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店成为新终端,品牌必须提前占位

新经销·2025年11月28日 09:00
过剩时代,供需匹配是第一增长法则。

2025年11月25日,「2025即时零售供给高峰论坛暨首期即时零售仓店商品对接会」在杭州举办,新经销CEO 任文青发表主题演讲《从即时零售看供需匹配:过剩时代品牌如何增长?》。

核心观点:

1. 仓店成为新的终端

2. 即时零售发展的逻辑是供需匹配

3. 匹配是过剩时代的第一增长法则

本文是演讲内容的核心概述。

即时零售从流量战,进入供给战

今天品牌关注即时零售,大家关心的是:这个如此快速增长的渠道,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子课题。

它其实从属于一个更本质的课题,或者叫元课题——过剩时代,品牌要如何增长?

我今天的分享,将从即时零售这个子课题切入,阐释我对这个元课题的理解,最后再回到子课题。20分钟,我希望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上半年,即时零售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什么?各平台纷纷砸数百亿去补贴消费者。

下半年,这些流量端竞争的信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供给端的信息。

10月31日发布“淘宝便利店”品牌,通过品牌授权和输出运营标准整合优质商家。首批开放34个名额,未来一年投入20亿专项资金,目标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

几乎在同时,美团宣布加速拓展“品牌官旗闪电仓”,联合上万个品牌方直接入驻,开设官方旗舰店。专注线上经营,覆盖百货快消、应急类等长尾商品。

当然,美团在供给端的投入早就开始了。截至2025年9月,美团闪电仓数量已突破5万家,计划到2027年拓展至10万家。

那么,怎么解读这两个信息?

即时零售从“流量战”,进入到“供给战”。换句话说,行业竞赛从“流量端的百米冲刺”,转变为“供给端的马拉松”。

当巨头进入供给战,意味着什么?

即时零售将告别野蛮生长的时期,步入比拼内功、生态协同的阶段。这是一场更深层次、更考验综合实力的“马拉松”,是即时零售从青春期,步入到成熟期的必然经过,最终将重塑整个零售业的格局与未来。

有人认为,无需高估即时零售,它终究只是零售业态的一种,整体的盘子也太小。其实我不这么看,我们不要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

关注未来,抓住最核心的两个变量即可,技术人口

无人机、机器人等发展带来的履约成本的下降,消费习惯,尤其是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形成,这两点就足以让我们不能忽视即时零售的发展。

那么,这对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想通过3个论点,把我的思考分享给各位。

仓店成为新的终端

第一个,仓店成为新的终端。

新的终端是什么意思?

就如同20多年前的KA、10几年前的电商,它是品牌的战略渠道,是必须抢占的核心销售阵地。

这是一个简单、直接、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的论断。

但注意这里的“新”字。

“新”意味着——不同。所谓不同,来自于对比。

我们对比下三类典型的终端:线下零售传统电商即时零售的前置仓

这里我们分别从覆盖范围、商品逻辑和供应链路,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对比。

站在上游品牌的视角,面对这三个不同类型终端,竞争的重点是不同的:

实体零售,重点是——铺货与陈列

传统电商,重点是——流量与转化

即时零售,重点是——场景与履约

场景和履约是什么意思?

场景 = 谁在何时/何地/为解决什么任务买什么?

这对应你产品的包规、价格、以及营销的内容、关键词等等。也就是说,不是随便一个渠道的商品拿来卖就行,要根据场景设计商品。

履约 = 把对的货放进对的仓,送到对的人手中!

这一整个链路,后半段平台完成,前半段必须是品牌自己要梳理清楚的。

做好这两点的前提是,品牌要做到可控供给。这是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后面的嘉宾会做多维度的阐释,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在这里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即时零售会有这样的不同?

即时零售发展的逻辑是供需匹配

这就涉及我的第二个论点:即时零售发展的逻辑是供需匹配。

为了便于理解,我基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画了一张供需范式的图示。

我们把需求分为两类

通用性:大众传播驱动/长期稳定/结构单一

情境性:碎片化/即时性/情绪化/分层需求

相应地,供给也分为两类

标准化:以生产为中心/标准化批量制造

柔性化:基于数据反馈/小批量/多频次

我们能发现什么?

传统零售,其实是标准化供给与通用性需求的交集。但是情景化需求在崛起,这部分传统零售是满足不了的。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平台纷纷加大在零售端的投入,不止即时零售,还包括线下实体店,超盒算NB、美团快乐猴、京东折扣超市,美团小象线下店也要开业了,等等。

我把它们统称为:平台零售新范式。

它们其实是用丰富的数据能力、强大的供应链掌控力,用“柔性化供给”去精准匹配“情境化需求”,从而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

平台下场,不是因为线下太香,而是因为传统零售体系越来越接不住新的消费需求,而这块“空白”,已经大得——藏不住了。

需求在变化,供给匹配需求,才能持续增长。解释这张图,除了给一个定位即时零售的认知框架,还想引出一个更为底层的逻辑。

匹配是过剩时代的第一增长法则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论点:匹配是过剩时代的第一增长法则。

什么意思?

站在行业发展的视角,我们必须对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精准的表述。

过去大家讲增量,现在习惯讲存量,但是我发现,这个存量时代的说法,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在哪儿?

增量时代,大家是“竞”,比谁跑得快。

存量这个说法,仍是旧逻辑的延续,只是大家的思维变成了“争”——比的是谁抢得多。

它们的核心逻辑就是“竞争”,企业比的是效率、成本、速度!拼命扩规模、压成本、卷价格!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不是存量时代,而是过剩时代。

“过剩”视角,是供给体系过度膨胀后的结构性失衡:不是没需求,而是需求被淹没在冗余供给与信息噪音之中。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怎样争更多”,而是“如何配得准”。

过去40年,我们大致经历了供不应求、供需两旺的过程,今天已经正式进入供过于求的阶段。

但供过于求是表象,本质内核是:有供给是不被需要的,有需要是不被满足的。

有供需匹配才能形成消费。在过剩时代,一定记住“人群先于产品、需求决定供给”。

这是我之前提到的消费4M模型,看懂这个模型,你就知道:卷功能、卷价格,卷出来的就是同质化,这不是出路。

接下来要卷匹配,首先是目标人群的匹配,然后是上下游的匹配。

这是过剩时代的增长逻辑,也适用于今天我们讲的即时零售。

把货卖进仓+选对服务商+建专门团队

我们刚才讲了,仓店成为新的终端。这个新终端要怎么做?

沿着刚才讲的匹配。与目标人群对应的,是商品策略。

场景SKU:以场景为导向(轻便/小规格/高复购/凑单/算法友好),而非以生产为中心(利于工厂生产)。

与上下游协同对应的,是履约体系。

可控供给:通过自建或授权的履约体系,对渠道的货源、定价、上新与策略落地具有主导权与执行力。

当下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可控供给。它是在这个渠道获得结果的前提。

关于可控供给,我这里总结几点:

第一、把货卖进仓:关注点从“上翻多少店”转向“卖进多少仓”。

与传统电商不同,闪电仓是有限货架。坑位有限,有你没他,有他没你,当下的重点,是先把货卖进仓,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选对服务商:选择“品牌服务商”,而非“货盘供应商”。

但卖进仓一定是自己能掌控的方式,否则你无法将整体策略落地。核心抓手是,选择品牌服务商,而非货盘供应商。

品牌服务商,本质是品牌在即时零售渠道的“经销商”——既懂算法,又懂供给。他不仅要解决卖进仓的问题,还要解决卖出仓的问题。

第三、建专门团队:从“前置仓/闪电仓”视角规划整体策略。

要抓住市场端的变化,最后倒推一定是组织上的调整。

过去有O2O团队,在电商或者KA里面。O2O和前置仓不一样。刚才讲了,关注点从“上翻多少店”转向“卖进多少仓”,落地就是专门独立的团队,从“前置仓/闪电仓”视角规划整体策略。

最后,我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过剩时代,供需匹配是第一增长法则——为对的人,做对的货,协同对的渠道、用对的方式,交给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销”,作者:任文青Andy,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中国快消品专业新媒体,致力于厂商转型升级与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