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的零售企业不赚钱,线下零售走到尽头了?
近年来,线下零售业面临挑战已成共识。坐等客来的模式难以为继,关店调整、业务转型的消息不绝于耳。
时至年末,各家零售企业这一年的业绩究竟如何?笔者梳理了24家零售上市公司的前三季度财报。结果不容乐观:其中仅2家企业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若对比2024年同期,实现连续增长的企业更是仅有1家。
仅2家企业双增,客流去哪了?
对比2025年与2024年的数据,在24家主要上市零售企业中,18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19家企业利润萎缩。这种规模的集体退潮,是整个行业的震荡。
线下的传统零售企业为何发展如此艰难?
我们的时间和钱包正在流向不同的新战场!
一方面是线上。
2025年,即时零售战场已从单纯的价格补贴升级为技术、生态与履约能力的综合较量。美团推出“美团闪购”坚守其配送网络优势,阿里整合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试图打通“远场电商”与“近场服务”的闭环;京东则凭借“秒送”服务在部分区域实现最快9分钟送达。
这场大战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快”的认知被彻底刷新——“分钟级履约”正成为标配,预计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将达1.4万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高达25%。
根据星图数据报告,2025年“双11”购物节,即时零售销售额为670亿元,同比增长138.4%,增速远超综合电商。
虽然综合电商的增速不如即时零售,但基本盘仍在,今年双十一综合电商销售总额为16191亿元,同比增长12.3%。用户增长减缓,平台之间的存量争夺更加激烈。
淘宝天猫将2025年“双十一”定位为“首个AI全面落地的大促”,通过AI优化搜索与推荐精度;京东则持续强化其供应链优势,AI大模型在超1800个场景中应用。
另一方面,线下新型业态也毫不示弱。(备注:本文统计的24家企业均为上市零售企业,目前大部分的新型业态还未上市,所以未纳入统计表格。)
以品质圈粉的山姆会员店,2024年销售额逼近千亿。本土效仿其模式的会员店也崭露头角,例如武商集团推出的“WS江豚会员店”便是对标山姆的产物。它结合本土需求进行的创新,甚至让部分商品创造了“4小时补货6次”的火爆场景。
本土新零售的代表盒马,则开创了另一种路径。以生鲜为核心,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的体验,提供“半小时达”的即时配送服务。截至2025年10月,两大主力业态(盒马鲜生+超盒算NB)门店总数已超700家,2025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GMV超 750亿元,实现全年盈利。
这些业态无一不在持续分流传统零售的客流,但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已失去希望。在行业整体承压的2025年前三季度,24家代表性企业中仍有4家实现了利润增长,更有2家企业顶住压力,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逆势双增。
实现业绩增长的企业,做对了什么?
东百集团表现稳健,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3.04%;
万辰集团表现突出,营收同比增长77.37%,净利润增幅高达917.04%。
这两家企业,为何能够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先说万辰集团,在多家同行连年下滑的情况下,万辰集团实现了逆势连年增长。回溯去年,其前三季度报也是相当亮眼,营收增长320.63%,利润增长248.64%。
根据财报,其增长主要得益于量贩零食业务的持续发展。该业务在1-9月累计营收达361.58亿元,净利润为15.95亿元(若加回股份支付费用后为16.93亿元)。
量贩零食模式便是前文提到的新型业态之一,契合了当前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和便利性的需求,万辰集团抓住了一大风口。
此外,食用菌市场价格同比上涨,也为利润增长贡献了一定增量。
在业务增长之外,万辰集团的财务管理也成效显著。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提升144.92%,现金流状况健康、销售回款能力增强。财报显示,公司通过优化仓库使用权资产、减少租赁负债等方式控制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率。同时,闲置资金理财收益及其他收益,如政府补助,也进一步增加了利润。
可以看出,万辰集团的持续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其核心业务引擎与精益财务管理能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公司精准把握消费趋势,依托量贩零食这一高增长赛道,实现了规模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卓越的财务管控能力将营收有效地转化为利润,通过成本控制、资金增效和现金流管理,不断夯实了增长的质量。
再说东百集团,东百集团的增长相对稳健。
根据财报显示,东百集团在商业零售与地产两大业务板块均实现改善。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65.89%,主要来源于商业零售业务现金流净额增加2.22亿元,以及地产业务现金流净额增加0.45亿元,为整体业绩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支撑。
东百集团还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并开展物业租赁业务。三季报显示房产租赁业务毛利率为49.25%,该业务贡献了5602.44万元营业收入。
从行业来看,虽然这两家企业属于零售的不同细分赛道,但都是抓住了消费者需求。
万辰集团与东百集团的主营业务均围绕效率提升和消费者需求展开。
万辰集团聚焦量贩零食赛道,凭借极致低价策略,抓住“硬折扣”风口,通过规模扩张与供应链整合,在高速增长的细分领域中迅速跻身头部阵营;
东百集团则依托社区商业与奥特莱斯业态,发挥必选消费的韧性和区域商业的稳定性,通过场景化体验打造与精细化运营,实现逆势中的稳健增长。
转型无捷径,是耐力赛
线下零售并非没有希望,而是正处在一条充满挑战的转型道路上,需要抓住消费者需求。
接连业绩下滑的企业,是敏捷性不足吗?
实则不然,面对消费习惯剧变、线上分流与经营成本高企的多重压力,大部分零售企业都没有坐以待毙。
今年以来,“调改”、“场景创新”、“小而精、社区化”已成为行业集体探索的方向。
1. 调改
当前零售业的转型已超越浅层的门店焕新,进入一场围绕“人”的价值重构——从空间运营转向用户运营,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模式变革。
系统性的调改中,胖东来模式已成为重要参照。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零售系统参与胖改,比如永辉、步步高、物美、中百等多家企业。
步步高在司法重整与战略聚焦的背景下,对存量门店实施胖东来式调改。19家试点门店成为增长引擎:销售额实现3–6倍同比增长,客流提升超300%。公司还推出自有品牌“BL”,推动生鲜品类毛利率达2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永辉超市则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调改,重点强化“商品中心化”能力。调改门店平均客流提升80%,超过60%的稳态门店盈利水平创下新高。公司目标在三年内培育100支销售额过亿的核心单品,并通过供应链反腐机制重塑透明、健康的零供关系。
2. 场景创新
很多百货业正全力将自己从单一的购物场所,转变为融合社交、文化和娱乐的城市生活秀场。
比如王府井,转型策略尤为清晰,即一店一策 。将具有历史感的友谊商店改造为还原老式场景的街区,吸引年轻人打卡,试营业总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数百倍。
将王府井喜悦中心聚焦于二次元、独立主理人品牌等潜力主题,成功转型为新国潮购物,中心数据显示,当前该购物中心日均客流近5万人次,周末稳定超6万人次。
这些单点的转型与创新成果亮眼,跟整体利润下滑的情况有很强的割裂感。
割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媒体广泛报道的成功调改门店,多是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的“样板间”。以永辉为例,尽管全国过半调改门店已进入稳定盈利阶段,但其整体业绩仍受大量未调改门店和历史包袱的拖累。将单点成功经验快速复制至全部门店,仍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从财务层面看,企业转型成本高昂。例如永辉在2025年上半年关闭227家亏损门店,同时推进门店调改,由此产生的赔偿、资产报废、新设备投入等支出,短期内严重侵蚀利润,导致财报表现承压。
大部分企业的转型努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有扎实稳定的回报。
尽管永辉、王府井等企业,营收和利润数据仍面临压力,但其调改门店在客流与销售上的成果,都证明方向是正确的。能不能改造彻底、熬住时间,是未来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销”,作者:赵胜男,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