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在线的30岁打工人,拼命学会意念退群

新周刊·2025年11月07日 07:57
当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为用户提供“连接”的可能性,人们同样需要“反连接”的存在。

正如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一样,人类的天性之一是折中。

就好比说,如果要宣布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只有一样,肯定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各抒己见。但如果你换个措辞,说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什么,那就会得到无数人赞同。

不装了,摊牌了,我宣布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微信折叠群聊功能,一生唯爱“中庸”的中国人狠狠点了个赞。

(图/小红书截图)

数字时代的社交中庸之道,让既不想完全合群、更不愿完全不合群的年轻人找到了中间值——不完全合群,也就是“意念退群”。折叠群聊则是最适配的好帮手。毕竟群友无法通过网线窥探到你的“敷衍”,而当你把群聊设为“折叠”的那一刻起,你的社交态度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热爱折中的人类,正通过意念退群的方式,在折叠的社交活动中尝试重新找回社交的平衡。

选择意念退群的潜水党

在徐海看来,“意念退群”这个看似新潮的社交概念,无非是新瓶装旧酒。作为一个从千禧年初就混迹于互联网的90后“老油条”网民,徐海用一句当年他的QQ账号口头禅终结了话题——“GGMM(哥哥妹妹)们好,我来冒泡了。”

“‘冒泡’,形容浮上水面,指在群里聊天;反之,不说话就是‘潜水’了嘛。”经历过“QQ爱”时期的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都相当熟悉“潜水党”的存在。潜水党这个网络流行词,主要用于指代在线上以旁观者身份存在的用户群体,用潜水的动作形容用户像潜在水下一样隐蔽。

(图/unsplash)

在大部分网上社交场合,徐海也是个不爱说话的潜水党。“群友个个都那么有才,说话又好听”,稍不留意,群里就有超过99条新消息的超高频聊天,“看都看不过来,就更加没必要再插一嘴了”。

“当然,不同社交软件的潜水党,也有不一样的特性。”徐海用QQ和微信类比,后者的潜水党比起前者通常更多了一丝无奈。“网上聊天的爽感之一,就在于匿名带来的安全感,不用斟酌说话的艺术,可以放飞自我。”和现实生活强绑定的微信,更像是升级版的即时通信工具,大部分时间,会找上门的都是现实关系网中的熟人,人们很难把网络形象和线下真人彻底分割。

(图/小红书截图)

“遇到一些不想接听但又不便直接挂断的来电,大部分人会选择一键静音,然后等待对方放弃。意念退群也是同样道理。”

徐海在两年前进入了现在的建筑公司,他所在的设计部门流动性不大,如果从工龄算起,他现在还勉强算是部门“新人”。同事之间彼此都很熟络,所以内部的工作群基本很少“废话”,工作效率极高且信息量极大。

直到一次年末活动的跨部门合作,有其他部门同事和徐海闲聊时提到,他们都怀疑徐海的部门集体把大工作群“折叠”了,因为他们的存在感实在很低。“我们除了收群发红包和排队发祝福表情包,确实不怎么吭声”,徐海当时回忆了一下,把自己都逗笑了。

“我以前认为大家都是主动选择‘潜水’的。”经过这次小误会,徐海意识到意念退群也可能是一种被动赋予的行为。但无论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徐海对意念退群的态度都是正面的。

“连太阳也会下山,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你在某些群聊中一直很活跃、从不离场,那你必然会在另外的群组里保持沉默。”能无意识地做到意念退群,徐海觉得这反倒是一件好事,证明自己不会被社交焦虑绑架。

更何况,选择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意念退群,又何尝不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显化呢?

从意念回复,到意念退群

微博上,曾出现过“忘记回消息就意念回复了”这一热搜话题,引得当时许多网友直呼“人间真实”。

(图/微博截图)

早在2018年,《大西洋月刊》记者朱莉·贝克就曾在文章《无视信息和邮件是如何成为常态的》中谈到这种意念回复的情境逻辑:“正在运转的记忆功能——大脑中的待办事项清单——一次只能记住这么多。当这项清单被诸如购物计划和各类工作任务塞满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漏洞。”

在文章中,朱莉·贝克引用了皮尤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90%的手机用户经常随身携带手机,76%的人承认自己“很少”或“从不”关机。对于手机从不离身、几乎“器官化”的现代人来说,用“没看到消息”来搪塞,确实在多数时候是站不住脚的。

(图/unsplash)

这也是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他的“社会加速”理论中所强调的现象。

罗萨将现代社会的加速区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化加速与生活节奏加速三个互相耦合的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我推动的螺旋”循环。流媒体服务与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更凸显社会加速效应,用户被迫持续接触海量信息与互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压力。

罗萨将当下需要不断回复各种消息却永远也回复不完的人们,比作受到惩罚的西西弗斯——每天要处理的消息就像我们要推上山顶的巨石,是一个周而复始却没有终点的痛苦循环。

(图/unsplash)

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量社交消息不断冲击,人们掉入一种不断加速的困局中,“意念回复”的存在,变成了人们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一个可控的暂停键。与之一脉相承的“意念退群”,是人们找到的社交潜规则中的漏洞,或者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彩蛋”——正如人们需要间隔年(gap year),这也是契合人类真切需求的间隔地带(gap zone)。

“25岁是人生的一道坎”,今年26岁的咏仪彻底领悟了这句话。在家族观念较重的潮汕地区,咏仪作为她家族这一代孙辈中最年长的一员,又是唯一一个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本地工作的人,经常受到长辈亲戚的关注。

去年春节开始,家长们的催婚话术轮番上阵。咏仪还记得其中最离谱的两条理由:有位长辈不知在哪看到28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于是积极劝说咏仪26岁找对象,27岁结婚,刚好28岁生孩子;另一个亲戚则说,咏仪按虚岁计算已经27岁,再不结婚,等过了30岁就“没人要”。

亲戚们大多住在同一个村里,日常来往频繁,时常有亲戚来咏仪家串门,她出于礼貌也得陪聊陪笑。线下聚会无法抽身,咏仪选择在家族群中变得“沉默”,不再参与聊天,有人问起来就是“工作很忙抽不开身”。

(图/小红书截图)

“其实我知道别人应该不会留意到我的变化,也可能压根不在意,但最重要的是我得表明自己的态度。”咏仪觉得亲戚之间不好闹翻,但精神上绝交——冷处理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再进一步,她还能利用这段沉默的空白时间,去慢慢思考更好的解决方式。

无论是意念回复还是意念退群,通过“意念”来达到社交减速目的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加速。

永久在线,不等于永久连接

《奇葩说》第三季有一期的辩题是:“时保联”(时常保持联系)是一种暴政吗?

当时还不是跑步爱好者的辩手姜思达,作为当期的正方辩手,给出了精彩绝伦的回答。

(图/《奇葩说》)

“很好的朋友并不‘时保联’,因为朋友非常有分寸,你们才能成为朋友,所以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才会感到舒服。”“情侣如果特别黏,你们都愿意和对方时刻保持联系,顶多能证明你们是在以暴制暴。”

“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节目最后,姜思达总结道。

有一种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名为“POPC”(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意思是“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这种始终与线上世界保持连接的状态,突破了时间与场合的限制,突破了“线上—线下”的二元划分,成为一种“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为”——在线不再需要特别付出心智劳动,相反,离线才需要。

意念退群,也就意味着你“不在场”,而这恰恰是人们在POPC世界中逐渐失去的一种自由:日常处于“过度连接”状态中而产生社交媒体倦怠心理的当代人,被有意无意地剥夺了“离线自由”。

(图/unsplash)

2017年,腾讯研究院曾经进行了一次“社交网络斋戒实验”,85名参与者在15天里每天使用微信时长不得超过30分钟,并每天记录使用体验。结果显示,在“斋戒”的强制规定下,大部分人改为集中处理信息,回复消息时也按重要程度区分。

如此一来,参与者以往由于“泛社交”产生的疲累得到一定缓解,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有营养”的社交上,得到了更多情感上的满足。一位参与者谈到社交网络“斋戒”带来愉悦感的原因:“你可以控制手中的工具,而非被它利用。”

(图/腾讯研究院-社交网络斋戒实验报告)

在社交媒体的“上古时期”,拥有在线“隐身”功能的人们,还明确拥有拒绝交流的自由。而在“永久在线”的当下,意念退群这种弱连接策略,成了人们摆脱社交媒体带来的倦怠与压迫的一种出路。

当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为用户提供“连接”的可能性,人们同样需要“反连接”的存在。意念退群的再度兴起,或许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选择,但在加速社会中,慢一点总是没错的,更是无害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草莓脆,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资本为何押注AI玩具?"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