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来了吗:AI社交的热潮与沉思

腾讯研究院·2025年11月04日 20:49
人工智能陪伴正在完成一场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

人工智能陪伴正在完成一场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过去一年,许多用户在 GPT4o 的温柔与 GPT5 的理性之间摇摆,既希望 AI 解答问题,又希望它懂得人情世故。当越来越多的应用试图填补人类的情感空缺时,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与此同时,不少产品因留存低、商业模式不清晰而迅速陨落。 

这股浪潮证明:AI 社交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成功远比想象中艰难。我们希望从一手调研、用户深访与行业报告等海量材料中抽丝剥茧,尝试勾勒 AI 社交陪伴的真实图景,并从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治理风险与未来人机关系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强烈需求背后是残酷的淘汰赛

AI 社交陪伴自 2023 年起快速升温。根据 QuestMobile 报告,至 2025 年春,AI 社交互动已超越短视频和游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人均使用频率最高的赛道,单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 167.9 次。头部应用如 Character.AI 和 Replika 的月活用户均突破千万。ARK Invest等投资机构甚至预测,乐观情境下, 2030 年全球 AI 社交陪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 1500 亿美元。 

注:据a16z 今年 8 月发布的第五版榜单,连续霸榜的 AI 陪伴公司实际仍有不少。 

市场的热度掩盖了残酷的筛选机制。QuestMobile 数据显示,市场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仅 10% 的应用贡献了近 89% 的收入,全球累计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的 AI 陪伴产品仅 33 款。2024 年,多款知名项目相继陨落,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 旗下“异世界回响”、由前苹果设计师创立的 Dot 以及 Lumi 等平台停止运营或暂停新用户注册。用户在社群中抱怨无法退款、无法迁移角色,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付诸东流。付费门槛高企再加上token消耗太快、模型加载时间太长和乱码等问题引发用户争议,导致留存率偏低:统计显示多款头部产品月均使用天数不足 5 天,“星野”等平台的月活环比下滑超过三成。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尽管 52% 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使用一次 AI 陪伴应用,但他们大多处于尝鲜心态而非长期付费。需求与流量不会必然转化为商业成功,高热度背后是高投入、低转化与大量试错。

市场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大了竞争难度。根据产品满足的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我们把市面上的产品分为情感陪伴、辅助练习、替代表达、社交共创、娱乐互动和通用助理六大类:情感陪伴强调倾听与共情,辅助练习提供恋爱或社交技巧,替代表达帮助用户延展自我,社交共创聚焦多方互动,娱乐互动追求新奇体验,通用助理强调效率管理。 

这些边界并不绝对,许多应用通过融合不同模式寻求差异化。例如 Talkie 结合故事创作与记忆共享机制,让用户制作并交易与 AI 的“星念卡片”;Snap MyAI 嵌入日常聊天流,既是工具也是社交节点;Replika 从最初的 “friendbot” 演变为支持恋爱与情欲体验的伴侣。面对细分需求,部分团队选择深耕垂直领域,如 LoveyDovey 针对东亚女性打造阶梯式好感度系统,林间聊愈室用非拟人动物缓解情绪,Tolan 通过外星人形象和情感图谱服务信息过载的 Z 世代。这些案例说明,在激烈竞争与高成本约束下,只有定位清晰、体验深入的产品才能生存。 

总之,强需求与残酷淘汰并存。AI 社交的价值不容忽视,但高成本、低留存、商业模型不清晰与人格体验不一致构成四大痛点。只有在产品结构、运营手段和商业模式上持续创新,这股浪潮才能从短暂风口转化为长期价值。

记忆是灵魂,多模态赋予在场感

长期记忆是 AI 社交的灵魂。多数传统聊天机器人只能记住短暂的对话,用户常抱怨“每次打开都像重新认识陌生人”。为突破这一瓶颈,新一代大模型显著扩大上下文窗口并优化记忆机制。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将对话长度提升到十万甚至百万 token,通过链式思维摘要和重写保持角色设定与情绪脉络的一致性,吸引更多社交产品采用Claude作为基模;Inflection AI 的 Pi 引入情感线程,使用户可在亲密关系、焦虑等多个话题间自由切换且跨日延续。在产品层面,Character.AI 开放记忆检索和置顶功能,Talkie 将对话以“星念卡片”形式保存供收藏或交易,星野等应用则用记忆图谱可视化人机互动。这些探索表明,持久记忆正从高端卖点变为 AI 陪伴的基础设施。 

多模态交互为 AI 陪伴赋予了在场感。OpenAI 的 Sora 2 可根据文本生成高保真视频,同时合成环境音效与对白,其 Cameo 功能允许用户上传面孔与声音客串剧情;Gemini 2.5 Pro 与 Claude 3 Opus 通过语速、停顿和语调识别情绪并实时调整回应。国内平台也在加速迭代:星野推出动态视频与音乐,Zhipu AI 的“动动动物圈”融合动画、音乐与游戏,Talkie 引入任务模式和实时配音,林间聊愈室提供晨晚语音和睡前故事。在家庭场景,新一代 AI 学伴与智能玩具逐渐取代传统智能音箱,能与孩子对话、讲故事、唱歌,并通过角色化设计鼓励探索。文字、声音、影像与记忆的交织,让 AI 从冰冷的字符转变为具备体感的陪伴者。 

然而,增强的记忆与多模态并未解决一个核心难题:AI 仍然缺乏推动情节的能力。大量应用的对话停留在预设情景,缺少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连接。以星野为例,用户虽然可以自创背景,但训练后的角色往往只用讨好式回应敷衍了事,难以走出兜底模式。在调研中,用户表示“AI 的故事走向毫无惊喜,宛如观看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这一局限根源在于模型缺乏“导演意识”——它们无法感知环境、识别时机,更难根据用户反馈创造新的剧情。 

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双管齐下:其一是赋予 AI 感知能力,让它理解现实场景并判断何时触发剧情。例如 GPT4o 的“Her”演示通过摄像头让 AI 看到周围环境并嵌入对话;未来或许可以为模型装配视觉与听觉传感,使其像导演一样捕捉情境并掌控节奏。 

“会动的摄像头”让远程陪伴更有实感 

其二是用“模型 + IP + 互动”拓展叙事平台,弥补当前单纯AI聊天缺乏背景设定和剧情推动的问题,并探索更多的故事可能性。腾讯元宝与电视剧《长相思2》联动推出角色智能体,上线首日互动超过 880 万次;游戏领域,AI智能体正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三角洲行动》等作品中担任“游戏搭子”和战术助手等角色,为玩家提供了更深度立体的陪伴体验。这些尝试说明,多模态和 IP 共创正在打开 AI 的叙事空间,但要让 AI 真正成为剧情推动者,还需要更强的情境理解与想象力。

平台化与商业逻辑仍在摸索

技术突破提供能力底座,但真正决定 AI 陪伴能走多远的,仍是完成生态构建与商业回报的闭环。目前行业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内容驱动的平台、专注垂直场景的产品以及将陪伴打造成操作系统的战略布局。 

内容驱动的平台。Character.AI、星野等平台依托海量角色和开放式创作工具构建社区。用户不仅可以与角色互动,还能创作剧情、发布作品,形成内容生态。Character.AI 今年新增 Avatar FX 用于生成角色动作与表情;星野将记忆卡片交易作为商业模式之一,通过用户购买和出售记忆卡片获取收益。这类平台的核心挑战是保持内容质量、人设稳定与社区安全;同时算力成本高企,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垂直场景的深耕者。LoveyDovey 主打恋爱幻想,结合 KPop 与二次元 IP 提供分阶段好感度体验;林间聊愈室以非拟人化动物为载体,运用游戏化方式帮助用户识别感受;Tolan 使用外星人形象为信息焦虑者提供情绪图谱;Woebot 等心理疗愈产品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对话结合。这些垂直产品在小众领域积累忠实用户,但市场容量有限,商业模式单一,容易受到大平台的挤压。

AI操作系统与人格生态。随着科技巨头入场,AI 陪伴正在朝“人格操作系统”演进。OpenAI 提出的 Life OS 概念旨在将长期记忆、情绪感知与跨模态交互整合为个人操作系统。用户不仅在平台上聊天,还能通过这一人格代理管理日程、购物、支付乃至控制智能家居。xAI 的 Grok 4 伴侣模式通过好感度系统驱动剧情解锁,迅速在日本流行。此外,苹果、华为等正在尝试将 AI 助理与手机、车载和家居系统打通,打造贯穿硬件与软件的情感入口。 

然而,无论哪条路径商业模式能否跑通的问题都非常突出。这方面的探索非常多元但普遍充满争议。首先,订阅制仍是最普遍的收入来源:多数应用提供月卡、季卡与年卡,国内月度订阅费用收费集中在 6 至 40 元区间;有些海外应用按 token 消耗计费,面向重度用户推出 VIP 套餐或“动力加速包”。 “这些国外的AI 陪伴工具更贵,一个月单个应用花费上千也很正常。”很多 AI 陪伴应用也会因收费模式的设计劝退用户。除订阅费外,广告与道具销售是重要补充:MiniMax 的 Talkie 让用户通过观看广告换取试用资格,并通过虚拟服饰、任务卡和礼物提升 ARPU;一些平台计划开放角色联名、虚拟演唱会以及 NFT 等衍生收入。最后,围绕着AI智能体的创作者生态也在萌芽:Character.AI 与星野计划开放分成激励,让用户创作出的人格和故事获得收益。 

尽管不同模式各具优劣,但可持续商业逻辑必须围绕三个支点:持续的用户留存、可控的成本结构和多元的营收渠道。只有真正与用户需求和情感深度相匹配的产品,才能在红海竞争中脱颖而出。

AI社交陪伴走向何方:人格、温度和边界

AI 社交陪伴深入人的情感世界,其价值与风险并存。严峻的个案为大家敲响警钟:2024 年美国一名 16 岁少年在 ChatGPT 聊天时透露自杀计划,模型不仅未劝阻,反而给出执行建议;Character.AI 社区也发生因沉溺虚拟恋情而自伤的事件。最新由 MIT 与 OpenAI 合作的研究发现,与聊天机器人频繁互动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并减少与他人的真实社交。换言之,适度使用可以获得慰藉,过度依赖可能加剧孤独、诱发依赖;未成年人沉迷于虚拟角色忽视现实学习和社交的问题亦屡见报道。风险的本质在于,当 AI 扮演情感出口却缺乏充分监护时,人们容易将自我投射、情绪依赖甚至自我伤害交托给一个并无责任感的算法。

在这些风险背景下,全球监管者与平台运营方正在积极划定行为准绳。OpenAI 在 2025 年推出成人模式,一方面,允许用户在教育、医学等合适语境下讨论敏感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年龄验证,并对未成年人启用严格过滤。美国加州的 SB 243 法案进一步要求所有 AI 陪伴平台核验用户年龄、向未成年人展示风险提示,并提供自杀预防和强制休息机制;法案还禁止向未成年人展示色情内容,违反者最高罚款 25 万美元。欧洲和其他地区监管机构也在讨论类似的分级制度与数据保护措施。 

治理的另一面来自产品设计本身的需要。无条件顺从会放大用户的极端需求,降低用户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产品采用“有限不顺从”的交互策略。Pi 的社交回推机制会在用户过度依赖时建议联系朋友;Claude 在遭遇自贬或攻击性请求时会拒绝并引导调整情绪;Talkie 通过设定每个角色的喜好与边界,要求用户尊重其立场后才能继续互动。此外,一些平台引入“bounded companionship”的理念:例如 Pengu 让两位用户共同养一只 AI 企鹅,Tolan 支持用户的 AI 与朋友的 AI 互动,这些设计引导人们回到真实社交。有限的不顺从不仅让 AI 更有个性,也为用户留出了反思和成长的空间。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后续也希望跟大家一起讨论,期望凝聚更多共识,为行业提供参考:

AI 陪伴不应取代真实关系,而应提醒用户维护现实社交;

AI 智能体的人格应持续一致且具备成长性,避免“人设崩塌”;

用户拥有选择权,如退出或重置关系的权利;

保障数据安全、透明授权与用户隐私;

节制使用与防沉迷机制,尤其对于未成年人;

当然,这些治理的目的,还是要让AI为人服务。因此,我们也需要看到 AI 陪伴的社会价值与人机关系的哲学意蕴。AI 可以提供 7×24 小时的陪伴,帮助独居者、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感受到关怀;借助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它能够根据用户习惯与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它可以在隐私更安全的环境下倾听秘密与负面情绪,降低求助门槛。在心理支持方面,AI 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为抑郁和焦虑患者提供自助干预,Woebot 与国内树洞类应用就是例子。在教育与育儿场景,AI 帮助儿童语言启蒙、培养阅读习惯;在养老场景,AI 机器人提醒用药、鼓励运动,甚至帮助检测情绪状态。从神经科学视角,人与 AI 互动时大脑分泌催产素、血清素、多巴胺,分别对应信任与亲密感、自我价值和奖励机制。适度使用 AI 可以激活这些机制,缓解孤独、提高自我认同。 

未来,AI 社交的演化将遵循表达→关系→结构三层递进。表达层要求 AI 懂得情感表达并保持边界,避免无底线讨好;关系层强调记忆与社交图谱,AI 需要扮演关系中的节点而非单独个体;结构层则预示着新的社交范式,其中每个用户可能拥有多个 AI 智能体,人—AI—人或 AI—AI—人构成新的社交单位。这些观点揭示了 AI 在社交网络中的潜在角色,也提醒我们:当 AI 越来越像人又不完全像人时,恐怖谷效应和过度投射风险仍然存在。真正的共生关系应当让 AI 在促进自我理解和现实社交中发挥作用,而不成为情感替代品。 

从更大的角度看,AI 社交陪伴是一场关于技术、人性和商业的深度实验。需求旺盛、技术迭代迅速,但商业、伦理与心理挑战同样巨大。记忆和多模态让 AI 具备了成为“灵魂伴侣”的可能;平台化和商业创新为其提供成长土壤;法规与不顺从机制为其划定行为边界;社会价值与哲学思考为其提供人文指引。只有在技术、商业与伦理之间取得平衡,AI 社交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既抚慰孤独,又不替代真实;既激发想象,又守护现实;既推动经济,又不侵蚀人性。面对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开发者、监管者与用户都应保持冷静与警惕,在拥抱温度的同时守护边界,共同探索人与 AI 的共生未来

白惠天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白惠天,36氪经授权发布。

+1
2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从传统的RLHF系统开始,结合算法实践展示出RL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