是“房东”的脸色,所以这才有了代理商这一角色的出现,并由他们来将共享充电宝铺设到线下场景。

由于消费场景和设备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都要依靠线下商家才能完成,所以哪怕怪兽充电是美股上市公司,但这家市值2.52亿美元的公司,显然还做不到让商家在“多选一”这个选择题中只选自己。而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制造业,共享充电宝这一商业模式的门槛几乎为零,用户也只需要完成给手机充电来解燃眉之急,更根本谈不上什么粘性,所以也导致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要占领市场,就只能靠营销来开路。

然而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怪兽充电此次盈利本身,却可能是共享充电宝赛道即将迎来大结局的一种象征。往前回顾,从2019年到2021上半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怪兽充电其实只有一个季度亏损,其它时候则都保持着盈利。也就是说,当初共享充电宝每小时价格在1元、2元的时候,他们反而能够持续盈利,要不然可能也没法在2021年春季成功上市。

但到了如今每小时价格来到4元、5元,乃至更高的水平后,怪兽充电反而却陷入了亏损。在该季度扭亏为盈前,怪兽充电已连续亏损六个季度,而这对于一个已经将故事讲完了的赛道的代表性企业来说,显然是个极为不利的信号。毕竟他们需要给二级市场信心,以获取更多的弹药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改变“小竹兽”的格局。

其实如今的共享充电宝赛道并不正常,因为它其实并非刚性需求,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是利用消费者的负面情绪来挣钱。如果把共享充电宝理解为,对需要电量让手机继续工作、以保持对互联网连接的消费者进行的罚款,那么其敢于肆无忌惮涨价的逻辑是不是就清晰了起来。所以也难怪有观点认为,共享充电宝并非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而是抓住了消费者不想“断网”的心理。

这也就成为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提供的服务不仅单价高、且充电速度慢的原因,因为他们赚的就是消费者救急的钱,充电速度越慢、用户的使用时间自然就会越长,按时长计费的情况下赚得钱也就越多。如今的现实,是共享充电宝变身“充电刺客”上热搜已经不是一两次了,这其实也反过来证明了大家吐槽归吐槽、却是一直都在用的。

回到共享充电宝企业这一端,这个赛道其实与共享办公很像,它并非互联网赋能下让资产实现分时租赁的方式,而传统的租赁模式。平台也不再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而是亲自下场担任出租资产的一方,所以也导致了共享充电宝企业变成了纯粹的重资产模式。可一旦变成重资产问题也就来了,远有ofo、近有WeWork,毕竟只要是资产就要计提折旧。

为什么ofo、WeWork要大举扩张,当然是要实现事实上的垄断,才方便接下来的盈利。如今共享充电宝赛道的情况则是行业整合还没完成,各大厂商之间尚未分出高下,并且在疫情来了后,这一模式的问题被提前引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小竹兽”实质上几乎已经玩起了价格联盟、三家的涨价几乎高度同步,并没有哪一家在打价格战的原因。难道是他们不想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不能,如果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打起价格战,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大家一起关门。

可遗憾的是,涨价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在不断拉高营收的同时,也劝退了一部分消费者。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的诞生就是因为手机的续航焦虑,当初使用共享充电宝也远比背着充电宝出门更方便便捷,但随着共享充电宝不断涨价,以及市场环境的趋冷,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忍耐的阈值可能比他们想象中更低。因此共享充电宝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恐怕会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说,共享充电宝的涨价会在何时停止。这个问题在共享充电宝第一次成为“充电刺客”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曾经提及,或许会一直持续到这个赛道出现垄断为止。因为只有在事实上完成垄断、实现“剩者为王”,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才能在市场调节下回归理性。毕竟垄断市场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毁灭这一部分用户需求,所以既要压榨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还需要保护市场以免消费者大量流失。

现在看来,这一时间点可能真的要来了。因为该季度怪兽充电已经不再“砸钱”,其销售与营销费用为2.952亿元,与2022年同期的6.649亿元相比下滑了55.6%,但在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销售与营销费用还是6.653亿。在同比和环比两个层面,怪兽充电的市场营销投入都出现了180°的大转弯,所以营销成本的断崖式下降,或许才是怪兽充电该季度盈利的关键所在。

尽管营销上不花钱是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但问题是,目前在共享充电宝赛道不止怪兽充电一家,如果不花钱收代理商,又有谁来为他们进行线下铺设,POI(点位)这一决定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的因素要怎么增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竞争不存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是,在该季度的财报里,截至2023年年6月30日,怪兽充电约有62.0%的POI通过网络合作伙伴模式运营,而截至2023年3月31日这一比例为58.8%。这就相当于在该季度里,怪兽充电在营销上的投入比上季度少了3.7亿,结果代理商规模反而还增长了。

如此反常的现象背后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竞争对手可能已经熬不住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未雨绸缪,才能把危机提前化解

2023-08-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