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Z世代“轻社交”趋势:动因与启示

腾讯研究院·2025年11月25日 18:20
年轻一代的适应性策略。

随着全球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与数字生态的持续演变,全球Z世代正在加速转向灵活且低负担的“轻社交”。这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的调整,更是年轻一代在复杂环境中形成的适应性策略。

这一趋势将影响全球数字服务格局,推动社交和游戏产品向轻量化迭代,并对未来数字生态构建带来重要启示。

全球Z世代社交方式的三种转变

一是在关系层面,社交模块化特征更加突出。

Z世代的社交重心正逐渐从构建与维护稳定的泛化友谊网络,转向根据不同场景和即时需求,精准匹配轻量、灵活且服务于单一目标的社交零件。由新京报贝壳财经与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于2025年7月发布的《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指出,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自2023年起出现“搭子文化”,并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社交零件,六成以上的年轻人会在工作环境中发展“饭搭子”,58%的人通过线下活动寻找临时伙伴。这表明一种基于特定功能、情感负担弱的社交模式正逐渐成为常态。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GWI与《金融时报》合作推出的《2025年社交媒体报告》显示,与2014年相比,以维系友谊或结识新朋友为目的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比例下降超过25%,进一步支持Z世代的社交动机在持续弱化的趋势。

二是在内容层面,社交瞬时化成为更主流表达方式。

Instagram等平台的Stories功能(内容仅展示24小时,随后即消失)日活跃用户从2017年的1.5亿增至2025年的5亿,其中86.6%的用户保持每日发布习惯。这种阅后即焚的分享模式解构了高成本的完美人设等社交表达,允许不完美的即时表达。此外,朋友圈越来越多的用户设置仅三天可见,也反映出年轻群体正在重构自我表达逻辑,主动从维护固定社交形象的压力中退出,转向更自由、即时的表达方式。

三是在互动层面,社交游戏化正塑造社交连接方式。

以法国社交平台BeReal、Zenly为例,通过每日限时自拍挑战、出行距离排行榜与勋章奖励系统等方式,将真实分享转化为具有规则性的互动任务,为社交活动增添游戏属性。更进一步的是,游戏本身已演变为轻量化的社交场域,如《Roblox》以游戏为表达形式,凭借低门槛的互动设计,使“一起玩”取代传统的“先加好友,再一起玩”,成为建立社交关系的起点。这种以共同体验为核心的瞬时连接模式,既契合Z世代对低负担社交的内在需求,也标志着社交与娱乐边界趋于消融。

“轻社交”现象的三大核心动因

轻社交现象背后,有三大核心动因:

一是宏观环境催生低能耗的社交需求。

在全球不确定性指数高企、经济等压力常态化的宏观背景下,Z世代面临着远超前代的社会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2025年世界不确定性指数是2014年的五倍以上;美国心理协会年度调查也表明,Z世代长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工作、财务与社会压力。持续的外部风险与内在负荷,共同催生了Z世代对社会能耗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因精力和时间有限,他们更倾向于将“轻社交”作为一种高效的社会适应策略,以最低成本来实现最高程度的情绪补给,进而推动其整体社交模式向轻量化方向的系统性演进。

二是认知转向重构社交价值观。

外部环境的持续波动与数字媒体的信息渗透,塑造了Z世代与众不同的社交价值观。斯坦福心理系教授贾米尔·扎基发布的《2025世界幸福报告》指出,长期接触负面信息显著加剧了这一群体的不确定感,促使其主动疏离高投入的深度社会连接。与此同时,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逐渐将价值实现方式建立在多元、可替代的模块化关系网络之上,而非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稳定联结。随着这种认知转向,社交的核心从追求持久稳定的高成本关系,逐渐转变为对互动中真实感与瞬间意义的高度珍视。黎巴嫩谷学院的研究揭示,Z世代在情感互动中极其重视真实性与有意义的短暂连接。正因如此,模块化社交的低心理负担与高情绪确定性更能给Z世代群体带来安全感及吸引力。

三是技术发展塑造社交行为新模式。

在信息过载时代,用户认知资源与注意力日趋有限,而算法等推送机制的存在,也深刻影响了其社交行为习惯。金融时报与GWI的《2025年社交媒体报告》指出,2014年以来用户的被动浏览行为增长超10%,另一调研显示超86%用户承认存在无意识刷视频行为。这一行为转变根植于算法驱动的内容生态。算法驱动的瞬时兴趣匹配机制,因其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情感连接,也推动形成了Z世代对功能导向、轻量化关系的偏好。

启示及建议

全球Z世代“轻社交”的共同趋势已渗透各个领域,在职场和生活情感领域也形成了临时性高的“情景关系”(situationship)。尽管该趋势具有全球共性,但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仍深受本土文化影响。科技企业需根据本地文化差异进行匹配,在坚守社交核心价值的同时,为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弹性空间。

一是构建多元生态适配全球需求。面对全球不确定性加剧与Z世代社交能耗精细化的趋势,科技企业需在生态层面构建覆盖多场景、多文化的产品矩阵。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出海国家Z世代的社交习惯与情感需求,打造兼具本土适应性与全球共通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Z世代不同场景下的多元需求。

二是产品设计聚焦认知转向。面对Z世代核心社交价值观转变,科技企业可以在游戏和社交媒体等产品中,重点构建低负担、高真实感的互动场景,并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导向,将情感价值与自我表达融入用户体验,在具体产品中实现多元生态战略。

三是推动算法重塑链接。面对算法驱动下的低投入浏览行为,科技企业可以将“可持续社交”理念融入技术架构,推动算法优化,在停留时长和多元化内容推送之间实现平衡,并将“AI向善”原则贯穿于社交产品设计,使技术成为健康数字生活的共建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霍浩華,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Revolut获英伟达投资,估值飙升至750亿美元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