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达系借钱保皇台、无忧酒业烧钱营销被传“暴雷”?“7日CP”各自求生
近日,曾经的“7日CP”皇台酒业和无忧酒业相继显新动态。
企查查显示,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人民法院于11月21日立案,将贵州无忧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无忧酒业)列为被执行人,发出(2025)黔0382执4787号—4792号文书(共6份连续执行文书),执行标的合计6255.51万元。
此前不久(11月18日),皇台酒业公告披露,计划自公告日起6个月内,用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票,计划增持总金额7000万元至1.4亿元。日前,盛达集团已收到中国银行甘肃分行出具的不高于1.08亿元的《贷款承诺函》。
值得一提的是,皇台酒业与无忧酒业亦有渊源。去年7月25日,皇台酒业宣布了与无忧酒业合办“酱酒企业”的消息,但这一决定在7日后,即同年8月1日便被宣告停止。
如今,时隔一年有余,皇台酒业与无忧酒业几乎同步公布信息,同时受到行业关注。这两家酒企,为何会在短暂合体后“分手”?当下的皇台酒业与无忧酒业,其发展究竟如何呢?
酱酒缩水,无忧“很忧”
关于此次无忧酒业被列为被执行人,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或与无忧酒业的激进传播和酱酒整体的缩水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无忧酒建于1983年,原名为仁怀县茅台镇渡口酒厂,2002年被创始人团队收购,并更名为贵州无忧酒业有限公司。其拥有无忧源、无忧山、无忧谷三个产业园区,占地面积350余亩,年产大曲酱香型白酒7000余吨,现有员工1400余人。规模位列茅台镇前十且年营收在10亿元左右。其主要业务为贴牌酒,为其他品牌酒企提供原酒和基酒。
不过,今年以来,无忧酒业的C端传播加速及招商等行动显著。据报道,2025年以来,无忧酒致力于“打造厂商命运共同体”战略,在山东、广东等地逆势扩张。同期,为拓宽品牌声誉等,其还联袂华君传媒,宣布启动覆盖全国40余座核心枢纽机场的广告投放计划。
行业人士直言,在白酒行业整体收缩,特别是酱酒企业节衣缩食“保命”的当下,无忧酒业几乎称得上“逆势烧钱扩张”的独一份。而当下法院的多条被执行文书下达,或戳破了无忧酒业所构建的“繁荣泡沫”。不过,无忧酒业“暴雷”背后,或已经又站了一批“牺牲者”。
皇台幸免?保壳之战依旧
当下,无忧酒业“暴雷”,有投资者表示替皇台酒业庆幸。不过,“分手”无忧酒业,皇台酒业的日子又如何呢?
事实上,皇台酒业最新透露的股票增持消息背后,或是皇台酒业再次面临“保壳之战”的现实。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Q3,皇台酒业营业收入为8708.31万元,同比下降23.25%;归母净利润为-713.59万元,同比下降131.5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92.18万元,同比下降355.28%;基本每股收益-0.04元。归母净利润直接由盈转亏。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A股不死鸟之称”的皇台酒业,已多次陷入保壳危机。据统计,皇台酒业已经拥有5次“戴帽”经历。
2003年,皇台酒业首次戴帽:因连续两年亏损(2002年亏损1.17亿元),触发退市风险警示。2004年通过改革营销机制、压缩成本,实现首次摘帽;2007-2008年二次戴帽:受原材料成本上涨、产品结构调整及金融危机影响,2007-2008年连续亏损,2009年通过债务重组扭亏为盈,实现第二次摘帽;2013-2014年三次戴帽:2013年亏损3929万元,2014年亏损扩大至3929万元,因三公消费禁令及市场竞争加剧,2015年恢复盈利;2016-2017年四次戴帽:2016年亏损1.66亿元,2017年亏损1.18亿元,因跨界重组失败及主业低迷,2018年恢复盈利;2020年五次戴帽:2020年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扣非后),触发退市风险,2021年通过盛达集团输血实现第五次摘帽。
当下,皇台酒业由盈转亏,加之白酒行业整体震荡趋势,投资者对皇台酒业“可能再次戴帽”的声音愈发强烈。
或为稳住投资市场、以及“避免戴帽”等原因,皇台酒业控股股东盛达集团不惜贷款也要增持力挺皇台酒业。即上文提及的,盛达集团已收到的中国银行甘肃分行出具的不高于1.08亿元的《贷款承诺函》。此外,1个月前,盛达集团已经对皇台酒业实施首次增持。资料显示,盛达集团4月8日至10月20日,累计增持约408.4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耗费自有资金6000.1153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皇台酒业亦在稳固股权结构。皇台酒业最新股权穿透显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半年内上升7个百分点至42.92%,股东户数从5万户锐减至3.45万户,“股权集中”信号明显。不过,关键股东选择从投资市场解困,能否真正保住皇台酒业不“戴帽”呢?贷款增持,是否会进一步恶化流动性呢?
如此来看,无论是无忧酒业“扩大营销”,还是皇台酒业的“稳股价”等举措,均可窥见企业“求生欲望”。不过,除了自身革新以外,行业“洪流震动”的态势下,中小酒企的命运“车轮”,最终会驶向何处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食财经”,作者:中食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