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卖1200亿+,山姆在中国没有对手?
山姆业绩再次突破新纪录。
近日,山姆最新业绩曝光:截至2025年11月17日,山姆中国全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0%。
“1200亿元”是什么概念?这一数字已比2024全年销售额高出约200亿元,提前一个半月完成超越;与2024年同期相比(截至11月中旬的销售额906亿元),增幅约32%,全年突破1300亿元几乎没有悬念。
1200亿+背后的增长因素
山姆中国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可能得益于三个增长因素。
一是线上到家业务的强势表现。今年,山姆中国线上销售占比预计突破50%,较2024年的48%进一步提升,全年线上销售额有望达到650亿至700亿元。在沃尔玛第二季度业绩会上,国际总裁Kathryn McLay特别强调了中国电商业务的亮眼成绩:通过新增33个前置仓和云仓,山姆前置仓总数已超过500个,这些仓点支持一小时送达服务,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前置仓的月复购率高达60%,客单价超过200元,这不仅增加了与会员的接触频次,还大幅增强了会员黏性,有效拉动了续费率,为整体业绩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是线下门店的快速扩张。过去几年,山姆中国每年保持6至7家新店的稳健外延扩张节奏,2025年计划新开约5家门店,全年新增门店数将达11家,创下历史新高。例如,2025年11月13日开业的扬州店是山姆中国的第60家门店,也是当年新开的第7家店。这一扩张势头源于中国中产阶级对高性价比、高品质商品的旺盛需求,推动山姆进入外延增长的“黄金期”,为销售额的持续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同店增长。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预测,到2025年,山姆中国年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的门店数量将从2023年的2家增至8家。市场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即便是业绩相对较弱的尾部门店,年销售额也能达到或接近10亿元,这反映了门店运营效率的整体提升和会员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
综合来看,线上业务的渗透、线下网络的扩展以及单店绩效的优化,共同构成了山姆中国销售额增长的三大支柱,凸显了其在零售市场的竞争优势。
业绩创下新高,信任却达历史低谷
山姆会员店在2025年迎来了业绩的历史新高,然而,讽刺的是,与其蒸蒸日上的财务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会员信任度正滑向历史冰点。
一直以来,山姆都奉行“少而精”的极致主义,为消费者带来“优中选优”的商品体验,其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覆盖食品、日用品、母婴、健康等多个核心品类,为其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商品价值。过去在山姆,消费者不需要反复比较,只要闭眼买就有“值”的感觉。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消费者不满的直观证据触目惊心。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2025年11月11日,有关“山姆”的投诉量已突破1.3万条。会员们的吐槽高度集中:宣传图片中诱人的牛排与实际产品的肥瘦比例严重不符;曾风靡一时的网红瑞士卷,口感越来越松散、品质大不如前;更有消费者晒出强烈反差的对比图,直指收到的商品“实物像临期处理品”,愤怒质问“每年缴纳的260元年费,购买的究竟是便利,还是添堵?”信任的裂痕在具体的商品体验中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山姆下架了低糖蛋黄酥、纸皮烧卖、蒲烧鳗鱼等约200款独家爆品。一直以来,山姆以经营高比例自有品牌商品,成为国内连锁商超追赶的对象,其自有品牌占比曾高达38%,如今这一比例却逐渐降至30%。
尤其在今年,曝光的问题清单令人震惊且难以接受:密封坚果袋中赫然爬出活虫;标注日期未过的牛奶却已发酸变质;被指使用陈米制作蛋糕胚的瑞士卷;甚至出现了卤菜类商品贴有“阴阳标签”的恶劣行为——货架展示标签标注着新鲜的日期,而内包装隐藏的真实标签则暴露了早已过期的真相。这些事件严重动摇了会员对山姆品质管控体系的基本信任。
一位7年的山姆卓越卡会员王先生表示,“牛肉的质量下降,荔枝买的里面有烂的,大部分不新鲜,水蜜桃不熟没味道,线上买的车厘茄打开都烂了。很多款以前经常买的产品都下架了,这都是我遇到的事实,感觉会员权益还不如国内连锁,到期后不会续卡了。”
外资VS本土零售“大战”,山姆会败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零售巨头开启大规模入华浪潮。1995年家乐福北京首店落地后,麦德龙、沃尔玛、万客隆于1996年分别在上海、深圳、广州完成首店布局,次年易初莲花、好又多相继在上海和广州亮相,大润发、欧尚等企业紧随其后。
这些外资企业为中国零售业注入了系统性革新理念:其前瞻性的市场预判与风险评估机制重塑了行业战略思维;通过深化供应商战略联盟实现成本优化与品质管控;凭借高效物流网络和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构筑核心壁垒。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推动外资品牌快速扩张,更催化了中国零售市场的整体繁荣——麦德龙的仓储模式、家乐福的货架陈列体系、沃尔玛的价格策略,深刻重构了本土商超的运营范式。
进入21世纪,本土零售势力强势崛起。永辉等企业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在供应链本地化改造与商品结构优化方面展现突出竞争力,开始与外资巨头展开正面角逐。此时外资体系固有弊端集中显现:层级化的决策机制导致市场响应滞后,僵化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中国消费生态的快速迭代。2015至2020年间,家乐福、玛莎百货、乐购等知名外资相继撤华或被收购,沃尔玛大卖场亦经历断崖式收缩,五年关闭超140家门店,仅山姆会员店成为黯淡中的增长亮点。
当前市场格局呈现全新博弈态势。山姆会员店正突破传统一线城市布局逻辑,近年加速向高潜力县域渗透。但互联网基因的盒马鲜生、京东七鲜等新业态,叠加区域精耕的胖东来模式,正依托中国供应链升级红利提供高质价比替代方案,形成对山姆会员流量的多维分流。激烈的渠道变革压力下,山姆为维持竞争优势导致的供应链议价冲突,已引发近期选品争议。
这场风波或将成为中外零售博弈的新分水岭,历史是否会在山姆身上重演外资败退的轨迹,成为行业持续关注的战略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纳食”,作者:行业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