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危矣

骨朵网络影视·2025年11月24日 09:09
电影票房黑洞吞噬产业链,中小影城可能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秋风凛冽的电影票房市场冲击的不只是制作者,更直接和猛烈地感受到这一冲击的,还有电影产业的下游、直接链接消费端的电影院。

《哪吒之魔童闹海》结束放映后,2025年的电影市场奇妙地一路出溜了下去。整个清明、五一、十一档电影票房同比下滑超过一半,3至6月的票房甚至跌至近十年来的最低点。这让众多影院饱尝寒冬:第二季度,影院上座率仅为7.2%,观影人次同比下滑34.6%,同样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空场率高达四成(即40%的排映场没有观众),这对于重资产运营,极度依赖票房收入的影院来说,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比起上游制作方,影院的高风险来自高昂的固定成本和折旧率,具有显著的高经营杠杆特征。一旦上游河水变细,这些刚性的成本就会导致影院现金流枯竭,迅速陷入亏损。

各大影城,正在这一危机中努力自救。

断臂求生、艰难转型

一段金逸影城大股东正在寻找买家的截图,近日在微信群中疯传。

从截图来看,金逸影城正意图一次性“平价转让”40%的控股权。转让不追求溢价,只求平价脱手。

从经营财务数据来看,金逸影城2025年前三季度虽呈现“归母净利润1898.32万元同比扭亏”的表面利好,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2028.26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17亿元,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27.39%。

对此,资深金融师蜜糖认为,金逸影城2025年前三季度的“扭亏”需理性看待。归母净利润的表面利好,实则被扣非净利润的亏损所抵消,这意味着其盈利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实质性改善,更多可能是偶发因素拉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3.17亿元、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27.39%,这两个数据直接指向短期资金回笼压力,企业流动性储备正在收缩,后续经营的资金缓冲空间已明显收窄。”

金逸影城的自救不是孤例,事实上,同样作为上市公司的万达电影、横店影视、上海电影等多家院线公司,都从2024年持续陷入亏损怪圈。金逸所暴露的财务与资产结构问题,实则是整个影城行业系统性压力的缩影。行业在收入、成本、需求三方面均承受重压。

从收入端来看,据猫眼研究院数据,2025年1-9月全国观影人次8.2亿,同比下滑11.5%;场均人次仅16人,较2019年同期的28人近乎腰斩。

观影人次的同比萎缩,意味着全国票房规模缺乏核心增长动力。场均人次的大幅减少,更反映出影城客流密度不足、运营效率明显降低的现实。加之非票收入受整体消费力疲软影响难有起色,最终形成“票房少、副业弱”的收入双困局。

再看成本端,国内许多影院面临着刚性租金与设备迭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影城多位于商业综合体中,85%采用“保底金额+营收分成”租金模式,2025三季度全国影城平均租金占营收比重达28%,高于2019年的22%。金逸部分门店甚至出现“票房收入不足以覆盖月租金”的情况,只能通过关闭32家低效门店止损。

另一方面,激光厅、CINITY厅等已成观众选择影院的标配,但单套设备成本高达50-120万元。面对紧张的现金流,许多影院难以承担全面设备更新,陷入“不升级则流失客源,升级则资金紧张”的两难局面。

最后看观众的观影意愿和观影需求。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电影消费趋势报告》显示,Z世代占整体观影人群的62%,但2025年其月均观影频次从2019年的1.2次降至0.5次,近四成Z世代表示“仅在有头部IP大片或特效片时才会去影院”,中小成本剧情片、文艺片的吸引力大幅下降。Z世代的互联网分流,正在持续侵蚀着传统影院。

2025年前三季度,票房前十的影片贡献了全国68%的票房,而2019年这一比例为45%,头部影片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中小影城若未能争取到头部片黄金排片,基本无客流可言。蜜糖分析指出,核心群体观影频次腰斩、头部影片票房占比飙升,本质是需求结构出现“断层”。

“中小影城的营收确定性被严重削弱,相当于失去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源。”而这从财务视角看,当不稳定的收入,撞上很难压缩的成本,企业的盈利模型会彻底失衡,部分中小影城因此陷入“营收覆盖不了固定成本”的困境,行业整体破局难度陡增。

中小影城的生死关

在这一轮冲击波中,大影城尚有转圜余地。以万达电影为例,虽然经营数据并不漂亮,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微降0.61%至97.87亿元,但净利润激增319.92%,达到7.08亿元,营收规模仍居行业首位。

在影城业务方面,万达国内直营影院实现票房18.8亿元(含服务费),观影人次4504.8万。7-9月,其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至14.8%,单影城产出约为非万达影城均值的三倍,经营效率显著领先。这显然是由于万达地产的先天优势,影院集中在消费人群集中的区域,同时,公司也通过成本管控,努力逃出生天。

中小影院的自救机会,则要小得多,尤其是那些设备老旧、已难以满足观影需求的老式影院。据有关数据统计,如今全国总银幕约8.3万块,其中IMAX仅850块,占比1.02%;杜比系列3200块,占比3.86%;普通银幕却高达7.89万块。而这些普通屏幕厅又多在中小影城,这些中小影城中部分年上座率不足30%。

这种设备差距进一步放大观影体验的差异,形成“头部吸客、中小失流”的格局。

在观影人群增长乏力的前提下,市场在“存量博弈”中拼杀,中小影城的竞争劣势就会愈发明显。

相较于万达等头部影投的直营影城,中小影城普遍缺乏品牌号召力,难以吸引稳定客流;单店规模小导致采购成本高、议价能力弱,在设备更新与排片争取中处处受限;且多数位于非核心商圈,交通与服务配套不足,在票房分流中逐渐被边缘化,竞争力持续下滑。

骨朵联系到湖南某国企影城院线经理小吴,据他透露,该影城从2013年开业以来从未升级过设备,如今在市场已经毫无竞争力。即便将票价降为19.9元,也还是难吸引观众。“周末黄金场次的上座率勉强也不到20%,工作日即使减少排片,也常有空场。”

为了节省成本,该影城计划于明年把原本的8个影厅缩减到5个,其余3个平常封存,仅在包场业务需要时启用。小吴坦言,不是不想迭代设备,而是一套基础激光放映设备就要50多万,当前影城连每月12万元的租金都难以承担,更无力投入升级。“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流一天天少下去,什么也做不了。”

当头部影投凭借IMAX、杜比等高规格银幕垄断高净值观众,并以规模效应压低租金与运营成本,中小影城却深陷“无钱升级设备、无资源争取排片、无手段引流客源”的恶性循环。

头部影城市场份额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中小影城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一分。金逸影城的控股权转让或许只是开始,电影市场的新一轮大浪淘沙,将显得越来越残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宝珠,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网络影视行业高地,专注网生内容的垂直媒体和数据平台

下一篇

保安成年轻人新宠,门槛低时间自由,676万从业者中青年超60%。

20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