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萌顶流彻底出圈,广东人骄傲坏了
这种“接得住梗、开得起玩笑”的大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松弛与信。于是在不断二创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包容与自下而上的创意,与全运赛场和观众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
要评选2025年秋天广州最火热的流量明星,当然是正在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
这两款吉祥物由曾设计“冰墩墩”的广州美术学院团队精心打造,原型选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它们头顶的三朵水花分别象征着粤、港、澳三地,寓意同心同源,携手共进。
“喜洋洋”与“乐融融”。(图/社交媒体截图@番茄炒蛋不加葱)
然而,一生爱玩梗的网友,哪会放过这两个软萌的吉祥物?
它们初次走红是源自一张照片的视觉错位,因此被网友们给它们亲切地冠以“大湾鸡”的昵称,吉祥物本身的软萌海豚形象与网友的想象和演绎共同发力,短时间内发酵成全民同乐的新热点,变成人气堪比前段时间的Labubu一般的流行文化标志。
路上,人群中时不时会出现印有吉祥物图案的书包,相关文创也成为大受欢迎的单品,在广州的六运小区、花城广场、天河公园等放置了“喜洋洋”“乐融融”雕像的地方,随时可见合影的人潮。
毫不夸张地说,11月的广州已经全面进入全运会节奏,也开启了“吉祥物痛城”模式。
最新的广州顶流,萌翻所有人
当然了,光是合影,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吉祥物澎湃的表达欲和二创热情,对这位新晋网络顶流最高的敬意,就是为它制作表情包。
设计师为两小只打造的许多形态,成了网友们的灵感来源:霹雳舞形态代表“忙到飞起”,击剑姿势配上“吉你萝柚”,举重则贴合“我顶唔住啦”。
两小只的运动形态引发网友二创。(图/小红书@小可和小爱)
被放置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雕像,又为“整活”添砖加瓦:路边被抓拍到的漏气“喜洋洋”,神似“身体被掏空”的打工人;半个身子藏在草丛中的体操“喜洋洋”,配上“静鸡鸡望住你”的句子刚刚好……
吉祥物的呆萌表情加上粤语文化的幽默buff,不但拉近了吉祥物和观众的距离,还意外地特别适配工作生活的种种场景。有网友调侃,“没有一个‘大湾鸡’表情包解决不了的社交场景——如果有,就再发一个”。
网友自发为“喜洋洋”和“乐融融”创作了许多表情包。(图/网页截图)
如果说在全运会开幕式前,人们只是觉得“喜洋洋”和“乐融融”有些可爱,那么开幕式后全国人民对它们的喜欢已经可以跟比赛本身媲美了。
11月9日的全运会开幕式入场环节,喜洋洋和乐融融成了全场焦点。动起来的两小只,走起路来一颠一颠,一会儿突然蹦蹦跳跳地跑到观众面前,一会儿又用小短腿走出小碎步,头和身子各走各的。
让这对小海豚从简单的“可爱”升级到让大家“上头”的,是它们的“内胆”——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河南登封少林鹅坡武术学校的初中生们。
因为没有规定吉祥物要做什么动作,内胆里的小孩哥、小孩姐们干脆彻底放飞,这样反而赋予吉祥物前所未见的生命力——它们卖力甩头摇晃、转圈跳、互相追跑,还会隔着头套向外面的人比心,在正式场合下悄咪咪地调皮捣蛋……
各种俏皮的动作和表情,随机发挥的自由风格,让原本呆板的吉祥物皮套不再是活动的背景板,而成为充满个性和生命力的活物,是跟观众一起看比赛、耍宝解闷的朋友。看了它们几天的网友,甚至能通过它们的动作幅度和互动风格,分辨今天是哪位“内胆”当班。
正是这些小孩哥、小孩姐的演绎,赋予了吉祥物真正的灵魂,那就是全身心享受一场盛会的尽兴,以及天真孩童欢笑嬉闹的自由。
亲切的吉祥物常有,会“饭撒”的吉祥物你见过吗?
全运会正式比赛中,由志愿者扮演的充气“喜洋洋”、“乐融融”也不甘示弱,一般吉祥物顶多就是摇头晃脑卖萌,而它们竟在场边倒立、翻跟头,中场休息时还来个高难度的breaking。一场比赛下来,感觉内胆里的志愿者比运动员消耗还大。
赛场上的“显眼包”吉祥物。(图/视频截图)
当其他吉祥物还在打造呆萌人设时,以“喜洋洋”和“乐融融”已经在走向“显眼包”的路上一去不返了。
面对这场全民狂欢,官方也持同乐的态度。吉祥物设计师刘平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观感,为‘喜洋洋’‘乐融融’起了新的别称,创作了新的内容内涵,我都是乐见其成的。因为这样实现设计与民同乐的目标,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了全运会。”
这种“接得住梗、开得起玩笑”的大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松弛与自信。于是在不断二创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包容与自下而上的创意,让全运会赛场和观众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吉祥物总是可爱的动物?
按照学界看法,吉祥物或曰卡通代言人是品牌文化发展的产物。为了让特定品牌从诸多同质化的logo中脱颖而出,需要采取形象化、拟人的手法,体现该品牌的特征,让消费者产生亲切感,由此缩短他们与品牌之间的心理距离。
迄今最成功的企业吉祥物大概是米老鼠了,它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一看到它就会立刻想起迪士尼公司。其实,米老鼠作为吉祥物并非刻意为之,它太出名了,以至于大家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迪士尼的代言人。
为了让大型赛事达到推广效果而设计吉祥物的做法,始于1966年的英国世界杯。主办方推出一只名为“威利”的卡通狮子作为吉祥物。狮子是英国的象征,威利模拟的正是英国小伙子的形象,有着当时最流行的发型,发色则是代表庄严、正统的灰白色。
1966年世界杯吉祥物威利。
名为“舒斯”的卡通滑雪人则是首个非正式奥运会吉祥物,它出现在1968年于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上。自此,吉祥物成为大型赛事的标配。大型活动如世博会也开始配备吉祥物,1984年在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上亮相的一只名叫“西摩·D.法尔”的鹈鹕,是首个世博会吉祥物。
1990年,大熊猫“盼盼”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它是第一只国产吉祥物,也代表了国人对吉祥物的最初认知:当然只有大熊猫才能代言中国啊!
1990年北京亚运会官方吉祥物熊猫盼盼,那是很多中国人记住的第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赛会吉祥物。
这一观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吉祥物设计思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位“福娃”中的“晶晶”、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及2021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熊熊”,原型都是大熊猫。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位“福娃”。
全运会第一个吉祥物是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出现的——那一年是广东第一次承办全运会,吉祥物“阳阳”身穿红背心,灵感自然来自广州的别号“羊城”,象征着广州的活力与热情。从第六届、第九届到第十五届,广东已经是举办过三届全运会的实力选手。
还有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吉祥物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lè)”、2023年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你没猜错,蓉宝的原型正是大熊猫),等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有些吉祥物一出世就备受喜爱,比如“冰墩墩”;有些吉祥物则经历了“路转粉”的逆袭,比如砳砳。砳砳形象初发布时,人们嫌弃它,说它“丑得不能直视”,还给它取了个“二胡卵子”的外号。然而南京青奥会举办期间,砳砳凭借其“内胆”在场馆上的疯狂耍宝而成功出圈,人们渐渐看顺眼了,觉得它丑萌丑萌的。
南京青奥会奥会吉祥物“砳砳”。(图/南京青奥会官网)
只是吉祥物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较短,针对大型活动推出的吉祥物,活动结束后就会被视为“遗产”。当年,砳砳毛绒玩具被人遗弃在垃圾堆的照片流传到网上,网友如此评论:“心疼砳砳!”“想知道它的前辈福娃的下场……”
像砳砳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物,是不是应该尽量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呢?比如,南京市政府或许可以把砳砳任命为“南京形象大使”,或者像日本的“熊本熊”那样,给它特设一个公务员职位,让砳砳为宣传南京出力。这样,它就不会沦为过气网红,之前积攒的巨大流量也不会白白浪费掉。
也就是说,可以尝试让它们从单纯的活动吉祥物转化为地方形象吉祥物,而后者的方式如果运作得当,生命周期会延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以大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
此次全运会,“可爱到发芽”的“喜洋洋”和“乐融融”成为顶流,无论在赛事上还是在网络上都维持了极高热度,有网友呼吁,把它们和在开幕式上惊艳到哇声一片的巨大鳌鱼留下来,春节花市时可以来个花车巡游。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则在受访时表示,可以顺势而为,将热点转化为实际流量:一方面,与景点、景观融合,做成IP衍生品,接住全国游客的热情;另一方面,则需思考如何把IP用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度、美誉度,带来综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功的吉祥物,往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人们为了寻找它的踪迹,而专门来到它所代言的那个城市乃至地区。如今的广州街头,到处可以见到“喜洋洋”和“乐融融”萌萌的身影,就让它们成为人们了解并来到大湾区的美好契机吧。
参考资料
[1]全运会吉祥物“大湾鸡”成“顶流”,头套下系13-16岁武校学生,校方:孩子们常训练到凌晨全力以赴获导演组表扬 |九派新闻
[2]十五运吉祥物设计师刘平云:设计要与民同乐|全运时间·高端访谈 |羊城晚报16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牧羊 桃子酱,编辑:腾宇,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