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营收下滑12%,重陷亏损,德弘没能让大润发变得更好

食品内参·2025年11月13日 11:11
何时能困境反转?

营收下滑,盈利转亏,同店销售更是双位数下跌……在阿里退出、新东家入主后,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依然经历着剧烈的转型阵痛。

暴跌背后

11日,高鑫零售公布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内的半年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仅305.02亿元,同比下降12.1%。管理层坦言,商品销售收入承压叠加租金收入下降,导致整体营收双位数下跌。值得注意,今年中秋与国庆假期重合的“双节”效应也被提及为拖累因素之一,但显然消费疲软和竞争加剧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利润方面,上年同期高鑫零售尚有2.06亿元净利润,而本期股东应占净亏损达1.23亿元,每股亏损0.01元。这意味着去年艰难扭亏为盈的势头未能延续,公司再次陷入亏损泥潭。经营溢利也同比骤降56.4%至2.71亿元,利润表几乎全线告急。

对此,管理层解释称,利润下滑除了营收萎缩外,还受到一次性因素冲击,包括商店街业态调整期间收入损失,以及约1.5亿元的成本来自华中大区组织优化和利息收入减少。尽管,公司声称各种费用节约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营收下降的影响,但最终结果仍是亏损,可见开源乏力、节流有限。

更糟糕的是,同店销售的表现。报告期内,公司可比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7%。管理层将其归因于客单价下滑——消费者每笔购买的件数和平均售价均有所降低。换言之,无论客流还是客单价,高鑫零售的门店都在经历明显的“缩水”。

值得一提的是,高鑫零售的线上业务有所增长:线上订单量增加约7.4%,线上同店销售微增2.1%,单店日均订单超1200单。但线上增长杯水车薪,远未能抵消线下的失血,凸显出传统大卖场业务当前的困境。

财报没有直接披露库存余额变化,但在销售下滑的背景下,库存周转天数恐怕不容乐观。此前财年业绩数据显示,高鑫零售存货周转天数为50天,略优于上一年的53天。本期在同店销售大降的情况下,库存积压和潜在减值风险值得警惕。

此外,公司截止2025年9月30日拥有119.58亿元的净现金。表面看现金十分充裕,但需要注意这部分净现金包含了定期存款和受限资金等。更重要的是,经营现金流已呈现出趋紧迹象:2024财年高鑫零售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仅9.26亿元,同比骤降78.5%。大笔现金储备能支撑多久,取决于后续业务能否止住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疲软的同时,公司毛利率反而提升至25.3%,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管理层将此归功于优化产品组合(淘汰长尾低效商品、推出新品和提高自有品牌渗透)以及供应链协同降低采购成本等举措。

毛利率上升表明高鑫零售在商品结构上做出了努力,然而,毛利率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开源不力下的优化”,通过牺牲部分品类、压缩SKU以及强推自有品牌来换取长期的毛利提升。

然而,这种优化能否长期维持还有待观察,因为过度缩减品类可能影响顾客选择,进而进一步压低客单价。

市场质疑

高鑫零售中期业绩发布后,多家财经媒体和机构纷纷跟进报道。然而,对比这些报道不难发现,一些关键数据的负面变化在部分报道中被淡化甚至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公司战略转型亮点的强调。

与部分官方媒体的乐观基调不同,微博、雪球等社交平台上不少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对高鑫零售的这份中期业绩提出了质疑。

例如,对于高鑫重陷亏损,投资者最关心的是盈利含金量问题。有人翻出此前的财报数据指出,高鑫零售上一个财年(截至2025年3月)净利润4.05亿元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规模缩减成本和一次性收益,其持续性存疑。事实也证明,一旦没有新的“成本红利”,2025年上半年很快又亏损1亿多。

有投资者分析称,“如果剔除一次性资产减值,高鑫主营业务其实一直在亏钱。”换言之,高鑫零售表面盈利下隐藏着经营困境。再看现金流,高鑫通过压缩资本开支和出售资产等获得大笔现金,但经营现金流净额却出现下滑。

作为阿里新零售昔日的样板工程,高鑫零售这几年在数字化方面的表现也遭到不少质疑。阿里入股后,大润发一度全面“触网”,接入淘鲜达、饿了么等流量入口,甚至店内安装悬挂链系统提升拣货效率。

按理说,这套数字化打法应该赋能传统商超。但现实是“新零售梦醒时分,高鑫回归现实”,即便线上订单快速增长过(例如2020年线上销售额同比激增80%),却未能阻止整体营收见顶回落。财报也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线上B2C订单量增长7.4%,线上销售仅小幅正增。

有业内人士在论坛发表评论:“离开阿里体系后,高鑫的数字化渠道还能撑起多大天地?”高鑫管理层给出的答案是,未来三年要将线上业务占比提高至40%–50%。这个目标被投资者戏称为“豪言壮语”——目前线上占比官方未明确披露,但按照以往趋势估计可能不到20%。要三年翻倍占比,几乎意味着线下业务继续萎缩或线上要爆发式增长,难度可想而知。

一位资深零售观察人士指出,高鑫虽然搞了APP、小程序、自建前置仓等举措,但其数字化运营能力相比纯电商和本地生活平台还是薄弱。用户线上下单更多是冲着阿里的入口流量和即时配送便利,一旦与阿里解绑,如何自己获取流量将成为难题。

简而言之,市场普遍认为高鑫零售的数字化转型尚未找到真正破局之道,过去几年在新业态上的投入很多沦为试错(比如小润发社区店的失败),而现在失去阿里庇护后,其数字化之路更显坎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对于高鑫零售来说还是人事巨震之年。年初阿里系完全退出后,德弘资本入主,高鑫创始人黄明端退任董事长,新任董事长由德弘联合创始人华裕能担任,CEO一职也由原欧尚高管沈辉接棒阿里系的林小海。

新老交替之际,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大调整:原六大区域并为四大区域,华中、西区并入华东、华北、华南,仅保留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如此大刀阔斧,在短期内必然对内部稳定和业绩产生冲击。

内参君发现,业内对于新管理层的风格与能力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德弘资本主导的新班子更注重财务效率,上任后加速关店、裁员、缩减支出,高鑫的转型速度明显加快。财报显示,仅2023年初至2025年当下公司就累计关闭了近70家门店,2025财年上半年又关了7家。

不过,也有质疑声音称,新东家作为资本方,过于追求短期止亏效果,可能忽视了零售业需长期深耕的服务和商品力。如果一味砍门店、砍人力而不能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转型就可能变成恶性循环——关店省成本却失去市场,裁员降费用却降低服务口碑。

事实上,对此担忧,新任管理层显然也有所意识。他们在财报中提出未来三年以“健康商品+快乐体验+贴心服务”为基石,打造体验与效率并重的新零售模式。公司还组建了专项变革小组,计划优化激励并推进管理团队年轻化。

然而,这些表态听起来很美好,但投资者更关心实际执行效果。总体而言,市场目前对高鑫新管理层处于观望态度:既期待他们的改革措施能带来质变,又担心如果思路不对症,可能错失最后的翻身机会。

综合来看,高鑫零售描绘的转型蓝图方向上大体符合零售趋势,但执行过程中面临重重挑战。当前的举措更像是阵痛期的止血和试验:关店、裁员是止血,门店调改、前置仓、会员店是试验。

在止血的同时寻求新生,这是高鑫不得不走的路。但从这半年“努力”的结果看,止血效果有限,新生曙光亦不明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GPT-5.1来了,没有基准测试。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