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常独自吃午餐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大家好,我是木沐姐。
很多人认为职场社交深不可测,仿佛只有高情商的人才能应付自如。
其实不然,有些社交场景,只要稍加留意,勤于观察,多多实践,就可以多了解公司内幕,拓展人脉圈,扩大影响力和解决工作难题。
比如,工作午餐时间,就发挥着这样威力无比的作用。
如果你把工作午餐仅仅当做一顿该吃的饭,一个人独自或者仅和几个熟识的同事随便扒拉几口,那它仅仅起着填饱肚子的作用。
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有效的社交场景,那它远远不止是一顿午餐那样简单。
刚入职场时,有个前辈曾跟我说过:“别小看这顿午饭,那是让你工作变得容易,拓展人脉的绝佳时刻。”
当时听得云里雾里,无法揣摩真谛,甚至觉得有点夸张。
而之后多年的职业生涯和经历,却真切地印证了前辈这句话的先见之明和独到之处,让我颇为受益。
01午餐时间,让人放松
午餐,无论是在公司食堂,还是在外面餐厅,都是忙碌的一天中间的自然分割线。
每个人在这个时刻都要放下手头工作,去补充能量,为迎接更为繁忙的下午或晚上的加班做好准备,是一天当中很放松和无压力的时刻。
这个时候,如果约上平时经常打交道或需要彼此配合的同事一道用餐,通常不会遭到对方拒绝。
如果是在公司食堂,提早一点到可以确保找到好一点的位置。如果是在外用餐,可以根据对方的喜好选择适合的餐厅。
就算你的目的是为了请对方帮忙,午餐时和对方交流,也比在冷冰冰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让对方感觉自然和舒适。
虽然晚餐也被认为是提升人际关系的一个场景,但是有人会认为晚餐显得过于正式,有时对方可能并不愿占用非工作时间。
午餐,无疑在和同事进行日常沟通和关系深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02午餐 = 非正式交流
因为是午餐时间,所以大家的聊的话题和氛围通常都很轻松。
即便谈到和工作相关的话题,和在会议室正襟危坐的讨论相比,也让人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会让对方有机会对你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
午餐的非正式交流帮助人们打开一扇友好合作的窗子。
对于那些加入公司不久的人,或者需要和不同部门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种非正式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
工作中彼此合作更多是人的配合和交流,而午餐的放松状态,最适合同事之间拉近彼此距离并加深印象。
这个时候,人和话题都是生动的,加上食物对味蕾的刺激,胃口的满足,都让人变得无比nice(友好)。
就算席间的交流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或实际进展,但也会为日后的持续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和同事间定期共进午餐,可以将浅层次交往不断深化,说不定彼此以后大家就变成好同事、好朋友了。
这个简短的午餐时间也是打听和收获公司小道消息,甚至某些“绝密消息”的重要渠道。
比如谁和谁的关系好坏,历史渊源,恩怨情仇,谁要被调整了,谁要升迁了,组织架构怎么变动了,不一而足。
了解这些并非吃饱了撑的或八卦无聊,而是帮你能够提前和全面洞悉职场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好地调整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和社交策略。
03午餐时间1个小时,时长刚刚好
当人们有目的性地策划一次晚宴或饭局时,邀请人员,席间话题和时间控制这些问题总会让人大伤脑筋。
而午餐交流时光通常1个小时左右,是同事破冰,建立联系,点到而止最合适的时间长度。
它既不占用下班的个人时间,也没有奔赴目的地餐厅时拥堵的在途路程,更没有让对方感到被刻意请客的压力,这些都会使对方同事感觉更自在和轻松。
在你邀请同事共进午餐时,其实对方的内心戏是:反正午餐总是要吃的,和谁吃都OK,就1个小时,又不耽误下午工作。所以很容易答应你。
我发现周围那些社交高手,或多或少都在实际中运用这个小的社交场景和技巧。
我经常观察到他们会约上不同部门的同事一起吃午饭,关系近了,事办成了。
反过来,如果你发现有人经常独自用餐,或者只和本部门的几个同事吃午饭,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要,甚至非常边缘化。
长此以往,在职场上的升迁道路也会极为漫长,停滞不前。
写在最后:
当然有的人会说,好不容易中午放松一下,还要和那些不太熟的同事一起吃饭,还要去谈一些工作话题,是不是太无聊,太刻意了?
其实工作都是人做的,但同样的一份工作,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和成绩却可能天壤之别,云泥之差。这差别更多是源于每个人的用心程度和投入状态。
如果你不用心在搭建人脉,扩大影响力,那么你人际关系不佳,缺乏支持和资源,甚至不被领导待见和提拔,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过来说,那些善于利用职场不同社交场景建立人脉,整合资源和提升影响力的人,进步会非常快。会很快将你远远地甩在身后,进入上升的快车道。
午餐,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社交画面,不单单是一顿饭那么简单,好好驾驭和利用,它就是专属于你自己的那本看不见的社交秘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场木沐说”(ID:mumushuo2017),作者:木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