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成人玩具,抄了杜蕾斯的后路
“阳痿是中年男人最好的福报。”
10年前说这话,势必会被口诛笔伐,但今天,很多中年男人没有了反击的心情。
“行不行”这件事,别说是中年男人,连年轻人也不再多么看重。
2022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了“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6828份有效问卷显示:超过一半的95后性生活频率低于每周一次,还不如80后甚至70后。
年轻人的七情六欲,基本只剩下了食欲。据《2024年中国避孕套行业发展报告》统计,国内全渠道销售额从2023年的187.86亿元降至2024年的156亿元,一年内跌幅达17%。
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超越原始追求的重要性。就像在电影《华尔街之狼》里,已经是成功证券经理的马修麦康纳对新来的莱昂纳多说:“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天撸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趁早进入贤者模式,把时间用在发展爱好或搞钱上面,成了不少人的主动或被动选择。
但戒色不是禁欲。学会自娱自乐,生活海阔天空。
避孕套、伟哥、婚戒……全线退潮
2020年是惨痛的一年,但本该是避孕套市场爆发的一年。
一边是没钱消费,一边是居家时间增多,两个人在家里探讨各种性福,按理来说是大势所趋。杜蕾斯深谙此道,当时在电梯广告里推波助澜:“越艰难,我们越要相爱。”
和口红效应一样,“避孕套悖论”在过去也反复上演,因此从业者都等着大赚一笔。
谁也没想到,这次却失算了。
全球最大避孕套制造商“康乐”,此前每年生产超55亿只避孕套。世界上每卖出5只避孕套,就有1只来自康乐。2020年初,康乐CEO预测,需求将会出现两位数的增长,一度为产能不足而焦头烂额,怕耽误了全球人民的性福。
两年后,康乐CEO表示,康乐的避孕套销量不仅没增长,还暴跌了40%。为了弥补损失,康乐甚至做起了橡胶手套。
在大势面前,“流量高手”杜蕾斯也不能幸免。
数据显示,杜蕾斯在中国的销量急剧下滑,某电商平台销量从2019年的372.2万件降至2021年的84.2万件;截至2024年,其中国区线上市场份额已缩至29.3%。
为了挽回颓势,前两年情人节,杜蕾斯还在旗下抖音账号“杜杜好物”开启直播。
自开播以来,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杜蕾斯的直播间累计场观突破300万。为了引流,直播间推出了0.01元的袜子、0.01元的扑克等产品,但最终,场均GMV仅仅徘徊在一千至六千元,聊胜于无。
冈本、杰士邦等品牌同病相怜。截至去年,杰士邦仍公开表示:“市场份额与销售表现逐年下滑。”
另一个与性福直接相关的产品——“伟哥”,同样失去了雄风。
不论是进口的原版“伟哥”还是国产“伟哥”,自从在国内上市后一直是各大药店的隐秘销冠,但如今也开始疲软了。白云山年报显示,国产“伟哥”中的代表金戈,去年销量同比下降13.2%,销售额跌幅超20%,算下来每天少卖了约3.3万片。
而与性福间接相关的“暧昧消费”,比如酒吧、夜店等,更是遭到暴击。过去三年,KTV消费降幅高达86.9%,夜店娱乐降幅高达76.9%,酒吧消费也下降了65%。
不少高大上的婚戒品牌也风光不再,有的母公司申请破产,有的关店上百家。婚纱照生意跟着受挫,“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铂爵旅拍,前几个月索性给旅拍业务的员工放了长假,一度被人怀疑要变相跑路了。
这次戒色,不是小众行动,也不是说说而已。
滞销背后,源于“成本”太高
俗话说,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在中国发生的一些事,在其他国家早已有迹可循。美国称之为“性萧条”,日本则用“低欲望社会”来自我形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人们求偶的热情普遍高涨,以至于当时有些日本女性公然表示一个女性应该有四个男朋友:车夫(负责接送出行)、饭票(负责请客吃饭)、ATM(负责购物消费)和真爱(感情寄托)。
后来则差点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2015年有个统计数据显示,18到34岁的日本女性,有40%是处女,而18到34岁的男性,有38%是处男。
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压得人们毫无想法。
一次约会,即使是最普通的吃饭看电影项目,肯定也要花上数百元,除非去的是沙县大饭店。另外据某社交平台发布的《2023社交报告》,Z世代从初次搭讪到首次亲密,平均耗时4-6周。在此期间,大概率还要多次接触,需要开拓新项目、精心穿搭和化妆、下馆子、找话题……如果双方没有坠入爱河,一套流程下来绝对有人将心累。
如果双方追求的是速成,健康风险可能又会大大增加,正如有些女网友所说:“守的不是妇道,守的是妇科。”
去酒店的人越来越少,避孕套自然就“滞销”了。要知道,中国市场近半数避孕套使用场景发生在家庭之外,而2024年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仅为58.8%,为近五年次低水平。
抛开金钱和时间,确立和经营一段亲密关系的精神成本也越来越高。
这些年,性别议题和男女对立已经成了互联网上的火药桶。
韩国人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先例。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时,女观众在评分网站上打分高达9.46,男性则打出了1.73的低分。此外,韩国奥运女选手留短发被网暴,女团成员在手机壳上印着“女孩可以做任何事”的英文字样也被网暴,这样的事不一而足。
放眼国内,似乎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北大包丽案、重庆胖猫案、抖音小慧君、无锡蛋糕店、成都地铁被诬陷偷拍、八个瑞士卷、武大性骚扰事件……各式各样的事件,莫名其妙发酵成了一次次的性别站队。
这边抨击小仙女、捞女,那边暴击普信男、老登;刚嘲笑完女大学生与外国电竞选手一夜情间接导致被开除,没多久“南京红大爷”火爆出圈,提供无尽笑料。
虽然国内社交平台时不时会处理一些“挑起男女对立”的账号,但对立的种子已经埋进一些人的心里。
最后,即使双方三观正常、感情稳定,性生活有时也难有保障。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育儿压力,持续打消性致。白天忙着伺候甲方和领导,下班后四大皆空,只想躺着。更惨的情况是,双方每天上班都是披星戴月,一天里连清醒着见面的时间都不多。
一些夫妻双11囤的避孕套,用到过期也用不完。
消失的欲望,在别处爆发
求偶动力减退了,避孕套和“伟哥”萎靡了,但天性不会凭空消失。
之所以能坦然戒色,是因为现在有太多平替,足以维持高质量单身生活,其体验远高于谈一场低质量的恋爱。
版本领先的日本,早已将配偶能提供的种种价值,拆解成了一桩桩生意。
例如针对男性,有卖“膝枕”的店,走进店里就可以躺在少女服务人员的大腿上和她聊天,她会安慰客户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针对女性,有让人负债也要捧场的传统牛郎俱乐部,也有贩卖“食草系帅哥的拥抱”的店、男仆咖啡店等,里面的清秀小哥随时准备化身为贴心男闺蜜。
在国内,想要花钱充实自我或者买情绪价值,更是轻而易举。花样之多,绝不会让人空虚寂寞冷。
有的人选择出门发展爱好,于是徒步、骑行、登山、露营、滑雪一齐爆发,连钓鱼和马拉松这些过去属于中老年人的运动,年轻身影也越来越多。据今年央视新闻报道,我国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而且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其中,25至44岁的中青年群体已成为钓鱼运动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6%。
有的人把宠物当娃养。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飙升至1.2 亿只,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达到3002亿元。高盛还预测:5年后,我国的毛孩子数量甚至将比人类幼崽多2倍。
与此同时,商家也很懂得配合,不断给单身经济添砖加瓦。住宿,有单身公寓;出门吃饭,有一人小火锅;做家务,有各种迷你小家电;精神代偿,线下有陪玩,线上有AI恋人。
网友的体验很真实:“我的女朋友是AI,我的孩子是猫,我的生活很充实。”
当把这些折腾一遍之后,如果仍有余力浮想联翩,还有许多高性价比的快餐方案能帮你快速摆脱基因控制。
最简单的快餐方案,莫过于找老师们温故知新,她们的知识储备、教学尺度和场景远非普通人能比,有能力给绝大多数人每次都带来新刺激,持续推动纸巾销量。
如果对快餐质量略有要求,解决方案更是五花八门,用京东、美团就能送货上门。2024年,中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是同期避孕套市场的13倍以上,其中女用产品的销量涨势惊人,一些品牌门店还开进了商场一层。
减少了两个人的重复互动,人们开启了多彩生活。
这代人不会委屈自己,性事版本的“一鲸落,万物生”正在孕育各行各业的繁荣。
毕竟刚需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祥燎,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