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唯一仅靠直营的咖啡品牌,为何被频传上市?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Manner已在与投资银行洽谈上市事宜,可能寻求筹集数亿美元资金,估值最高可达30亿美元。不过,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规模和时间等细节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关于上述上市传闻,Manner方面最新回应表示,不予置评。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Manner首次被传出上市传闻。早在2021年,Manner被传上市后,公司创始人韩玉龙对外否认,表示无上市相关计划。
在创始人否认后,“Manner会否上市”为何亦仍会被行业频频关注?
01
Manner的特殊性
以Manner 的发展为依据,其在咖啡赛道的特殊定位,及运营模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方向。
运营模式上,综合目前国内规模现制咖啡品牌,Manner是当下现制咖啡赛道中,唯一一家仅做直营的连锁咖啡品牌;亦将是唯一一家不靠加盟,冲击两千家门店的规模咖啡品牌。
有媒体统计,按门店数排位,咖啡品牌TOP5排序为瑞幸、库迪、星巴克中国、幸运咖、挪瓦咖啡。最新可考门店数分别为(截至11月13日)27930家、15323家、8283家、5784家、4252家。Manner 官网显示其目前拥有直营门店2000余家,位列现制咖啡赛道第六位。其中,仅2024年Manner便新增666家门店,增速超过50%。
值得关注的是,以门店规模为统计依据,在现制咖啡赛道TOP6中,仅有Manner和星巴克中国采用直营的形式。不过,星巴克中国已在11月初和博裕资本达成合作,预计将向后者出售至多60%股权,博裕资本入局后,将协助星巴克中国将门店开至2万家。这意味,星巴克中国已从全面直营转向混合模式。
除了全面直营,Manner亦在品牌定位上与当下热门品牌星巴克和瑞幸等做出区别。Manner创始人韩玉龙曾表示:Manner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Manner希望能在保持自己精品咖啡调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规模,追求经济利益,成功实现品牌口碑、效益与规模的“大满贯”。面向市场,Manner将自身定位设置于平价精品咖啡,主打小门店、单杯价格在15-20元左右的单店模型。
行业人士直言,Manner则凭借“精品平价”路线占据独特生态位,成为咖啡市场另一种商业模式的证明。或基于Manner的特殊性,投资者对其持续保有关注度。
如在融资上,2018年,Manner获得今日资本8000万元的A轮融资,两年后又获Coatue、H Capital的B轮融资。2021年2月,Manner完成A+轮融资。2021年5月,Manner又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由美团龙珠资本独家投资。2021年6月,Manner获得字节跳动战略投资。截至目前,Manner已经收获了5轮融资,但具体融资金额并未完整透露。
02
快速扩张后,
Mannar难免“落俗”?
尽管Manner方面否认上市,但多轮融资、加速扩店……Manner似乎踩中了企业上市的“关键节奏”,似乎在沿着咖啡品牌上市的既定上市路线前行。
事实上,从Manner今年以来释放的消息来看,其谋求上市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如今年2月份,有媒体报道,Manner近期在内部针对员工做加盟调研,疑似在2025年3月底开放加盟。彼时,亦有多位咖啡师透露,Manner近期在内部针对员工做过关于“如果Manner开放加盟,员工是否有意愿参与?”的调研,而开放加盟的消息来自Manner咖啡CEO金斌斌。
同期,一位接近Manner的知情人士证实了Manner面向员工开展关于加盟意愿的调研的消息,不过“近期Manner没有开放加盟的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Manner的不断扩张,其亦进入“多事之秋”。
如今年6月,Manner门店因一天发生两起冲突事故登上热搜。彼时,上海浦东新区梅花路的Manner咖啡店内,一名男店员与女顾客因咖啡制作等待时间产生口角,争执升级为肢体冲突,警方随后介入调查。同日,威海路门店也发生一起事件,一顾客因催单与咖啡店店员产生争执,顾客称要投诉该店员,随后店员情绪失控,直接将咖啡粉泼向顾客。
彼时,Manner官微的回应是,公司已向顾客致歉,并对当事员工进行安抚,将以此为戒,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分析人士直言,关于Manner系列事件争论的背后,不是简单一句“情绪失控”能回答的,这可能跟咖啡品牌机制的设置有关。据公开消息,Manner采用极简用工模式,即在轮班制基础上,门店的咖啡师人数被压低至“可运转的极限边界”。Manner若既要品质,又要低价,还要快速扩张,最终或触发“不可能三角”,激化企业内部矛盾。
如此,在经营模式上另辟蹊径的Manner,又会如何应对规模化、社会化等考验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食财经”,作者:中食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